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与大学生共同理想的确立
2016-07-01张艳宏
【摘要】“中国梦”是个人梦和国家梦的统一。当代大学生的个人梦与国家梦、个体价值与社会理想之间存在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张力。“中国梦”以其科学性、民族性、大众性和实践性的理论特色成为指引大学生确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凝聚大学生实干兴邦的青春能量和激励大学生报效祖国的共同理想目标。大学生只有将个体梦想融入到国家整体理想之中,才能使“中国梦”在青年大学生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关键词】中国梦;大学生;共同理想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青年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他们的理想信念决定着国家未来的政治走向和发展趋势。当代大学生的个人梦与国家梦、个体价值与社会共同理想之间既有一致也有背离的地方。这种矛盾张力的平衡需要以“中国梦”引领大学生树立共同的理想目标。只有协调好大学生个体理想和国家整体梦想之间的关系,才能使“中国梦”在青年大学生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一、“中国梦”是个人梦与国家梦的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提出了“中国梦”思想。梦想之于目标就是理想。习近平指出:“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中国梦”具体体现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三个方面,它是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有机统一,是国家梦和个人梦的辩证结合。一方面,个人梦是构成国家梦的基石。社会本位、国家利益至上,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意。但并不意味着对个体价值和个人理想的否定与排斥。恰恰相反,在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美好设想里,“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对个体价值和理想的追求是共产主义的最高价值宗旨。每一位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出彩人生的向往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和源泉。离开个人的梦想,“中国梦”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另一方面,国家梦是个人梦得以实现的根本保障。只有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精神生活充分提高的真实的自由共同体中,才有个人做梦、逐梦和圆梦的现实可能性。“中国梦”以其丰富的理论内涵和特色,成为中华民族的国家梦和每一个中国人的共同梦想。具体说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理想“中国梦”,其理论特色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梦”具有科学性
“中国梦”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植根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主题和现实要求之上,是对客观存在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追求与主观反映。它来源于千百万先进的中国人的探索和奋斗,是亿万中国人民为之付出过青春、汗水和热血的梦想,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
(二)“中国梦”具有民族性
习近平把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称为“中国梦”。“中国梦”三个字,凝聚了五千多年的民族文化传统,展现了近百年来追求国家现代化的努力。以“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概括和表达了全民族的共同理想和全民族的崇高追求。
(三)“中国梦”具有大众性
“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用通俗易懂的“中国梦”来表述,把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目标确立为全民族的共同理想、全体中国人的共同理想,“中国梦”的表述朴实生动、大众化、接地气。
(四)“中国梦”具有实践性
中国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这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道路既不是来自先验的价值悬设,也不是来自脱离实践的主观经验。“它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一百七十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实践基础。
总之,“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与中国当代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新发展,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时代特色、民族特色和实践特色,无论是对国家民族还是对个人都具有价值引导意义。
二、大学生个人理想与“中国梦”共同理想的内在契合与现实背离
从应然角度看,当代大学生的个人梦想与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是一致、统一的。从“中国梦”的实践主体和依靠力量来看,“中国梦”有二个层面,国家、民族、人民集体的层面和个体价值的层面。中国梦的实现主体既是国家、民族和人民,也是每一个中国人。所以,从根本上,当代大学生对未来的美好愿望与国家和民族的“应有”理想是不矛盾的。国家梦包含着每一个青年大学生的个人梦想,国家梦的实现离不开每一个大学生的梦想成真;而每一位大学生的有梦、追梦和圆梦又是以国家梦、民族梦的实现作为基础和前提的。因此,“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从“中国梦”所体现的精神价值与大学生个人所应具有的价值观念来看,二者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契合性。近代以来无数先进的中国人追求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梦想,从林则徐的“睁眼看世界”、魏源的“师夷长技”、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到孙中山的“振兴中华”,一次次的探索虽然以持续的衰落告终,但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走上了前仆后继、接续奋斗的伟大复兴的道路。从“两弹一星”精神到铁人精神、孟泰精神、汶川抗震精神、奥运精神到航天精神等,无不蕴含着爱国爱家,天下为公、勇敢勤劳,自力更生、和合创新、奋发图强的中国精神。这些中国精神对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没有这些精神信念作为动力和支撑,我们就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的伟大梦想。习总书记指出,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必须坚持中国道路,依靠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当代大学生最主要的个人理想就是“成才梦”、“创业梦”、“报国梦”,实现这些梦想需要学习、实践、创新、奋斗。大学生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和个人理想与中国梦所体现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是统一的、一致的。endprint
