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蒋介石的总统历程

2016-06-30陈宁骏欣辰

中外书摘 2016年6期
关键词:李宗仁胡适蒋介石

陈宁骏++欣辰

中原初定

通过约法欲“训政”

中原大战后,蒋介石战胜了以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为首的地方实力派,权力欲日益膨胀,认为“训政”时期已到,想挟军事余威,召开国民会议选举总统,登上总统宝座。

1930年12月,在国民党三届四中全会上,国民党元老吴稚晖秉承蒋介石旨意,提出迅速召集国民会议、制定约法的提案。1931年初,提案通过后,民国四老吴稚晖、张静江、蔡元培、李石曾等人联名致电广东籍中央监察委员古应芬、邓泽如等人,希望以国家前途为重,摈弃前嫌,促成国民会议早日召开。

胡汉民想用立法院院长之职行使法律权力限制独裁。蒋介石不吃文人这一套,将胡汉民骗至南京汤山软禁起来。

蒋介石开始着手起草约法。被软禁的胡汉民通过文官长古应芬,秘密策动陈济棠、李宗仁,联系孙科,决定反蒋。反蒋势力暗流涌动。古应芬辞职南下,孙科带领再造派骨干去了广州,新任立法院院长林森、司法院院长王宠惠也都离开了南京。1931年4月底,反蒋派以蒋介石非法扣押胡汉民为由开始发难。胡汉民、孙科、汪精卫、陈济棠、李宗仁、白崇禧等人形成反蒋大联合。蒋介石苦心策划的国民会议有流产的危险。

蒋介石也管不了够不够法定人数,合不合法定程序,于1931年5月5日,硬着头皮照样在南京召开了“国民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中华民国训政时期临时约法》,用民主的形式粉饰了法西斯主义统治,确立国民党一党专政,加强专制独裁。

蒋介石操纵国民大会,引起反蒋派的极大不满。同年5月27日,反蒋大同盟在广州会聚一堂,联合成立中央执监委员会非常会议,同时成立国民政府,与蒋介石的南京政府对峙,形成宁粤分裂局面。反对声势不断加大,蒋介石处于不利地位,但他没有手脚慌乱,使出以守为攻、拉拢分化的老招数,却收效甚微。在这种形势下,蒋介石只好表示:“国民会议只应制定约法,不必且不应提出总统问题。”

就在蒋介石将精力用在对付反蒋派和“剿共”之时,日本趁机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蒋介石结束了胡汉民八个月零十四天的软禁并向胡道了歉。宁粤双方开始议和谈判,粤方提出的条件是:蒋介石必须下野。

面对困局,蒋介石以退为进,于是12月15日请辞国民政府主席和行政院院长之职。12月22日至29日,国民党四届一中全会召开,林森当选国民政府主席,孙科当选行政院院长。蒋介石出席开幕式后,就带着宋美龄到溪口老家“还乡归田”去了。

孙科还没有走出“公子哥”状态,面临财政与外交两大难题,很快就感到支撑不下去了。1932年3月1日,国民党在洛阳召开四届二中全会,决议成立军事委员会,以代替原先负责军事的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由蒋介石出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在第二次下野几十天后又重新上台,不但收服了汪精卫,逼走了胡汉民,玩弄了孙科,而且当上了权力更大的“蒋委员长”。

1936年“五五宪法草案”通过,国民政府预定于1937年举行制宪国民大会,后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制宪工作暂停。

国府还都 迫不及待忙制宪

抗战虽然搁置了蒋介石当总统,却使其实现了以前难以完成的国内政治军事力量的统一,他还作为中国战区抗战的最高指挥官,其威望和权力达到顶峰。

蒋介石集党(总裁)、政(国防最高会议主席、行政院院长)、军(委员长)大权于一身,是中国实际掌权者。那个能够普遍得到国际认可的“国民政府主席”,早已让老蒋设成虚职,不经意间已经给林森当了十多年,一时也不好意思收回。1943年8月1日,林森因车祸身故,蒋介石顺理成章地第二次出任国民政府主席。抗战胜利后,处于政治巅峰的蒋介石认为机会成熟,不想再拖了。当总统应有个程序,否则,又要让西方人笑话了。

