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种生物药品灭高原鼠兔效果

2016-07-01马彦彪王汝富刘宗祥张永辉甘肃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甘肃兰州730010

甘肃畜牧兽医 2016年5期

马彦彪,王汝富,刘宗祥,张永辉(甘肃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甘肃兰州730010)



两种生物药品灭高原鼠兔效果

马彦彪,王汝富,刘宗祥,张永辉
(甘肃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甘肃兰州730010)

摘要:分别使用浓度为0.05%,0.1%,0.15%的C型和D型肉毒素燕麦毒饵(Avena sativa L.),对祁连山北麓山地草原的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进行灭效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浓度的增加2种生物毒素的灭效率均提高,其中0.1% 和0.15%的D型肉毒素燕麦毒饵的灭效率优于0.05%,0.1%,0.15%C型和0.05%D型肉毒素,但是两者灭效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因此,在同等防治效果前提下,使用0.1%D型肉毒素燕麦毒饵防治祁连山北麓高原鼠兔较经济、环保。

关键词:祁连山区;高原鼠兔;生物毒素;药物浓度

受全球气候环境变化影响和人为不合理利用,天然草原植被日趋退变,生态环境急剧恶化,鼠害虫害频繁发生,肃南县2012年重度(鼠密度有效洞口数大于825洞/hm2)以上鼠害面积约占15%,超过经济损害水平(130有效洞口/hm2)[1]5倍以上。严重威胁着草原生态环境及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化学药物防治鼠害是一种快速有效降低危害的方法,但是危害其它动物、威胁公共安全,污染土壤、破坏生态环境。草原害鼠对已使用过的大部分化学鼠药已产生抗药性,因此我们进行了生物药品的筛选。

C型肉毒素(以下简称C型)和D型肉毒素(以下简称D型)对鼠类具有特异神经麻痹毒性,不危及人畜及鼠类天敌,安全环保。为降低防治鼠害的药物成本,提高灭治效果,减轻环境污染,于2012年3月12~30日,用0.05%,0.1%,0.15%3种浓度的C型、D型进行草原鼠害防治试验,旨在筛选祁连山山地草原防治高原鼠兔(Ochotonacurzoniae)最经济的药物浓度,为控制该地区鼠害发生提供必要的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区自然概况

试验地设在祁连山北麓,肃南县大河乡大岔村小红沟周围,N 38°34′~36′,E 99°35′~37′。海拔约3770 m,年均气温-2.0℃,无霜期120 d左右,年均降雨量340~400 mm。气候属于高寒半干旱气候,冬春季长而寒冷,夏秋季短而凉爽。草原属于山地草原,主要牧草有苔草(Carexsp.)、线叶嵩草(Kobresiacapillifolia)、珠芽蓼(Polygonotumviviporum)、风毛菊(Saussurea japonica)、火绒草(Leontopodiun leontopodioides)和一些小丛草等,并伴有狼毒(Stcllera chamaejasme L.)毒草等植物,平均植被盖度40%,平均高度5.4 cm;害鼠优势种为高原鼠兔,中度以上水平鼠害(有效洞口数450~825洞/hm2)约1.8×104hm2。

1.2供试药物及毒饵配制

供试药物:D型肉毒素(水剂),1 000万MLD/ml,为青海省京科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产品。C型肉毒素(冻干剂),2 000万MLD/瓶,为青海生物药品厂产品。2种药物招标价1 000万MLD/mL均为1.20元。

表1 毒饵配制

毒饵配制及处理:采用湿润法[2]配制毒饵。取饮用水2 ml将C型原药稀释为1 000万MLD/mL药液,此时2种药物的浓度相同;用燕麦(Avena sativa L.)做饵料,每批配置比例如表1所示,毒饵配制应在0~5℃放置12 h,并间隔3~4 h搅拌1次,以使药物均匀充分地吸附于饵料上。

1.3试验设计

按照随机区组设计原则[3],选择草地鼠害水平、植被盖度、坡向基本相同的样地为同一试验区组,共选6个区组(6块样地),每个区组内布置6个样方(面积为0.25 hm2);将处理的A、B、C、D、E、F6种毒饵,借助随机数字表安排在每个区组内。区、组间保护带25 m,周围隔离带50 m,隔离带外围进行大面积灭鼠。肉毒素灭鼠区2000 m以外选择与处理条件基本相同,大小相等的样方作为对照组(CK)。

1.4毒饵投放方法

逐洞投饵,投饵量每洞15~20粒[4]。样地保护带、隔离带均以0.15%D型燕麦毒饵进行防治。

1.5灭效检查及经济效益计算方法

灭效检查:采用堵洞开洞法调查有效洞口数[5]。施饵前封洞,经24 h检查防前有效洞口数(a)、同时施饵;施饵后第7 d进行灭后有效洞口数(b)的检查、15 d再进行复查校对;用同样的方法检查对照区灭前洞口数(a’)和灭后洞口数(b’),求得自然变异率(d)和校正灭洞率。

