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如何经营自己?
2016-07-01
Facebook的旧总部旁是一大片盐碱滩,新址只隔了条高速路,挨着个大废品回收场。这条高速路在通勤高峰期奇堵,周边缺乏地铁等配套设施,访客到了Facebook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巨大的停车场。站在这家公司的花园屋顶可以看到附近一排尚未建好的公寓—地产商挑了这个地方等待升值—但是Facebook的员工大概不会住进去,这里临近东帕罗奥图,“治安并不好”。
硅谷可挑的地方越来越少了。一些后成长起来的创业公司选择回到城里。旧金山市堪称创业之都,市政府在吸引创业公司和人才方面下了些功夫,比如在5年前通过了一项法案,以“无需为新雇员缴纳工资税”的手段,鼓励Twitter等公司迁入市区中的贫民窟,这确实成功盘活了这一落后街区。
一个城市如同品牌,也需要经营。在中国,恐怕没有哪个城市比成都更善于“经营”自己了。假如你熟悉韩流,可以将这视作类比—韩国的工业非常强大,但这些年,这个国家通过各种文化运作,成功让全球记住了它的泡菜、明星和drama,而这些产业不仅换回了外汇,也让韩国在全球市场上的品牌形象更加具体、柔和。
与之类似,成都在过去多年打了一手文化牌。在我们新做的一份调查里,大部分公司人即便不想离开一线城市或不在成都,也对这座城市印象不错:旅游资源丰富,四川火锅正宗。“巴适”这个标签已经深入人心。“成都吸引人才的做法很接近运作一家公司。”记者许诗雨在本期封面故事里如此总结道。
仅有气候和巴适还不足以吸引公司和人才。我们用整个封面解释了这个一直排在新一线之首的城市在这方面的一些秘诀,也许可以供其他城市参考。你能看到,除了实施各种吸引人才的政策,成都也改善了其政府效率,比如避免让新公司“盖100多个章”“一站解决所有问题”这种最基本的手段。
自然条件总是无法改变的,比如气候、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成都在这些条件上都不错,但仅靠它们也是难以持续的。四川一度是中国最大的劳动力输出省,而如今,在成都,你能听到类似“蓉飘”这样的词开始冒出来,这意味着它不仅吸引归乡者,也开始像美国西雅图这样的城市营造的环境,以聚合的产业资源和逐渐发达的民营商业现状吸引着更多新移民到来。成都每年也能留住超过50%的毕业生,这足以令许多教育资源丰富但净流出较大的城市—比如沈阳—羡 慕。
一个城市所拥有的气候条件、硬件基础设施和商业资源只是它吸引人才的第一步,这相对容易实现—毕竟人人都想在生活品质和职业成长方面寻求平衡点—不过它若想突破下一关,还需要很多软性的东西,比如良好的治理和制度。
一位Facebook的员工对我说,2008年他毕业时,北京高涨的房价让他觉得“这是个没有办法承载梦想的城市”。大城市往往难以避免大城市病,但它还是可以尽力避免“即便努力奋斗也难以获取公平”的想法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