中国共产党和进步力量提出抗战胜利后召开国民大会,开放部分民主和权力,组成联合政府,然后再重组能够体现中共和国民意志的国民政府。蒋介石顺势开始部署召开国民大会,想的是要当民选总统,避免内战争取民主的主张是断然不会接受的。国共双方分歧明显,谈判没有进展。为了限制蒋介石的权力,联合政府拟实行内阁,总统被设为虚位元首。

为了国民大会正常召开,中共作了让步,十年前1200名代表和850名选举代表共2050人成为国民大会代表。蒋介石得寸进尺,要求以《五五宪章》为蓝本通过宪法。《五五宪章》照搬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条文,赋予蒋介石极大权力,还要取消中共合法地位,中共和民主进步团体当然无法接受。全面内战爆发后,中共反对召开国民大会的态度更加坚决。

蒋介石一边打内战,一边不顾中共、民盟及其他爱国人士抵制,筹备召开国民代表大会。1946年11月12日为国大预定开幕日,为表“诚心”欢迎中共参加,南京政府发言人还表示会议推迟三天,在大会主席团成员中为中共、民盟分别保留了五个和四个名额。

11月15日,制宪国民大会在南京国民大会堂开幕。次日,中共谈判代表周恩来在南京梅园新村举行谈判期间的最后一次记者招待会,强烈谴责蒋介石操纵召开“国民大会”,准备通过伪宪法,声明中共不承认这次大会。

蒋介石增加两个大会主席团名额,把青年党和民社党拉了进来。国大开得“有声有色”,制定了采用议会制的宪法。12月25日会议闭幕,《中华民国宪法》得以通过并于1947年1月1日公布,随后成立了全国及各省、市选举事务所,并筹备举办制宪后的首届“国大”代表、立法委员、监察委员的选举。

根据选举法,“国大”代表和立法委员的选举为直接普选,监察委员则由各省、市参议会以间接选举法选出。“制宪国大”结束,“行宪国大”的准备工作又开始了。蒋介石本来一直对这个由国家宪法选举产生的首任总统志在必得,以其权威和地位,当时国内也没有人能和他竞争。但在“行宪国大”召开前,蒋介石突然变招了。

婉拒竞选 众人难以辨真假

1948年1月8日,李宗仁宣布竞选副总统,并建议胡适参加总统竞选。胡适能度德量力,先是没有同意。蒋介石感到李宗仁的“居心叵测”,不得不深思熟虑地运筹一番。

根据《中华民国宪法》,总统虽有统领全国陆海空军、公布法律、发布命令、任免主要官员、发布紧急命令等权力,但实为虚位元首;行政院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有实权,对立法院负责,而不是对总统负责。

蒋介石琢磨出行政院院长才有实权,在考虑党内派别斗争、副总统竞选激烈,以及军事、经济形势、政府部门格局等问题后,终于做出不参加总统竞选,推举胡适的决定。蒋介石提出总统、副总统选举问题宜由党内机制决定。在3月11日召开的中常会第一百四十五次会议上,许多委员认为没有必要为此专门召开临时会议。

蒋介石为何看中胡适做总统?这主要是迫于国外压力,以赢得美国好感。

1948年3月30日早上,蒋介石约见外交部部长王世杰,请王探询胡适的态度,表示如胡同意做总统候选人,自己将任行政院院长辅佐。胡适与王世杰是老朋友,听后有些心动,但又怕自己的性格不能充分和蒋的性格协调而犹豫不决。经过一天的考虑,胡适决定接受。

