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梅葆玖:一代大师终谢幕,清音梅影成绝唱

2016-07-01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6年21期
关键词:梅葆玖梅派梅兰芳

2016年4月25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先生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82岁。先生的离开,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与悼念。5月3日的告别仪式上,数千人前来送别先生。一位从外地赶来的戏迷哽咽着说:“从小听先生的戏长大,今天送先生一程,算是了却心愿……”

生于1934年的梅葆玖是梅兰芳最小的孩子。作为唯一接过父亲男旦衣钵的传人,“梅家”的标签成为梅葆玖最重要的人生切面。他10岁学艺,13岁登台,18岁开始和父亲同台演出。1961年,梅兰芳逝世,梅剧团的担子自然而然落在了梅葆玖身上。但到1966年,“文革”风暴席卷全国,梅葆玖的演艺事业也中断了。直到1978年,梅葆玖才重新登台,而此时他已过“不惑”之年。或许正因为此,他格外珍惜每一次演出机会,也尤其珍惜每一次弘扬梅派艺术的机会:恢复演出经典剧目,整理父亲的唱片、传记,多次组织大规模南北梅派名家汇演……同时,他还在努力传承梅派与改良新戏。

梅葆玖曾言“戏以人传”,只要是喜爱京剧、喜爱梅派艺术的人,梅葆玖都是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他门下的徒弟有49个,其中胡文阁、魏海敏、李胜素等都是京剧名角。而改良方面,他受到梅兰芳改良求变、兼收并蓄的影响,主张传承传统艺术,但不拘于形式。轰动一时的《大唐贵妃》就是在原来《太真外传》的基础上加入了西方歌剧、交响乐等元素,“唱腔、扮相、念白还是京剧的,只是比原来漂亮。其实很多的梅派戏都可以用新的舞台手段来展示,用现代手段烘托京剧本身我完全能够接受。”在2012年两会上,他还提出用动漫的形式来呈现《霸王别姬》《牡丹亭》等传统剧目,“让幼儿、小学生甚至中学生都喜欢”。

弟子魏海敏说:“老师继承了梅派,同时发展出很多精致又能让观众看得懂的东西,从1980年到现在,梅派的生命力一点都没有减弱。”就梅派艺术的弘扬来讲,他的影响力不言而喻,对当今京剧界也是举足轻重。2015年,梅葆玖获第15届华鼎奖终身成就大奖。

京剧之外,生活里的梅葆玖则“是一个蛮洋派的人。比如,喜欢车,他就是喜欢研究,还有照相机、录音机,他觉得这样充满乐趣”。除此之外,梅葆玖还喜欢听席琳·迪翁和迈克尔·杰克逊,喜欢吃牛排、披萨、巧克力……自称为生活中的“小开”(贵公子)。“我觉得一个人的生活应该是多姿多彩的,这对搞艺术是有好处的,各方面知识及经验的汲取,都有利于加强你的理解力,有利于提升你对艺术的感悟力。如果说除了京剧我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接触,这样活着太可惜了。”梅葆玖说,父亲当年也是如此:诗词、音乐、绘画,样样都通,并将这些文化的熏陶和艺术的尝试,当作磨炼艺术修养的途径和办法……所有这一切,最终造就了梅派艺术的博大精深。

文艺界评说,在京剧艺术传承上,梅葆玖复兴了一种审美,谦和、优雅,没有激烈的悲情与炫技的演绎,风格圆融随意、波澜不惊,在暗香浮动中流露出骨子里的坚持与韵味。

时代发展,传统戏种没落,如何让年轻人接受古老的戏曲,成为晚年的梅葆玖常思考的问题。在今年3月全国两会上,梅葆玖还呼吁通过让孩子练毛笔字、学习繁体字、多听多唱京剧等方式,使优秀传统文化走进青少年心田。“玖爷为京剧事业的发展,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梅兰芳基金会副秘书长叶金援说。

在弟子们看来,梅葆玖先生虽没有像梅兰芳一样,在京剧最繁荣的时代创造经典,却在时代的变迁中维护了传统文化应有的尊严。一生为戏,他是中国戏剧界的珍宝。

热议锐评:通观先生的一生,可以看出来,他并不算是一个开拓型的艺术家,甚至可称得上保守。但这种保守,实是为了要“保”住以他父亲梅兰芳为代表的京剧传统艺术之精华,为中华民族“守”住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面对现代与传统文化的交汇与冲突,保守本身,便是勇气。我想,这就是梅葆玖先生的一生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南亭)

素材运用:一代大师的谢幕;继承与发展;坚持;勇气;修养;传统文化的尊严……

(资料来源:《新民周刊》《新京报》等)

猜你喜欢

梅葆玖梅派梅兰芳
作品欣赏
梅兰芳评传
丁晓君——舞台梦 戏剧瘾 梅派青衣丁晓君对京剧沁人心脾的情感
梅兰芳家族:国重于家,德先于艺
梅葆玖先生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