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材料作文“生活在别处”素材运用指导

2016-07-01殷卫中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6年19期
关键词:万水千山选材新鲜

殷卫中

【仿真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有种生活在别处的现象。一些人开车到家后,常常要坐在车里发一会儿呆,才慢吞吞地打开车门;一些人忙完一天的事务,明明累得不行,躺在床上忍不住还要打开手机,玩上一小时才能心甘情愿入睡;还有一些人在工作的时候——哪怕是需要全神贯注的工作——就像我此刻正写着稿子,也要打开音乐、视频,“听个响”,否则总感觉哪里缺了点什么,心气浮躁。还有一些人——也许是今天的大多数人——更是要不断以“新鲜感”喂食的:新鲜的知识、新鲜的故事、新鲜的社交等。他们还会说:“老在这一个景点待着有什么意思,去下一个地方看看吧。”

读了这段材料,你有何感想?请联系实际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不能脱离现实,题目自拟,文体自定,不能抄袭、套作。

【名师题解】

这则新材料作文的材料部分由两大部分组成;首句是整个材料总领句,后半部分列举了生活在别处的生活现象。总体看,结合材料,理解“生活在别处”的深刻内涵即可准确立意。

角度一:生活在别处的第一种现象,列举了四类人——开车的人、睡觉的人、工作的人、写稿的人。这类人在做应该做的事时,总是发会儿呆、打开手机、音响、视频等,否则总感觉哪里缺了点什么,心气浮躁。这反映出来的是一种温和的、不易觉察的对生活的厌倦感。他们按部就班地工作、休息、社交,持续一段时间,就会形成一个模式。一旦感到这个模式没什么意思,就忍不住想开个小差,跳脱到主线之外,哪怕只是几分钟、几小时,“生活在别处”。动静更大一点,则是“生活为何于我长戚戚也”。为此可以立意去写:“生活需要保持一种热度”“心有宁静,春暖花开”“善于找寻生活的乐趣”等。

选材小贴士:这个角度作文,选材时要想有亮点,就需要不走寻常路。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此种生活现象的文化名人素材加以论证,例如三毛、张爱玲、迟子建等具有细腻情感的作家论述。三毛、张爱玲爱情失意,于是感受到了周遭生活的没意思,进而选择“生活在别处”——将美好的生活当黄连一样慢慢捣碎,细细品尝。而迟子建却选择发现当下生活的美好,拥抱“春暖花开”的生活,始终保有着对生活的热度,进而写出了《额尔古纳河右岸》。这些事例很有文化气息,能显现学生深厚的积淀。

角度二:生活在别处的第二种现象,列举了一些不断以“新鲜感”喂食的人,他们要新鲜的知识、新鲜的故事、新鲜的社交等。他们还会说:“老在这一个景点待着有什么意思,去下一个地方看看吧。”这种现象可以正反辩证地看。

从反面看:这类人总是生活在未来、生活在“新鲜感”中,而忽略了当下生活的美好,总觉得生活总是老面孔,少了新意,缺了情调,这种生活态度其实要不得。为此可以立意去写:“活好当下”“发现当下生活的美”“生活何必那么匆忙?”等。

选材小贴士:这个角度的选材要准确抓住立意展开。材料立意侧重强调的是一些人忽视当下、怨天尤人、觉得生活没有新意,而将眼光盯在远方,到头来一切都是一场空。选择素材时,重点抓住活在当下的事例展开论证即可。例如,陶渊明活在当下,发现了生活的美,写出了优美的田园诗篇;苏轼活在当下,发现了赤壁之美,写下了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千古绝唱。这些事例就很典型。

从正面看:“老在这一个景点待着有什么意思,去下一个地方看看吧。”也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因为这个世界真的很丰富奇妙,真的有很多“新鲜的风景”,只有那些敢于去追求新生活的人,才会领略人生的如画风景。“生活在别处”就是看“不一样的风景”,品味不一样的人生。为此可以立意去写:“生活在别处”“生活的意义”“人生是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世界这么大,我要去看”“品尝生命别样的滋味”“寻找生命的香巴拉”等。

选材小贴士:这个角度的素材选择较为容易,但选择时如何做到典型、新颖,需要细细思量。思考的方向可以是“常中出新”,让常例翻出新意;也可以是“新例诱人”,让新例散发光芒。例如,郑钧的歌曲《回到拉萨》:“回到拉萨,回到布达拉。在雅鲁藏布江把我的心清洗,在雪山之巅把我的魂唤醒……”素材巧妙一转,就可论证“去下一个地方看看”“生活在别处”的主题。

【高分素材】

素材一:高晓松,诗和远方一直在

学生时代,高晓松曾在天桥下弹琴,一天下来得到了5毛钱,然后花4毛7买了盒烟,一口饭没吃。当时1毛5可以买一袋方便面,但是高晓松说,他需要烟。21岁生日那天,他一个人在清华宿舍摆了三张馅饼,他想要是有人来宿舍看他,就一起分享这些馅饼。可是,直到熄灯,都没有一个人来。他独自吃光了全部的冷硬的馅饼,钻进冰冷的被窝。不过,他说自己一点儿都没有难过,因为他拥有诗和远方。这句话,妈妈从小就反复告诉他,所以他从不为眼前的一切悲伤,反而经常被记忆中的昨天和遥远的未来所打动。直到今天,他和妹妹的理想,依然是用所有的积蓄将这个浩瀚的星球走遍。