4月1日是西方的愚人节,蒋介石深夜约见有些犹豫的胡适,希望他不要多虑。胡适后来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昨天夜里,蒋先生约我到他的官邸谈了很久。他将于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全体会议里提名我为总统候选人。他说在这部宪法里,国家最高的行政实权在行政院,他这个人不能做没有实权的总统,所以愿将总统让给我,他自己当行政院长,或者由他当总统,要我担任行政院长。蒋先生的态度如此诚恳,我很感动,于是我说,‘让蒋先生决定吧。”

蒋介石放弃总统竞选还有一个重要目的,“以身作则”,做出以军人不参选表率,要求李宗仁、程潜等军事实力派人物放弃副总统角逐。但李、程两人均表示不放弃,特别是李宗仁更是铁了心地要当副总统。蒋介石的“垂范”没有发挥作用,似乎有点“偷鸡不成蚀把米”,对自己的“高姿态”也开始有点后悔了。

4月4日上午,国民党六届临时中全会在中央党部大礼堂举行。蒋介石表示不做总统候选人,要推举党外人士,并提出总统候选人须具备五个条件:守法;有民主精神;对中国文化有了解;有民族思想,爱护国家,反对叛乱;对世界局势、国际关系有明白的了解。虽没说出具体姓名,大家也都不难猜出对号入座的是胡适。

会场热闹起来。居正、于右任等人坚持要求蒋介石竞选总统,也有人借此赞颂蒋介石“高风亮节”,支持其不参选。阎锡山从山西致电建议总统一职选一元老出任,总裁亲任行政院院长兼国防部部长,以向国人宣示破釜沉舟、完成“剿共”决心。

蒋介石还表示:“余再作结论,并警告全会,如全会不能贯彻余之主张,则‘剿匪不能成功,而本党且将于二年内蹈袭民国二年整个失败之悲运矣。”蒋介石的真实意图令人难以猜透,连跟班多年的“资深吹鼓手”吴稚晖都拿捏不准,与罗家伦等人支持蒋介石不竞选总统。两派争论,蒋介石有些不耐烦。会议最后决定,总统提名之事交由次日召开的中常会研讨决定。

参选总统

“众望所归顺民意”

蒋介石不参选总统的态度在随着事态变化而变化着。一位嫡系老部下晋见蒋介石表示绝对服从后,在回答“什么人可以做总统”时,竟然答道:“参选副总统的李宗仁、程潜、孙科都可以。”蒋介石听后为之一惊。

蒋介石想到如果自己放弃总统竞选,党外同志也不愿合作,而非推党内同志时,也就是说除自己和胡适之外,要从党内选人,那就很可能是李宗仁了。

这绝对是一个最坏的局面。蒋介石开始想要走上前台参选总统了,但因为早已有言在先,出尔反尔有失威信,就只好等着党内“决定”了。

1948年4月5日下午,中央常务委员会依照临时中全会决议召开会议,出席55人,列席23人。孙科担任会议主席,蒋介石没有到会。“御厨”张群发言传递出蒋介石表示尊重中常会研究讨论的结果。

何浩若、吴忠信、程天放、张群、谷正纲、孙科、陈布雷、戴季陶、朱家骅等22人先后发言,是否接受蒋介石主张,双方各据其词,气氛紧张。

赞成者认为:总裁已考虑再三,应尊重其意愿,也难以改变其决心;总裁谦让,可以树立良好模范;总裁若能参选总统,可以专心致力于“戡乱”工作。

反对者认为:总裁是国家领袖,在艰难时刻出任总统方能安定人心,扭转战局;担任总统才能更好负责军事;如果通过总裁谦让的主张,由他人候选,结果很可能不如总裁期望。

与会者贺衷寒、黄宇仁等三青团人士主张接受蒋之意见,以转变对政府与蒋介石不满的人的立场。陈果夫、陈立夫等党内干部以为蒋必出任。大家在争论中渐渐领悟出蒋介石放弃参选总统的原因与《中华民国宪法》所规定的总统职权有关。

