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创新”阅卷实录
2016-07-01郭如桃
郭如桃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70分)
我们不能脱离传统;但为了走向未来,我们不能停留于传统。
要求:根据上面的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写作指导
这则材料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材料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强调无法脱离传统,传统对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以及对国家的存在、建设、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可摆脱。材料的第二层意思是说,为了明天更美好,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对传统的继承,还必须进行创新、发展。上述两层意思,后者是侧重点。
这则材料在立意的时候,如果只谈继承传统,或者仅谈创新,都属于偏题,未能全面地扣住材料。此则材料正确的立意应该是对“继承传统”与“创新”这两层要点都有涉及。
在具体写作的时候,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
1.对传统要有选择性的继承。传统有精华与糟粕之分,好比有鱼翅与鸦片之别。我们要继承的应该是精华部分,而非传统的全部。不加分析的全盘继承,这是一种盲目泥古的行为,殊不可取,也是大为有害的。
2.对传统的内涵要具体化。所谓“传统”,是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文化、道德、思想、制度等。“传统”是一个外延非常广泛的概念,如果在文章里只是空洞地谈对传统如何继承,而没有将传统所指对象具体化,那么文章就会失之于空泛。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兴趣爱好、课外阅读、生活见闻,将“传统”具体化为:琴、棋、书、画、诸子百家、仁、义、礼、智、信等丰富多彩的对象。然后,选择自己最有话说的某一对象,展开分析论证,这样写来,文章才会实在厚实。
一类文
唐诗过后是宋词
□一考生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醉醺醺,尚寻芳酒,问牧童,遥指孤村道,杏花深处,那里人家有。”
前诗后词,内容相似,但论韵味、论意境,还是词更胜一筹。这可作为宋词对唐诗突破的一个小小佐证。
唐末宋初,诗已发展至令人仰叹的顶峰,如鲁迅先生所言,“好诗已被唐人几乎作完了”,宋词创作要再创新意,不落窠臼,确是很难。
但智慧的宋代文人们却另辟蹊径,顺应宋代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选择了更便于流传、吟诵、歌咏、更加平民化的词。
于是,词便从“诗余”的角落中缓缓站起,在奔涌的文学洪流中屹立,占据半壁江山。
对于唐诗的精华,宋人视若珍宝,非但没有弃之如敝履,反而加以继承、发展、创新。宋词继承了唐诗丰富多彩的题材,而错落有致的长短句更能跃宕起伏地叙写;宋词继承了唐诗灵活多变的手法,而宋词的随性自然更能使艺术技艺前承后合,浑然一体;宋词继承了朗读的韵律美,而宋词的时缓时急、整散结合更使人醉心;宋词继承了唐诗或细腻、或哀怨、或豪迈的万千情怀,而宋词的张驰有度更能将词人的碧血丹心表现得淋漓尽致;宋词继承了唐诗变幻莫测的文风,而宋词的包容开放更能使开阔雄浑、清丽活泼、高远广邈、婉约含蓄氤氲于那一阕阕的玲珑玑珠间……
连林语堂先生都感叹:“词之为体,要渺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正是对唐诗传统的继承和不断的开拓创新,使得宋词在唐诗的万丈光芒下,仍能大放异彩,使得宋代文学得以进步,使得中国文学得以重获新生。
龙应台说:“现代文明引领我们向上,向上,但传统就是系着我们的那根线。”
现代科技不断进步,而人们的对于传统纸质读物的热爱急剧下跌,同时无论是读者的阅读素养和作者的创作素养都已跌入前所未有的低谷。
电子书冲击纸质图书,手机资讯冲击纸质报纸。有人说,这是创新。
