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干好的工作绝不出瑕疵
2016-07-01
能干好的工作绝不出瑕疵
上世纪九十年代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学习。与此同时,学习型员工、技术型能手成为上世纪九十年代里,大家努力学习的先进人物。
1991年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郎宝京
按照约定好的时间,记者来到了住四公司翠城项目部,却惊讶地发现,刚刚还在的被采访对象,又不见了。“郎工是个闲不住的人,估计又到工地转悠去了。他常说,能干好的工作,绝不能把它干得有瑕疵。有多大的能力,都要奉献在岗位上。”
亚运工程助我获奖章
自从1979年进入住总,郎宝京就没有离开过这里。“我是接父亲班来的住总。父亲曾是一名抹灰班的班长,而我却学的是木工。”郎宝京回忆道,刚开始接触木工这活儿时,觉得这工作又苦又累。“师傅看出我的情绪,就教导我:‘要以苦为荣、以苦为乐、以实干荣’。正是这句话,使我坚持了下来。三年学徒期间,老师傅们发现我在团结人方面、组织能力方面都有自己的招儿,就在出徒时推选我当了副班长,一年后当选为班长。”别说,老师傅们的眼光还是很锐利的,郎宝京这个班在他的调动下,积极性和团结力以及与其他班相互配合度,还真是比其他班要强。“开始时,我们班主要参加结构工程,后来是参加内装修。结构与装修不同,装修流动性大,如木工、油工与其他工种要交叉配合,如果配合得好,就能提高工程进度。我们队在这点上就做得非常好。”凭借过硬的技能及管理才干,郎宝京成为了公司的重点培养对象。
1987年,集团对各工种进行整合,郎宝京的木工班也与另外的三个合并成立了专业队,他被推选为队长。转年,他们队就接到了一个大工程——隶属于亚运工程,座落在北小桥的搬迁户安置楼。“那时,工程工期紧,任务重,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可为了亚运工程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我带领着专业队刻苦钻研施工生产中出现的难题,加班加点抢工期,甚至放弃了休息时间,还常常因专注工作而忘记吃饭……”就这样,一幢高层安置楼平地而起。与此同时,郎宝京也凭借这幢楼,荣获了亚运会工程建设荣誉三等功,再加上连续五年被评为公司先进职工,他于1991年被评为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
右一为郎宝京
“闲不住”领百人盖起超高层
随着公司的进一步改革,许多专业队被取消了,逐步形成了只有管理人员的团队。与此同时,外施大军也进入了北京建筑市场。“那时,我们一百多人成立了结构专业队。在1991年时,与外施队一起做慈云寺家属住宅楼的施工项目。”当时,郎宝京带着专业队承包了住宅楼二号工程。“许多人都说我们干不了。可我不信。在施工期间,我们自己搅拌、自己搭楼板。领导认为我们一个月最多能起三层,可我们却盖起了五层。8个月就完成了任务。”郎宝京介绍道,这个住宅楼高达18层,在当时属于超高层建筑。
回忆当时盖楼的场景,郎宝京是感叹连连。原来,当时进厂的道路窄小,调装队无法用车辆把楼板运进场。“我们就用马车拉,甚至用人来拉。可以说,那是最困难的时候。可大家为了保证工期,用尽了一切办法。”由于是24小时施工,郎宝京总是起早贪黑地忙。“由于夜间施工扰民,我经常得夜里去解决纠纷。可那时爱人身患尿毒症,一周需要透析两次,孩子也才三岁,家里真是离不开人。所幸当时的工地与我家离得不远,在家里,我也可以用望远镜查看工程的调装情况。”为了不耽误工作,郎宝京总是等爱人和孩子睡下了,自己骑着自行车去施工现场转转、看看,盯紧施工。估计爱人深夜快起床时,他再赶回来照顾。“当时,我就爱上班,一到工地就感到心情舒畅。到了工地,我必须去现场转转,一天最少也得转两次。”
后来,郎宝京担任了住四公司的施工员,又参加了青塔小区建设工程、晨光家园工程、海润大厦工程……“多年扎根一线的工作经验,让我深刻理解到住总‘盖房人永远想着住房人’的理念。”郎宝京告诉记者,领导总说他是个大忙人,“闲不住”。“因为我知道,对待工作要脚踏实地,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干一行,精一行。对自己做的事情不能敷衍了事,要重实际、用实招、求实效,要为百姓住上放心房、满意房而努力。”
出国盖楼夺得全国最高奖
要说令郎宝京最值得自豪的事情,就是他参加过的众多工程项目,已经把所有关于建筑工程的评选奖项都拿到手了。而帮他实现“大满贯”的项目,就是到白俄罗斯建设明斯克北京饭店。这个项目可是2010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在访问白俄罗斯时签订的。而它的建设者,就是住总集团。
2011年,住总集团将工程下发到住四公司。公司经过全盘考虑,最终点了郎宝京的将。“我们在当地进行了四五个月的考查。考查内容包括,当地的环境是否对我们的施工材料有影响,场地的实际情况,以及当地的建筑材料是否适用。”之后,郎宝京一行便回国开始用集装箱运送物资。“因为这些物资得花三个月才能到达。开春后,我们组织中国建筑工人开赴白俄罗斯施工。这可是一个大工程。”郎宝京回忆道,由于白俄罗斯的住宿、饮食习惯都与中国不同,所以要考虑的事情非常多。“比如外国人的主食是面包,很少吃蔬菜。而中国人以蔬菜为主。再有,这么多人吃饭,得用大锅,可白俄罗斯没有。所以,我们都用集装箱给托运去了,就连彩板房都有。这样也彻底保证了工人在外国施工时的生活问题。”
生活上解决了,可施工上的困难也很多。“在外国,没有我们工地上经常用的独轮车,需要托运来。而最常用的铁锹,在外国超市里只有一个,要多了还得订,从国外调货,来回得二十多天。”郎宝京说,最让项目部想不到的是,虽然有在白俄罗斯留学的中国学生当翻译,可在购买相关建材时,还是因为翻译问题出现了错误。没办法,当时负责生产、安全和后勤的郎宝京,只好自己到市场上去购买。“这个工程干得是真不容易。而让人欣慰的是,它被评为了鲁班奖。”
回忆起37年的工作经历,郎宝京感到责任越来越大。他说:“从盖小楼到超高层,从当学徒到当师傅,我经历了很多。这临近退休了,最想做的事就是为企业储备人才,为企业发展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