戴季陶心里清楚:蒋介石的“谦让”是做给美国人看的,也是对部下忠诚度的检验。戴季陶面对纷乱场面,以其地位及与蒋的特殊关系一锤定音:“你们真是不懂政治,不顾大局!非蒋介石当总统不可!”接着力言“斯人不出如苍生何”。会议最后建议提请蒋介石为候选人,同时提议修宪,给予总统更大权力。

蒋介石被众人“劝驾”,“顺从”地接受国民党中央的总统候选人提名。

如愿以偿

高票当选总统

蒋介石觉得自己食言,有些对不住胡适,派王世杰代为看望并表达歉意。

胡适如释重负。4月8日,蒋介石专门约请胡适到主席官邸吃饭表示歉意。蒋说:“我的建议是在庐山考虑的结果,不幸党内没有纪律,我的政策行不通。”

胡适很诚恳地回答说:“党的最高干部敢反对总裁的主张,这是好现状,不是坏现状。”蒋介石希望胡适出面组织一个政党,参与政治。胡适表示不感兴趣,回答说:“我不配组党,但有一个建议,国民党最好分化作两三个政党。”蒋介石唯恐大权不集中,哪里还能容忍党内再分化呢?

胡适没有当上总统,政治上依旧延续对蒋介石的支持,与吴稚晖、于右任、梅贻琦、顾毓琇、王云五等两百余名代表首先发起签署提名蒋介石为总统候选人,其他代表分别签署。至4月16日,提名蒋介石为总统候选人的有2489人,提名居正为总统候选人的有109人,经检查后公告。既然是选举,总不能只有一个总统候选人吧?好在有居正陪选。

总统为国家元首,对外代表中华民国,总统依法行使如下职权:统率全国陆海空军;宣布法律,发布命令;行使缔结条约及宣战、媾和之权;公布戒严;行使大赦、特赦、减刑及复议之权;任免文武官员;授予荣典;国家遇有天灾人祸或财政经济上有重大变故时发布紧急命令之权;解决院与院之间争执问题。尽管总统权力十分广泛,但要受立法院的限制,这是蒋介石所不能接受的。4月18日,大会通过了王世杰、莫德惠、胡适、谷正纲等721名代表提出的《制定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案》,解除了宪法对总统的一些限制,明确规定总统在动员戡乱时期,为避免国家或人民遭遇紧急危难或应付财政经济上重大变故,经行政院会议决议为紧急处分,不受宪法有关条款限制。这就为总统实行独裁开了方便之门。

4月19日,国民大会第一次会议举行总统选举大会,出席代表2734人。蒋介石以2430票远远高于居正的269票,毫无悬念地当选行宪首任总统。除去有效的这2699张选票外,还有35张废票。

悔改初衷

好梦难圆再下野

5月20日,是蒋介石正式就任总统的好日子,但他没有一点好心情:“今日为余就总统职之日,心绪愁郁,精神沉闷,似乎到处都是黑暗,悲伤凄惨未有如今日之甚,每念国家前途、人民苦痛及革命责任,惶惑不能自解,当选以来,无时不作辞退之想,而今日就职更切辞职之念矣。……党员之跋扈嚣张,只顾争权夺利而不能存有革命历史与民族利益之存在也。党纪扫地,党性荡然,如何能维持现局,战胜‘共匪,无奈只有决心辞职下野之一途而已。”

圆了“总统梦”的蒋介石很快就从梦中惊醒,战局的发展十分不利,开始后悔当总统了。6月27日,蒋介石在西安对张治中说:“从四月到现在,是最黑暗的局面。症结就在我当了总统,我在庐山已决定不当总统,希望胡适之出来当选。这是一种转机,一个重大的关键,能够照我的愿望做到便好了!但是大家不赞成这样做,这是最大的失败!这个失败是一时挽转不过来的。”

