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发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之我见

2016-07-02李苗苗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6年19期
关键词:英语学习维护初中生

李苗苗

摘 要:本文从实际教学实践中联系教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分析了中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兴趣变化特点,并从初中生实际认知水平与其年龄变化的内在联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初中生;英语学习;兴趣;培养;维护;皮格马利翁效应

就心理学而言,兴趣是对事物的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往往把学习兴趣称之为学生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力量源泉,是学生学好英语的不竭动力。实践证明,学生对所学内容越感兴趣,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越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获取更佳的教学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观察到初中生英语学习兴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1.启蒙阶段,学生对学习英语有一种新奇感和神秘感,因而对英语学习充满了向往和期待。

2.在学习字母、音标、单词的阶段,由于初中生在学前阶段接触过此类学习实践,因而普遍存在得意感与自豪感。这会使他们的兴趣有所上升。

3.在进入学习基本语法阶段后,会因为语法规则多,严谨,要求精雕细刻,学生出现“畏难”情绪而使兴趣下降。

4.到学习篇章结构时,由于学生渴求新知识,如希望了解别国文化等,兴趣又呈上升趋势。

针对以上特点,在英语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和维持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以争取更佳的教学效果:

一、养“趣”

明确学习英语的社会意义和了解英语在社会改革发展中的广泛用途,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重要条件。针对学生初次接触英语时总是充满好奇、兴奋和向往这些特点,在上初一导言课之前要认真准备,搜集大量的能说明英语的广泛用途和学习英语的重要社会意义的例证(如商务、科技、文化等),在导言课上进行演示和讲解,让学生感知英语的广泛用途和学习英语的重要社会意义,使学生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愿望,为今后积极、主动地与教师配合,学好英语打下基础。英语有一则谚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done.)导入新课要讲究艺术。语言总是和情景连在一起的,有了情景学生才印象深刻,声形意有机结合,学得才有趣,掌握才准确。要精讲,长则生厌。要变讲为提问,学生大量的时间是参与而不是旁观者,要在学中用,用中学,只有这样学生才感兴趣。这样,每个学生都可品尝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从而情趣大振,热情倍增。一旦学生出了差错,教师不要埋怨训斥、责怪,要注意纠正错误的技巧,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不受挫折。一堂课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开始和发展,还要有一个好的结尾。教师根据不同的情况,下课前可给学生设置一个新的“悬念”,留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放一遍课文录音,让学生小结一下课堂主要内容,唱一首歌曲等。总之,一堂课,始终要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兴趣盎然。

随着教学的深入,教师还可以不断地引导学生去搜集身边能接触到的生活、商务、科技、文化、旅游等各个领域中使用英语的素材,并通过这些素材让学生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外语学习不仅是学校内作为“重要学科”的需要,而且已成为社会生活和个人发展的迫切需要。

这样,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时刻不忘从学生的个体内部动力激化和外部环境感受进行引导,来坚定学生学好外语的信心和决心,从而使学生端正学习动机和明确学习目的,以利于培养持久的学习兴趣。

二、引“趣”

我国外语教学中最大弊病就是缺乏语言应用和习得环境,尤其是边远地区,英语学习主要在课堂。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精心备课,以教材所提供的语言素材为主线,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灵活运用所学语言材料,延伸课文教学内容。及时抓住课堂“兴趣点”设立交际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互动,把语言的机械操练转向意义操练,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如在教授七年级上第七单元section A进行询问物品价格时,我结合自己身上衣物提问:“How much is my skirt? Its ...”以此拉近与学生距离,并让学生猜测衣物价格,反复操练此句型同时在操练中掌握了生词,这样就形成了从机械到交际操练的过渡。再如:我在教学七年级下第五单元Section A现在进行时,在导入新课前,我观察在课堂上走神的学生提问:“What are you doing?” 那位学生不知所措,接下来让学生们集体回答:“He is looking out of the window.”即拨正了学生的听课状态,也让其对此课印象深刻。

