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历史课改中的实践体会
2016-07-02陶兴宇
陶兴宇
有一位教育家曾经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受其影响,多年来一直担任高中历史教学的我,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养成了每次教学一结束,及时动笔反思,精练地记录其中体会最深处,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并通过不断的学习和钻研教材及教育教学方法,以及与广大同仁的接触交流,认识到在新教材历史课改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学内容:还停留在重知识轻能力的阶段,不能理论联系实际
由于历史高考重点考查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问题,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有
关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原因和意义的掌握。为了适应这种需要,大部分教师在讲课时总是聚焦在“是什么”的层面上。如“这个事件”的历史原因是什么,过程怎样,结果如何等,内容繁多,面面俱到。他们没有让学生了解到这些原因之间、原因与过程之间、原因与结果之间、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关系。这种教法一方面严重脱离学生的日常社会生活、社会实践活动,脱离学生的经验和立场,较少地关注学生的技能和技巧的形成,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合作精神、价值观等方面缺乏应有的重视,同时另一方面没有尽量发掘和利用贴近社会与学生现实生活的素材,使教学回归自然;适当拓展内容,使历史内容更加丰富,造成教学内容类型的单一化。如:在讲到世界大战历史时,可适当联系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在讲到民族关系时,可联系西部大开发;在讲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关惩处贪官污吏内容时,可联系现实政府对腐败现象的整治,对成克杰、胡长清的处理。再如有关家庭关系称谓、十二生肖与干支纪年,农历二十四节气,帝王纪年的换算,都是日常生活容易遇到的,饶有生活情趣,我们都可以讲讲,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处理日常生活或使用历史工具的能力,启发他们学会寻找需要的新知识的手段和方法。
二、教学设计:组织课堂教学粗糙,随意性太强
教学内容主要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施,因此要合理设计课堂教学内容,但有些教师对课堂教学设计粗糙,随意曲解教学内容的本意。历史教学要求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想象。这和过去一切由教师说了算的教法相比,无疑是一大进步,但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过分尊重就会变得很荒唐。如时下历史人物评价盛行“平反”风,对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物评价客观公正审视,无可厚非,但有的学生以“人文主义”、“尊重人权”为幌子,对秦桧进行“平反”。当然这些现象只是历史课堂教学的局部,但仍给人一种后怕之感。其实,这种所谓的创新只不过是思维的乱弹琴,是对历史知识的曲解,它不仅不能启迪人们的思维,相反还会误导人们的是非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缺少对考纲的研究,教学没有针对性,常犯“平均施力”的毛病
对于高中历史新课程而言,教材变化大,课标、教参的要求也不一致,大部分教师一方面觉得学生初中历史学得不够理想;另一方面觉得教材这种专题性讲述需要补充交代许多内容才能讲清,学生才能理解。故而,在实际教学中,按课时计划上课,常常一节课内容一节课讲不完,为赶进度,只好“一言堂”、“满堂灌”了。至于新课程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探究”、“建构”等很难在教学中实践。如讲“第一次工业革命”,新课标要求“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但我们无论在平时教学中还是在复习中,几乎都是按“工业革命的条件”、“工业革命的进程”和“工业革命的影响”这一思路组织教学,并在“影响”上花费了较多的时间与精力,其结果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并没有得到较为充分而合理的揭示。
四、教学手段:盲目追求多媒体教学,缺乏实效性
现代化人才的培养要求调动学习者的多种感官去学习,要求有现代化的教具相配合。教学手段是课堂教学运用的一种教学媒介,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学的基本手段也发生了变化,录音机、幻灯片、投影仪、电视、计算机及互联网等已呈现在我们眼前,充分利用这些现代信息技术,已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是教学改革的一种必然。不过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盲目追赶时髦,不注重历史学科的特点,为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从而使多媒体的使用误区重重,达不到有效的结果。
目前历史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引用视听材料牵强附会。有位教师在讲述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使用多媒体课件,引用与其几乎没有联系的轻音乐和不同图案作背景,这样只能使学生感觉课堂挺“新鲜”,但却没有领会其演变的实质,对其就不能做出全面的认识和评价。②舍本逐末,忽视对课本知识系统性讲解。历史事件的掌握都有一个“背景(原因)-过程-结果(影响)”的系统结构。但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一味追求多媒体对学生的感官刺激,在课堂教学时很少或基本没有时间讲解系统知识。如某教师在教学鸦片战争时,没有引导学生分析其爆发的背景,并从中找出与结果的关系,而是用较长的时间欣赏电影《鸦片战争》的诸多片段,之后直接让学生分析讨论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不可否认,电影片段中的声响效果的确极具感染力,但学生若不用心观看,通过电影片段很难把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总结出来,也难以真正理解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五、教学结果:对课堂教学缺乏自我评价,不去分析得失原因
课堂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多边活动。因此,教法和学法就成为课堂教学的关键。教是学的导向,学是教的目标,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学相长”。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对于教学中的失误,教师要正视,并及时如实地记录、分析、改正,从反面督促自己不断地加强理论学习、改进教法。但是大部分教师在每堂课结束后,教师没有在这方面认认真真地总结,努力做到教法、学法最优化,不重视对教学结果反思的写作。
总之,历史新课改也只是刚刚起步,只要我们重视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就能使历史课堂教学沿正确的轨道健康前进。
(作者单位: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