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复制代替创造
2016-07-01李倍
李倍
中国版凯旋门在华西村,中国版埃菲尔铁塔在杭州,于是,今日对在石家庄市建造中国版狮身人面像的新闻,也就并不感到惊讶了。说起来,它只不过是中国走在复制道路上的一个小小缩影罢了。但若是长久以往,终有一天,你在国土上“周游”了全世界,不会觉得此生无憾,只会内心更加彷徨。
据说中国一帮工程师扮成游客前往奥地利,住了整整四个月,把每栋房子的细节都拍下来,然后,“哈尔施塔特小镇”就搬到了中国,整个世界因此都倒吸一口凉气。因此,俄罗斯《论据与事实》周报评论说,中国经济正是靠“剽窃”他人的创意才得以提升。
这些事件不由得引起我的思考,我们就好比是雪地中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跌跌撞撞,踉踉跄跄,难道前进的唯一方向,就是别人留下的脚印吗?何时开始,我们成为了新版的“拿来主义”?
造成这种状况,原因之一是我们“赞成”米兰·昆德拉所说的,真正的生活永远在别处。于是我们总认为别处的风景更美,“拿来”的欲望也就更为迫切。另一个原因,则是对中华文化的不够自信,认为五千年的渊源不过是个冷冰冰的数字,于是盲目复制成了扩容的手段。
近年来,全国多地以发展经济之名擅自修缮文物和改变文物原状,这种“杀鸡取卵”的荒诞之举,加快了文物的消失速度。在此举对经济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的蒙蔽下,很多人对这种以“修缮”为名的文物损毁行为保持赞同的态度,实在令人心寒。想象一下,未来我们的子孙,千里迢迢、满腔爱国热情地去古迹追溯历史,看到的文物都是崭新的,钟能走,桌椅也还硬朗……在这些被复制来的外表中,却再也听不到历史想要诉说的沧桑。我们必须深怀敬畏之心、历史之责,才能让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文物在观赏和分享中得到原样的保护,使其历史文化价值得到永续传承。
早在民国时期,胡适先生就写过一篇《差不多先生》,讽喻中国人稀里糊涂的生活态度,多么遗憾,这篇文章仍在讽喻今天。稀里糊涂地艳羡他人,稀里糊涂地一味复制,试图把五千年变得更大更辽阔。
所罗门说得好:“吃素菜,彼此相爱,强如吃肥牛,彼此相恨。”我们何必在文化迅速萎缩的当下,拿“复制”这个敏感词汇去戳痛世界的伤口呢?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们还是应该带着审判的眼光,选择理智的方式,去守护文化的传承,莫让复制代替创造。
(指导教师:曹耀华/编辑:王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