从现实看,大学生的个体价值与社会理想、个人利益与国家整体利益之间又不是完全一致的。当代中国的大学生是中国社会变迁的具体承载者,经历着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巨大变化,他们是深受中国转型历程塑造的一代。在全球化大变革的新形势下,在社会转型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条件下,他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也呈现出了新特点。一是价值取向多元化,主流价值观受到冲击。笔者曾经做过调查,在当代大学生身上不同程度存在信仰选择困惑和主流信仰失落的问题。二是价值取向个人本位,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间张力失衡。三是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较浓,理想信念弱化。大学生这种盲目的和功利化的价值选择行为,弱化了对远大理想目标的秉持,丧失了对社会主义前途的信心,从而难以担当实现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伟大历史使命。为此,必须以“中国梦”的共同理想和远大抱负引领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和成才,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确立。
三、以“中国梦”引领大学生共同理想的确立
用“中国梦”描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通俗亲切,深入人心。“中国梦”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梦想紧密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根本一致性。对青年大学生群体具有显著的引导、凝聚和激励作用。
(一)以“中国梦”指引大学生确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当代大学生人生理想的确立需要“中国梦”的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都提出了理想信念“精神之钙”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一个民族没有理想信仰是可怕的,一个国家的青年一代缺乏理想信念,没有对国家价值观的认同和自觉追求更是一个民族“自毁长城”的严重事情。为此,他告诫青年学生“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也是广大青年应该牢固确立的人生信念。”当代中国最大的实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最切实的社会发展目标就是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这个最大的实践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产生、选择和确立人生理想的社会基础和现实规定,这个最切实的发展目标和共同理想则为大学生选择和确立个体理想指明了参照和方向。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二)以“中国梦”凝聚大学生实干兴邦的青春能量
“中国梦”是理想,要变为现实,就要实干。习总书记在提出“中国梦”时,告诫大家:“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大学生中倡导劳动价值观,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社会氛围。习总书记特别倡导劳动价值观,指出“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一个国家和民族崇尚劳动、尊重知识、珍惜人才、鼓励创新,这个国家就具有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就会形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也将指日可待。另一方面,激励青年大学生投身于实现梦想的艰苦奋斗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美好梦想,都向往幸福生活。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在梦想和现实之间还横亘着艰苦的奋斗历程。劳动既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和源泉,也是实现理想目标的现实途径。我们国家从建国之初的积贫积弱走到今天的繁荣昌盛,靠的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个人理想的实现也是如此,“一勤天下无难事”,人生的美好理想,不可能唾手可得,离不开锲而不舍的奋斗。当下中国,面对多元多样多变的价值观和人生道路的选择,大学生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用勤劳的双手、顽强的奋斗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梦想。
(三)以“中国梦”激励大学生报效祖国的责任担当
作为当代中国大学生是幸运的,他们将是实现民族复兴两个“百年目标”责无旁贷的中坚力量。他们又是幸福的,他们能把人生最美的青春韶华和力量贡献给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目标就有持续不断的强大力量。为此,就要用“中国梦”激发广大青少年的历史责任感,树立“历史接力棒”意识。只有牢固树立报效祖国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既对历史负责、对现实负责、对未来负责。这种担当精神和责任感说到底就是对中华民族高度负责,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对党高度负责,更是对自身的负责。只有将这种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结合起来,才能承担起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使命。
青年马克思在选择职业时,面对人类的幸福和个人的理想的困惑,曾提出应该遵循的标准。他认为“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这两种利益并不是彼此敌对、互相冲突的,在他看来,“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以“中国梦”引导大学生树立共同理想信念,就是要引导他们全面正确地看待个体与整体、个人理想和国家目标之间的关系,引导他们将自身的成长需要与国家、社会、民族的发展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使他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中实现“中国梦”与大学生个人理想的统一。
参考文献
[1][3][4][5][7][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9.49.39.36.50.44.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6]张艳宏.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调研分析[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1(6):14.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9.
作者简介
张艳宏(1970-)女,大连外国语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副教授、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
本文系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共产主义观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项目编号:L14BSZ042);辽宁省高校党建项目“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塑造的规律性问题研究”(项目编号:GXDJ2014-C112)的阶段性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