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多元能力培养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

2016-06-30陈井霞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市场导向课程体系

陈井霞

[摘要]在计算机应用网络化、社会化、家庭化的背景下,计算机专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面临着崭新的发展机遇。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不对接仍然是高校课堂面临的最大问题。本文以哈尔滨广厦学院计算机系为例阐述了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考核方式的变化、课程内容的革新、教材的重建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旨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满足市场需求,在工作岗位上具备创造性工作、具有多元能力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关键词]市场导向;课程体系;多元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7-0111-02

一、现今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据相关部门统计,“90后”约有1.4亿人,占总人口的11.7%,他们的价值观及在价值观引导下的理念和行为,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走向。面对着这样一群自我认同感超强的教育对象,高校课堂教学模式已远滞后授课对象群体的需求,并且在教学管理上日趋乏力。并且,随着“可汗学院”、“宅客学院”、“淘宝大学”等在线教育平台的兴起,对高校传统授课模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围绕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法、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刻不容缓。

通过对近几年我院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研,可以分析得出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诸多问题。第一,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不完善,与社会所需IT人才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相去甚远,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第二,教学资源单一,教材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载体,且以培养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材甚少,多是偏重理论的讲解与传授;第三,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信息转化等多元能力的培养不相适应,使得学生视野不够开阔,岗位创造性工作能力较弱,后劲不足;第四,课程考核形式及评价标准有待变革,传统的试卷考核形式与计算机专业的诸多学科特点严重脱节;第五,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考核不够具体;第六,师资水平亟待提高,计算机专业教师多来自高校应届毕业生,缺乏企业实战经验。

二、我院计算机专业改革探索与实践

一所高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培养的质量,是保证培养目标和形成专业特色的基础。我院计算机专业已开展校企合作多年,为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奠定了基础,为此我院计算机系各专业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此,围绕课程体系改革进行论述。

(一)植根专业链与产业链的对接,革新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首先,删掉陈旧的不实用的课程,如“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其次,对于原理性较强的课程,理论内容进行了适度的删减,而强化实践环节,如“编译原理”课程删减理论学时、加大实践学时;再有,以校企合作为依托,增设了IT行业的前沿、实用课程,如《Java EE和开源SSH框架(Java+Linux)》、《微软云计算掌上影音平台》等;最后,基于2.5+1.5的培养模式,在第二至第五学期开设了连续不间断的课程群,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Java程序设计》、《Java高级编程》、《JSP网络编程》以及《Java EE和开源SSH框架(Java+Linux)》系列课程的开设,即迎合了市场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能力的要求,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

(二)以考试改革为突破口,倒推课程改革

课程的考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门课程的授课形式、授课内容以及最终学生能力培养的水平。计算机专业的众多科目,传统的考核形式就是试卷,不同之处在于是开卷与闭卷,试卷内容考核更侧重理论性的考点,并围绕考点设计考题,在考点上兜圈子,考题上下足了功夫。那么在日常教学包括期末复习时,基本上也是在围绕考题开展,以学生通过测试为目的而不是以培养学生真正的实操能力为宗旨,其他综合方面能力的培养更是涉足甚少。

众所周知,计算机专业在专业能力上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而上机考核或项目验收的考核方式具有传统试卷考试不可替代的优势,与计算机专业诸多学科的学科特点高度吻合。本着社会需要计算机专业学生具备什么能力,考核方式即考查并体现其是否具备该能力的宗旨,我系计算机专业在考核方式上做了大量的突破性的变革。

(三)以项目形式组织教材建设,围绕项目开展教学内容,体现能力本位的培养

为了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良好对接,计算机系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将知识点充分融入到具体项目中,以项目作为知识的载体,建设项目为导向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教材。如,计算机专业基础课C语言的教材就是由我系多位老师联合编写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C语言程序设计案例教程》,其中“计算器”的设计贯穿各章节,在讲到复杂数据类型“结构体、共用体和枚举类型”一章时引入项目“图书借阅管理系统”,直到“文件”一章学生已经掌握了利用C语言设计小型管理系统的基本技能。而对于计算机专业课则是直接将项目分解。今后,我们将逐渐加大项目导向式课程建设的力度。

(四)加强专业课程群间的整体联系,以及单一课程实践环节的建设

以往各门专业课独立授课,专业课程群间的关联知识点联系并不紧密,教师紧单单讲授课程群的某一门或两门科目,在讲授过程中,往往忽视所授科目与课程群中其他相关科目间知识的连贯性,存在知识点侧重有偏颇,或者不够深入,起不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也自然失去了课程群建设的意义。应力推教师周期性循环授课,为课程群组建专业教师团队。

我系针对实践性较强的科目,其课程设计环节均由企业导师授课,课程设计的内容是企业实际开发的应用性较强的项目,使学生提前感受到企业的实战“场景”,积累了一定的开发经验,为学生参加工作打了一剂强心针。

(五)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打造PDSIPE式教学

立足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我系对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已实现全部机房授课,同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实践加理论的形式,即上课前几分钟先抛出去个项目或项目的分解即任务,然后通过任务介绍、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归纳总结的形式完成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课程构建方法与以往的“先理论,后实践”相比,实践贯穿整个的课堂教学过程,实践环节前移到如今教学的整个过程。那么在以后,时机成熟的话我们可能要尝试Mooc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线上教育模式,而通过实践PDSIPE教学模式来弥补线上教育的不足。目前,我系15级新生已开设实验班,班级授课采取“U”字型,方便学生探讨、合作,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工文写作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等综合性多元化能力,将课堂教学与工作场景实现良好的对接,充分展现了能力本位与建构主义的精髓。

(六)培养创新意识、弘扬创新精神,变革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注重教师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么样,其实我们更应该立足于学生,以学生为本位,思考学生应该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植根学生需求,注重学习成效。教学方法的改革,采取的是推行主动参与教学法,学生为学习主体,讲练结合,以学生练习为主的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相适应的项目导向式、任务驱动式、案例式教学,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创新意识。

(七)师资队伍建设。

最近几年,我院教师不断努力,通过企业实践、参加培训、高校交流、游学等方式不断提升自身业务能力,根据实际授课需要,为每位老师制订教师个人发展规划,树立知行统一的教育理念,教、学、研、产相结合,打造业务能力过硬、综合能力较强的优秀教师。

三、未来展望

计算机专业是一个与时俱进、更新速度较快的一个专业,课程体系也应不断革新;未来,我院计算机系将不断深化校企合作,通过资源整合,加强课程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考核形式及其评价体系,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评价的主体,在考核中彰显能力本位;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其创新意识,为其能够终身学习,未来创造性的工作埋下种子。

四、结论

面向市场、依托校企合作,市场导向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以考核方式为改革切入点,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而作为内涵式建设的课程体系构建是改革的关键,围绕实用的课程体系实施能够培养学生多元能力的教学过程乃是重中之重,教学模式与方法是改革的利器,决定改革最终成效,辅以第二课堂的建设,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良好对接。

(责任编辑:桂杉杉)

猜你喜欢

市场导向课程体系
市场导向下的科研监管困境
关于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
企业技术创新市场导向:困境与出路
基于组织文化理论的市场导向本质及系统框架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基于市场导向下的城市产业空间布局研究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英国大学课程体系特色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