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物理教学目标的“再分解”
2016-07-02吕培红
吕培红
布鲁姆指出: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地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确实,教学目标是课堂的灵魂,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与保障。如若作为课堂引领者的老师不能明确和设定适度的学习目标,那么学生的有效学习就只能成为空谈。
把课程目标转化为“适度”的教学目标,所谓“适度”的教学目标就是充分分析课标、教材、教学环境,依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已有经验和已形成的学科能力基础制定包括“行为主体+行为条件+行为动词+表现程度”的目标。
案例分析:“牛顿第三定律”教学目标的确立。
步骤1:研读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要求是: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含义并应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步骤2:依据教材和课标,界定本节课题的要点。
步骤3:学情分析。
(1)学生已知的: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并不困难。
(2)学生潜意识中的错误认识。
a.作用力在先,反作用力在后;
b.只有相互作用的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才相等;
c.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可以相互抵消;
d.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才存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e.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学生有时会凭直觉认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不等,如“鸡蛋碰地球”中蛋破而石无损。
(3)学生对受力分析比较陌生,在分析物体受力时,正确率低。
(4)平衡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这两个概念,学生初学时容易混淆,需要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分析,逐渐把握这两对力的异同点。
步骤4:采用三位一体的表述格式,选用恰当的行为动词表述教学目标。
(1)通过教师讲解,准确地知道作用力、反作用力以及平衡力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究自主地发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大、反向共线、同步性三大特点。
(3)在教师的提示指导下,通过受力分析发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同性质性及异物性。
(4)在教师提示指导下,通过小组讨论,区别、归纳作用力、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异同。
(5)通过课堂听讲,准确地表述牛顿第三定律。
(6)在教师提示指导下,能结合实例深入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7)能应用牛顿第三定律解释生活现象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学习目标的设定和表述需要教师进行认真的学习和思考。
上述目标既有知识达到的最低要求,还可以看出教学所采用的方法以及评价的标准,对教学设计和学法指导都带有很强的指向性和可操作性。适度的教学目标决定着高效的师生行为,高效的师生行为决定着更丰富的建构内容,更丰富的建构内容决定着学生的品性。由此可见,适度的教学目标对学生而言是何等的重要。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