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互动策略
2016-07-01沈红娟
沈红娟
教学分析表明,教学是一种沟通现象,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以文本为媒介的交往过程。更准确地说,教与学的关系是师生沟通交往中的相互作用关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交互主体性的伙伴关系。在这里,受教育者同时扮演双重角色,他们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沟通的伙伴。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尊重沟通伙伴,让教学从“独白”走向“对话”,从单向的“传授”走向双向的“互动”。
语文教学文本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人类智慧的展现。语文教育的真正价值就在于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增进这种智慧,最终形成自己的丰富的精神世界。所以,语文教学中有知识、技能的习得,更有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这是语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本质区别。
基于以上的认识,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我们积极探究和尝试互动教学策略,归纳有如下几种。
1.自主阅读,与文本互动
在语文教学中,主要存在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这三种互动形式,其中学生与文本互动是诸种互动形式的主体,也是阅读教学的中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此审视阅读过程,最首要的就是要让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互动,搜集处理信息,建构意义。惟有如此,课堂互动才能有效。
阅读教学应该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通读课文,让文本开口讲话,有利于学生熟悉文本,把握课文的内涵,同时,朗读、默读等多种自主阅读方式有利于形成语感,帮助学生把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通过这种语言实践的机会,还可以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与文本互动,其实就是与作者互动,与编者互动。语文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的精品,内蕴着作者与编者的丰富情感、对世界的深刻认识和对理想人生的热烈追求。故事情节、语言文字、写作方法值得推敲、揣摩和欣赏。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走进作者心灵,解读课文的语言文字,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一道神游、交谈,不仅有助于深化课文理解,而且能发展语言,培养思维,丰富情感,提高审美能力。
一个人身处困境时多么需要别人给他信心和力量!这便是课文《掌声》揭示的意义。笔者在教学《掌声》一文时,就十分重视学生与文本的互动。首先让学生一边认真读课文一边划出写小姑娘的语句,体会小姑娘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前后变化,再让学生划出写掌声的语句,体会同学们的鼓励给了小姑娘战胜自卑的勇气;接着细细品读描写小姑娘心理状态的细节部分,适当加以合理想象;最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进一步把握了课文的内涵,体验了人物的情感:当一个人身处困境时多么需要别人给他信心和力量!我们需要掌声,更应该把掌声送给需要它的人。
2.共同讨论,与师生互动
师生共同讨论,是指师生借助教学媒体(自然也包括教材),通过彼此质疑问难,释疑解惑去寻求知识、接近真理的过程。 提问被看成是激发学生思维,开展师生互动,进行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一项调查显示:小学阶段教师提出的问题只有10%包含着未知性与矛盾性,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80%的问题是针对学生记忆的。这说明教师的提问并没有启迪智慧,而是限于死记硬背。再从提问的方式看,一般是“教师问——学生答”,很少有“学生问——教师答”,“学生问——学生答”。很明显,学生只是在被动地做出反应,没有调动自己的思维。
讲授式或者其另一种表现形式——问答式的教学,师生之间没有实质互动,没有实质交流。而互动式的教学,课堂应呈现出生动、积极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过程。在教学《枫桥夜泊》这首古诗时,一个学生突然提出:“月落”了不就是早晨了吗?诗中怎么讲“夜半”钟声到客船呢?这个问题提得很有质量,备课时笔者也没有注意到。但笔者建议全班同学一起讨论,可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毕竟有限,也没能得出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于是,布置他们课后或查找资料,或请教父母,或访问行家。两天后,继续讨论这个问题时,气氛很热烈,见解很深刻,收到了极佳的教学效果。如果笔者当时只是简单地给个现成的说法,不让他们活动、讨论,学生怕是得不到思维的碰撞,决不可能获得这么深刻的理解的。
对学生而言,互动意味着自由,意味着解放。“所谓解放,指的是要求学校教学尽可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个性的自我实现,使学生通过教育达到成熟,最终能够摆脱教育,从受教育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具有独立的人格以及独立的能力”。对于教师而言,互动意味着分享,意味着专业成长。通过互动,教师能够体会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能够体会到学生作为主体的存在。
3.情境表演,与角色互动
加德纳认为,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9种基本智能,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内省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存在智能。这些智能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教育的起点不在于一个人有多么聪明,而在于怎样变得聪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和文本的互动应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选择不同的互动方式,角色表演也就是一种很有效的互动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发展多元智能创造机会和条件,才有可能使每位学生的潜能都能获得开发,使每个个体生命的活力都能获得激发。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很多都具有情节生动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方法便是依循课文的情节,串联式地分析。最近,我校的一位青年教师采用“演读”的方法尝试教学《青蛙看海》,效果不错。课文的主要情节是鹰告诉青蛙要看到大海必须爬上高山,青蛙为自己爬不上山,看不到大海而遗憾,小松鼠鼓励、带领它实现了愿望。教者首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好人物对话,为表演奠定基础;然后又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结尾部分概括叙述的内容,想象情节;最后把故事完整地表演出来。把故事演绎成活剧,这是师生共同与文本的互动;把活剧编演出来,这是借助于角色进行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整个角色表演过程,师生情绪高涨,效果极佳。
《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而努力研究和实施阅读教学中的互动策略,对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