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的差异表现及其对策
2016-07-02吴东绪
吴东绪
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和国家对农村教育的大力支持,小学也逐渐在开信息技术课,可是由于小学生年龄以及家庭条件的差异化,不同的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差异比较大,有认知能力上的差异,有操作技能上的差异,也有兴趣爱好上的差异。面对这些差异,我们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课的老师,如何了解这些差异以及如何解决呢?
一、小学生信息技术中的差异表现
1.认识能力和操作技能上的差异
在操作技能上,由于农村学生的家庭贫富有差距,家庭教育投入差距也较大,有些学生家庭有电脑,而有些学生很少接触电脑,再加上有些家长现代化程度低,所以造成有些学生比较熟悉电脑操作,而有些学生在刚入学时显得“笨手笨脚”,操作技能很弱。在认知能力上,有些学生学习速度快,接受能力强,在课堂中的表现往往是思维活跃,经常会给老师带来一些奇思妙想,成为他人学习的榜样,而有的学生反应慢,接受能力差,在课堂中的表现往往思维迟钝、操作失误。
2.学习兴趣上的差异
小学生是个不定性的年龄,每个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也有差异。有的学生对信息技术感兴趣,他们学习起劲,信心也足,使得他们的信息素养越来越高。而有一些小学生对信息技术不感兴趣,只对游戏有兴趣。
导致这些差异的因素很多,有经济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还有学生自身的因素。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处理好这些差异,将差异转换成资源、转换成学生学习的动力呢?下面我就我实际教学中的一些经验,来谈谈解决的对策。
二、解决的对策
1.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差异。
在课堂上,教师要全面地了解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差异,要清楚哪些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哪些学生的动手能力弱,还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差异,学生的思维习惯差异等。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教师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差异,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的放矢,在实际教学中游刃有余。
2.进行合理分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差异的最好解决办法就是互帮互助,优势互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要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合理地将学生进行分组就显得非常重要。在进行分组时,我们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小组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太大不利于管理,太小又不利于合作学习,一般4~8人即可。
(2)小组人员配备要互补,即动手能力强的和动手能力弱的搭配,学习兴趣强的和学习兴趣弱的搭配,爱好不同的进行搭配。
(3)小组成员职责定义要明确。小组内的成员要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比如每个组设置组长、副组长、记录员、监督员等。
(4)小组要有精神支柱。让每个小组自己起名、设定小组自己的座右铭,也可以让小组自选组歌、自定义组徽等,总之就是要想方设法增强小组的凝聚力。
将小组合理地划分好之后,我们就可以采取任务驱动,让学生带着任务,通过小组的共同努力,完成任务,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每个小组的动向,小组的人员分工,避免出现一人或少数人独立完成的情况。
3.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差异
(1)备课中体现差异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们要体现差异;在进行理论课时,实施分层次备课;在上机动手课时,多设计些任务、案例、问题,让这些任务、案例、问题不尽相同,涵盖不同的层面,尽可能地满足不同的爱好,不同的水平,让同学们来选做。
(2)实际教学中关注差异
在实际的教学中,多注重优势互补,互帮互助,我们提倡“自己动手”“学生帮学生”,在小组教学的模式中,让学生的差异变成我们手中的资源,让全部学生都“动”起来,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任务和教学中,观察学生,杜绝优生替所谓的差生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
(3)课堂练习中体现差异
在课堂的巩固与提高阶段中,设计必做和选做任务,多设计练习任务,让学生自己选择,按照自己的实际,选择来完成练习任务。
(4)评价方式多样化
在评价学生时,避免单一评价,要从多方面入手进行多方位评价,要强调过程性,重点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以及任务完成的情况。将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小组教学中担当的角色,任务完成的情况以及测试的成绩等作为评价学生的依据,总之我们评价的目的是激发学生,而不是区别优生和差生。
4.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帮手,兴趣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有挑战性的。我们可以通过教师的人格来感染学生,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来吸引学生,通过问候和关怀来慰问学生,通过激励与鼓励来激发学生,通过改变教学模式让学生从被动转换成主动,通过体验成功来产生兴趣,等等这些方式,都能够很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在兴趣的指引下,学生的学习才会变得轻松而愉快。
5.积极开设第二课堂、兴趣辅导班
在课余可针对课堂教学,针对性地开设第二课堂和兴趣辅导班,让感兴趣的学生积极地充实自己的信息素养。
三、注意的问题
1.一视同仁,以鼓励为主
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能优待“优生”而轻松“差生”。在实际的教学中,以多种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要以鼓励为主,提升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注意内容的灵活性
内容设计要灵活,因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突发事件较其他课程更为突出,在备课与授课阶段,注意内容的灵活性。
3.注意层次的连续性
分层教学中,层次的连续性尤为重要,层次跨度太大或太小都不利于学生的认知。层次设定要让百分之七十的人能完成层次一,百分之二十的人能完成层次二,剩下的百分之十来完成拔高练习。
4.评价间隙时间不宜太长
评价的间隙时间不宜太长,太长学生会淡忘,失去评价的意义,太短又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和感觉疲倦,一般情况下三四周进行一次整体评价。
小学生是一个好玩、好动的年龄,我们要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任务的时候,要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让他们有兴趣去完成,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注意评价的语言,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作者单位:内蒙古化德县希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