素材点拨:这个素材在于说明生活的苦楚并不可怕,只要生活在“别处”,只要有对未来的梦想,人就有希望。我们可以运用这个素材去阐述“去下一个地方看看吧”“寻找生命的香巴拉”等主题。

素材二: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西班他们刚走,雨就来了。在这之前,连续半个多月,太阳每天早晨都是红着脸出来,晚上黄着脸落山,一整天身上一片云彩都不披。炽热的阳光把河水给舔瘦了,向阳山坡的草也被晒得弯了腰了。我不怕天旱,大地旱得出现弯曲的裂缝,在我眼中它们就是大地的闪电。

我回到希楞柱,坐在狍皮褥子上,守着火塘喝茶。以往我们搬迁的时候,总要带着火种。达吉亚娜他们这次下山,却把火种丢在这里了。没有火的日子,是寒冷和黑暗的,我真为他们难过和担心。但他们告诉我,布苏的每座房子里都有火,再也不需要火种了。可我想布苏的火不是在森林中用火镰对着石头打磨出来的,布苏的火里没有阳光和月光,那样的火又怎么能让人的心和眼睛明亮呢!我守着的这团火,跟我一样老了。无论是遇到狂风、大雪还是暴雨,我都护卫着它,从来没有让它熄灭过。这团火就是我跳动的心。

素材点拨:这则素材颇为典型,主人公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仍能保有对生活的乐观,一切在她的眼中都显得美好。抓住这一点,可以论述“活好当下”“保持生命热度”的主题;另外,以布苏为代表的年轻人的搬迁离开,追求新生活,又可以去论述“生活在别处”等主题。

【素材演练】

万水千山走遍

刘蔚婷

生活中,无数的人都在一天天重复着昨日的故事,而那些永远追求鲜活人生的人们,勇敢地跳出了时代的怪圈。他们厌倦重复、打破重复,一次次更新自己生活的框架,走向了新的生命。生活这么好,我们何不趁还来得及去把万水千山走遍,去开启一段旅程,给自己一个美梦、给人生一段幸福?

“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硬汉海明威用自己的作品写尽了一生的勇气及考验。从出生到离开这个世界,他一直在与秩序对抗着,脱离固有生活的轨道,走遍万水千山书写自己金戈铁马的传奇。他的文字从不缺乏激情——描写战争,冷静而残忍;描写人性,凛冽而嘲讽。一战、二战的枪林弹雨也掩盖不了他的豪情与意气。多少人曾震撼于他笔下的痛快淋漓,却从未想过他一路向前、万水千山走遍的坚定和勇气。

“每个人要为自己的现状负责,要抉择自己的生命,这才叫存在。”而现实中的我们,冗繁的生活早已磨平了勇敢和激情的棱角,让我们安于原有的安定,狠不下心来让一场渴望已久的梦成真,只能在角落里叹息,羡慕他人的人生。

还记得《额尔古纳河右岸》吗?额尔古纳河逆流流淌着的,是一个弱小民族文化传承的不灭灵魂。世世代代的人们看老了雨雪,雨雪也看老了他们。然而岁月的流逝却怎么也苍老不了那颗不熄不灭如火种般跳动的心——那是坚忍勇敢的鄂温克族人生生不息的证明!他们从熟悉每一滴雨飘洒的方向的土地上,启程离别了,离开了森林、离开了亲人……为着这个民族精神文化的火种永不熄灭,走遍万水千山,走向发展,走向新生。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为何延续传承的秘密,这是每一个勇敢者、开拓者不变的初心。

我们总能相信,勇敢和重新开始会治愈伤痛,为我们旧有沉寂的生活带来新生,让我们重新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人要怎样才能不去呢?要死掉一颗心才可以啊!”三毛走遍了千山万水去舒缓她的伤痛。从生命的荒凉之地走向繁华和新生,她对生命有了新的感悟,也有了希望与力量。这些旅程滋养了她的生命、她的文字,让她笔下的每一个故事更加丰满充实。

走吧!趁着时光正好,借着那颗有些勇敢、想要重新开启生命的心,将万水千山走遍,走向新生、走向幸福。也许,这就是生活在别处的精彩……

【教师点评】

这篇文章最大的亮点就是“一线串珠”的结构模式。文章中心论点极为集中,就是“要让人们挣脱单调的生活,生活在别处,万水千山走遍”。为了论证论点,作者以“万水千山走遍”为主线串起“海明威”、“《额尔古纳河右岸》”、“三毛”三个各有侧重的素材,集中打靶式连串说理,有力度,有层次,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编辑/于智博

猜你喜欢

万水千山选材新鲜
小编来说“新鲜”事
脱贫攻坚精神
吴冠中:行遍万水千山 梦里依旧乡愁
走过万水千山 最爱一座保山
考场作文选材如何“闯关”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新鲜
作文选材中的要与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