但,这样的创新会使人丢失对于先贤妙语的领悟,而去热衷毫无营养的低俗的网络小说。这样的创新会使人遗忘阅读时身心的安闲,而只追求感官的刺激和无用信息的堆叠。这是传统的失落。
阅读方式的改变只是顺应生产力变化,而真正可怕的是内容的空洞、乏味,思想的陈旧和倒退,这决不是创新!创新是思想更深刻,情感更真挚,境界更高远。
唐诗过后是宋词。传统作基,创新作翼,文学方能飞得更高更远。
评点
内容方面:文章以一诗一词对比开篇,指出宋词比唐诗更胜一筹。接着用一组排比句分析宋词成功的奥秘:在继承唐诗精华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创新。然后,作者将目光投向现实,以阅读为切入口,指出创新不能抛弃传统中的精华,否则创新就失去了价值。
基础等级:符合题意,符合议论文的文体要求,中心明确,结构完整,语言通顺,标点正确,没有错别字,可赋47分。
发展等级:文章能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论据充实,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材料新鲜,可赋17分。
不足之处:文章第7自然段在运用排比手法分析宋词成功奥秘的时候,排比句中的某些分句前后部分不是同一角度,并不能构成对举关系。如“宋词继承了唐诗丰富多彩的题材,而错落有致的长短句更能跃宕起伏地叙写”,“而错落有致的长短句更能跃宕起伏地叙写”并非是宋词题材方面的特点,而是艺术技巧上的特点,与“唐诗丰富多彩的题材”不是同一个角度,欠妥。
评分:基础等级47分+发展17分=总分64分
二类文
老式情怀与新式思维
□一考生
前段时间热映的《老炮儿》真实地再现了一个传统与现代文化因素兼具的北京城,“老炮儿”,一个传统文化的缩影,不得不在现代的洪流中倒下。
曾经的“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是老炮儿时代的文化。这样的老式英雄情怀被一群小老头儿尊崇至今。然而当他们发现如今的家乡近在咫尺却又面目全非时,老式情怀失去了用武之地。就像当时的长袍马褂已经适合不了当今人的口味,只能被时代所抛弃。
传统的价值盛行一时,但时间的长河中,一味因循守旧,拘泥于传统,只会落得固步自封,甚至倒退的结局。现代社会瞬息万变,那一种老式情怀无法通用当今。活在当下,便不得不形成新的思维,重男轻女的思想终将会被男女平等的价值观所代替。
没有人会活在过去,大部分的人会活在当下。为了以更好的面目活在未来,便不能停留在传统,而应该转变思维方式,一举一动适应社会的洪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
没有改革开放的壮举就没有万众齐唱东方红,也就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新,更不会有如今站立起来的中国人。
创新,是迈向未来的每一步。即使现在潮流一时、先进一时的东西,也难保不会成为传统。一种观念总会成为老去的历史,而新式思维强调过程与能力,它是经久不衰的。
爱迪生的电灯泡现如今也成为耗电的不环保产品,LED代替了爱迪生,却代替不了爱迪生式的思维。发明大王不仅仅是一个称号,它更多的价值是在传播创新思维。世界的智能手机已经足够让爱迪生欣慰,况且它还在一代代更新,一代代向未来延续。
当然新式思维并不是全盘摒弃过去,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真正的改革者不是让一条河改变流向,而是让河里的水更加清澈流畅,所以新式思维也应源于老式情怀,才能水到渠成地迎接未来。
评点
内容方面:文章以《老炮儿》作为引子开篇,指出传统在现代的洪流中逝去。接着分析活在当下,不能停留在传统上,而应转变思维方式。在此部分,作者以邓小平、爱迪生为例进行佐证分析。文章结尾部分指出,创新应该基于对传统的继承基础之上。
基础等级:符合题意,符合文体要求,思想健康,中心明确,结构完整。标点正确,没有错别字,可赋45分。
发展等级:材料不够新鲜,材料丰富,观点具有启发作用,可赋10分。
不足之处:对传统继承的必要性强调不足;部分语句逻辑不合理,如“没有改革开放的壮举就没有万众齐唱东方红”,“改革开放”与“万众齐唱东方红”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
评分:基础等级45分+发展等级12分=总分55分
(编辑: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