科技时光机,穿越千年去考古
2016-07-02
前不久,一批价值连城的珍贵文物在北京首都博物馆跟人们见面啦,它们都是位于江西省南昌市的汉代古墓海昏侯墓考古发掘的成果。海昏侯墓是一项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从2011年开始,考古学家们进行了长达5年的艰苦工作,利用各种先进的科技手段,让沉睡千年的2万多件珍宝重现世间。同学们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工作的吗?那就跟大鸭梨一起去现场参观吧——
一排排大型起重机、一个个整齐严实的木箱……大鸭梨你不是说带我们去看考古现场吗?怎么跑到工厂的厂房来了?嘿嘿,其实呀,这里就是海昏侯墓出土文物的“急诊室”——文保房实验室。实验室位于海昏侯墓遗址西侧,占地约4000平方米,文物出土后会立即转入这里进行应急处理。
在海昏侯墓发掘的过程中,“实验室考古”和田野考古始终紧密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所谓实验室考古,就是把在田野考古发掘现场不易清理和易损坏的遗迹、遗物(如丝织品、漆器、木简等),与木质棺椁及周边埋土一起“打包装箱”,移到室内,再进行发掘清理和研究。因为在室内可以通过高科技创造出良好的保护环境,保证提取文物的完整性,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同时也能加快现场考古进程,避免文物长期处于恶劣环境之中。
看,下面3张图,分别是一件文物在现场的样子、在实验室中取出后的样子、经清洗和应急处理后的样子。是不是很神奇呀?
进入实验室,打开套箱,首先要做的是清理文物表面附着的杂物,这时考古学家的好伙伴们——软毛笔(或细竹片)和喷水壶就登场啦。别看它们很普通,材质简单,价钱便宜,却能很好地清理文物表面的附着物,更重要的是不会伤到文物。
每做一层清理,工作人员都要留下丰富的资料,比如测量、影像拍摄、文字记录、图表绘制等。
右图这件文物是一辆马车上的车伞,它的木质部分已全部腐烂了,但通过记录下方方面面的信息,对它的材质、结构、工艺等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再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便能复现它的原貌,甚至复制出实物。
咦,这些池子是什么?实验室里难道还在养鱼吗?当然不是。池子里泡着的可都是文物呢。文物在地下长期被淹没,出土后就要放置在纯净水中,处于饱水状态,这样更利于保存。
为了看清楚文物上的文字或纹饰,考古队员会对出土的竹简进行红外线扫描,会给车马坑的车马器照X光。很多肉眼看不见的墨迹,在红外线下可清晰显示,方便专家识读。看,右图中这个大哥哥正在做的,就是对竹简进行红外线扫描前的准备工作。
其实,对文物最好的保护就是不发掘。因为文物离开原来所处的恒定环境,将被氧化破坏。若是不得已要发掘的话,对文物的保护和修复要在无氧或低氧状态下进行。
为此,实验室里搭起了一个20平方米的低氧工作间,里面充满了氧含量少于1%、相对湿度在20%-80%之间的纯净氮气,入内工作要戴氧气面罩。
此外,在调查发掘前期,考古人员就大量使用了地球物理探测、GPS定位、电子全站仪布网测控、航拍以及三维扫描等科技手段,复原出海昏侯国大遗址的全貌。在发掘进行中,又采用了复原整体布网测绘技术——以前发掘结束,原来的地表环境就被破坏,不存在了,但这次发掘现场布置了9000多个测绘点,哪怕是一块陶片也有自己的三维坐标,这有助于还原未发掘前的地表情况,复原文物存放位置。所以在去年,海昏侯墓首次公开考古成果时,人们就能通过三维复原图清楚地看到墓室的立体结构。
噢,科学技术是多么神奇呀,就像一台时光机,为我们打开了千年光阴之门。最后,让我们到“门”里看一看那些精美绝伦的珍宝文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