灭洞率=(a- b)/a×100%

自然变异率d=b’/a’

校正灭洞率(%)=(ad- b)/ad×100%

经济效益计算:单位面积(667 m2)防治成本(元)=毒饵费+投药工资+毒饵站费用、宣传培训、试验、示范推广费[6]。本次试验,公式中除毒饵费以外,其它费用均相同。

1.6数据统计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用LSD法进行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灭效检查

图中A- C段描述的是D型肉毒素的灭效率,A→C为增长趋势;D- F段描述的是C型肉毒素的灭效率,D→F也为增长趋势。说明灭效率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长;D型的灭效优于C型;灭效从高到低排列顺序为C,B,A,F,E,D,即0.15%D型的灭效最好。

图1 防前防后对比

图2 校正灭效率

2.2校正灭效率统计分析

经方差分析A,B,C,D,E,F6个处理的校正灭效率分别为88.3±0.98、88.78±1.35、91.83±0.87、76.83± 1.69、77.84±1.11、86.56±0.75。Sig.=1.718 E- 10,Sig. <0.01,表明6种毒饵间差异极显著。

表2 LSD法多重比较

由表2可知,处理C与B差异不显著,C与A,F差异显著(P<0.05),C与D,E差异极显著(P<0.01);B 与D,E差异极显著(P<0.01),B与A,F差异不显著。2.3经济效益分析

配置毒饵使用的辅料完全相同,试验的其它因素均相同,因此毒饵药费之差即为防治成本之差。结合表1计算,配置每批A,B,C,D,E,F 6种处理的毒饵其药费分别为0.6,1.2,1.8,0.6,1.2,1.8元,既药物浓度越高防治成本越大,按浓度梯度以33.33%递增。

3 讨论与结论

试验过程中未发现有中毒、死亡的鸟类,试验第3 d,样地均有鼠活动迹象;施饵后第4 d降雪120 mm左右。试验结果表明2种肉毒素对高原鼠兔灭杀率都较高,除D组外其它均可使鼠密度降低到经济损害水平以下。0.1%D型毒饵的灭效与景增春等[7]的报道基本一致,高于张绪校等[2]试验结果的17.38%,可能与配制毒饵时保持低温和施药后降雪有关,0.15%D型燕麦毒饵的效果达91.8%,与宋明亮等[8]报道的0.005%溴敌隆的灭杀效果基本相同,0.1%,0.05%D型和0.15%C型燕麦毒饵校正灭效率表观值均高于85%,这可能与施药后降雪有关。

本试验样地距县城70 km,药品自库房取出,无冷藏保存条件,经运输到使用,已时隔24 h以上。C型使用效果低于孙江容等[9]的试验结果,原因可能是灭鼠前保存不当,造成药效下降的缘故,这也可能是D型灭效高于C型的原因。建议,使用C型时,要注意保存的温度、光照等条件。

试验证明以上2种药物,D型优于C型;A、B2个处理均能够将鼠密度降低到经济损害水平以下,但A处理浓度低,在制作毒饵时如果不能够使药物均匀的吸附在饵料上,会影响灭效;B,C,F 3个处理的效果均理想,但B处理为C,F毒饵用药费的66.7%。使用0.1%D型肉毒素燕麦毒饵(处理B),可取得经济、环保和确保防治率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兴堂,花立民,苏军虎,等.高原鼠兔的经济损害水平及防治指标研究[J].草业学报,2009,18(6):198-203.

[2]张绪校,杨廷勇,郭时友,等. D型肉毒毒素灭高原鼠兔试验[J].草业科学,2007,24(2):56-58.

[3]王颉主编.试验设计与SPSS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5-93.

[4]刘来利,李文盛,王超英,等.C型肉毒梭菌毒素灭鼠剂试验与灭鼠效果的研究[J].草业科学,1999,16(2):31-36.

[5]任继周主编.草业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237-253.

[6]杨再学,雷帮海.农田灭鼠经济效益计算方法探讨[J].贵州农业科学,2008,36(2):78-80.

[7]景增春,王启基,史惠兰,等. D型肉毒杀鼠素防治高原鼠兔灭效试验[J].草业科学,2006,23(3):89-91.

[8]宋明亮,王洪林,杨军,等.溴敌隆蜡块现场灭鼠实验效果观察[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03(3):13.

[9]孙江容,张涛,吴新平,等. C型肉毒梭菌毒素冻干剂对高原鼠兔的灭效试验[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8 (2):126-127.

(编辑:高真贞)

中图分类号:S82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 799X(2016)05- 0088- 03

作者简介:马彦彪(1961-),男,甘肃靖远人,高级畜牧师,主要从事草业科学、饲料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