教学方法是形成最佳课堂气氛的重要保证。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与发挥,是教师创造性与教育艺术性表现的主要形式。一个教师在挑选各种具体情况下的最佳教学方法的能力越强,那么他的教学技巧与技能就表现得越娴熟、越新颖,课堂气氛就越活跃,教学效果也就越显著。教有定则,但教无定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和实际条件,个人的教学风格和特长,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上每一分钟的作用。在处理知识与技能的关系上,对重点、难点及关键性的知识,要精讲多练,引导学生拓宽思路,广开言路,使课堂气氛既热烈又严肃,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里高效掌握知识,发展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培养成就感,从而更有兴趣地投入语言学习。

为了淡化传统教学给人们的印象,要“寓教于乐”“动静结合”。课前,可根据教学内容,由教师用学生听懂和大致听懂的英语讲一个幽默笑话、一则谚语,或集体唱一首英语歌曲。从而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完成教学前的预热活动。例如:我在教学介词in the tree 和on the tree的用法与区别时,我用了形象记忆法,属于树本身的用on,我教学生这样记,苹果是圆的,on 之前有个圆圆的“O”就像圆圆的苹果,因此碰到树上长的就用on.此外就用介词in,因为我是i,我是人,人在树里不可以用on,而要用in。再如:在教授形容relaxed,relaxing, boring; bored,interested,interesting等,学生很难区分哪个修辞人哪个修辞事物,我教学生根据单词长短和汉字长短,长的对应事物,短的对应人。我在教学生记忆child变复数children 时,我让学生这样记,直接在后面加汉语拼音ren,学生在记忆起来既有趣有容易分辨且印象深刻。

另外,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的认知过程分为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思维、想象等具体过程。感觉、知觉、表象是记忆的基础。因此,我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如实物、图片、投影、简笔画等)或电化手段(如录音机、投影、多媒体等),来辅助教学,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运用,强化对所学语言知识的感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我在教学对不同的音乐单词理解时,如:pop music, country music,classical music等时我截取了这些不同类型的音乐风格的曲子给学生欣赏,让他们从中判断出这些音乐类型,学生在赏乐的同时又能区分、掌握这些英语单词。

三、护“趣”

对初中生来说,引导和激发其学习兴趣并不难,难的是如何维护已培养起来的兴趣,使其能保持浓厚的兴趣,一步步地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活动。

首先,本着创设和谐宽松的语言环境和减少学生学习心理障碍这一原则,教师在教学中须重视充分利用课内外一切有利时机,为学生的语言习得创设条件,指导学生广泛接触英语素材(如教唱英文歌曲、朗诵英文诗歌、名言等)。开展记英语单词竞赛、出英语手抄报、英语书法比赛、阅读英语辅导报刊、表演英语短剧比赛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和竞争意识,以达到维护学习兴趣的目的。

其次,加强学习方法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使学生有效习得语言和文化是维护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语言规律,把握其内在联系,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比较系统的知识网络。帮助学生提高对语言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和辨析能力,提高复习质量,掌握科学记忆规律,逐步养成用科学的方法和思维最大限度地习得英语知识,以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

再次,英语教学是在双层次上的情感活动,语言材料蕴涵着丰富的情感代码,师生内在的情感迸发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学生的学习动机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师的情感激发。情感教育是教师与学生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共同承担任务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语言学习的基础,也是学习兴趣得以维护的保证。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教师通过自身的言行,充分利用语言及非语言手段,加强师生情感交流,向学生示以关心,加以鼓励,从而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情感,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和坚韧性格,排除心理障碍,鼓励积极进取,也可以达到较好地维护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教无定法,但总的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科学性、艺术性和启发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形成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对学习的投入和学习热情不断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以及授课的艺术性决定着学生对所学科目的兴趣。这点尤为重要。学生因欣赏本学科教师进而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由此而引发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可长久保持下去。因此,教师要经常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和维护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变“have to”为“must”,点燃学生学习英语的激情,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

(作者单位:安徽省六安市轻工中学)

猜你喜欢

英语学习维护初中生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刍议农村学生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
微信对大学英语学习的辅助作用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
1938年法入侵西沙 日军积极“维护”中国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