解放军经过三大战役,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东北、华东、中原地区已经被共产党部队占领。蒋介石的“败相”早就给美国人看出来了。美国在华官员们的报告中,详细揭示了蒋介石种种劣迹和南京政府的腐败现象。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向马歇尔提出请李宗仁接替蒋介石的建议,并开始与桂系秘密制订计划。

李宗仁等人知道蒋介石主张与共产党决战到底,但在战场上一败涂地,又不被共产党看成和谈对象,正处于战不能胜、和没人谈的尴尬局面。美国也公开出面逼蒋下野。12月25日,司徒雷登亲自出马到蒋介石官邸劝其下野。宋美龄在美国争取美援依然没有进展。没有夫人陪伴的蒋介石度过了一生中最难过的圣诞节。

面对桂系逼宫,蒋介石不但表示“余欲引退,必由自我主动”,绝不接受任何方面压力,还曾密令军统特务暗杀李宗仁,后觉不妥而撤销行动。

形势对蒋愈加不利。1949年1月17日,司徒雷登对李宗仁明确表示,如果一周内蒋介石不肯下台,美国政府将支持李宗仁到武汉发表主张和平的声明。

蒋介石看到美国的态度如此,知道是该下台的时候了。1月21日上午,蒋介石在美龄宫三楼基督凯歌堂默祷告辞;中午,宴约五院院长,表示辞行之意;下午两点,在憩庐官邸主持召开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紧急会议,表示引退,“让德邻(李宗仁)兄依法执行总统职权,与中共进行和谈”,并且“五年内绝不干预政治,但愿从旁协助”。李宗仁在接职文稿上签字后,会议结束。当天,南京中央社正式播发蒋介石第三次下野文告。下午四点十分,蒋介石面容憔悴,穿上那浅色长袍、深色马褂,一手拄着拐杖,与送行的官员一一握手后,携宋美龄登上“美龄”号专机,往东南方向飞去。蒋介石的这次总统任职只有九个月。

兵败大陆

退居台湾一隅

蒋介石在溪口频频会见国民党军政领导,对军事、政治、经济、人事仍在掌控。来溪口的国民党将领络绎不绝,何应钦、顾祝同、汤恩伯、林蔚文、李弥、阎锡山、刘斐、刘安琪、袁守谦、熊笑三、万耀煌、陈诚、宋希濂、关麟征、俞大维、周至柔、胡宗南等,溪口俨然才是军事指挥中心。李宗仁请阎锡山和居正带信到溪口,表示对蒋干扰和谈的不满。

4月20日,国共和谈破裂。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李宗仁离开南京后,没有随国府迁粤到广州履职,而是赴桂林老家闲居,向蒋提出条件。蒋介石在阎锡山等人调解下表示“一切权力交出,五年之内亦不复过问政治”。李宗仁继续收拾着残局。

蒋介石以国民党总裁身份指挥顽抗。国民党在大陆的地盘不断缩小。

国民政府由南京迁至广州。蒋介石出访菲、韩后于7月14日飞抵广州,任“非常委员会主席”。蒋、李关系日益紧张。张发奎还曾劝李宗仁“把蒋介石扣起来”。李宗仁没有扣留蒋介石,却教训指责了老蒋一番。

一向只会教训人的老蒋面对诘责,只能默默聆听。8月,蒋介石在台湾成立“总裁办公室”,负责实际指挥。

蒋介石离粤返台后,又两次赴粤指挥防务,但一点没有减缓溃败速度。10月14日,广州解放。国民政府又迁到了重庆,后又迁至成都。李宗仁面对败局,既不辞职,也不表示退意,以“治病求医”为名一走了之,去了美国。蒋介石于12月10日午后,从成都凤凰山机场乘专机离蓉赴台。

猜你喜欢

李宗仁胡适蒋介石
《胡适》
李宗仁尊师若父
胡友松和李宗仁
胡友松和李宗仁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
尊经或贬经?——胡适等人对“六经皆史”的不同解读
有感于胡适的读书“四到”
蒋介石为八路军改名的真实目的何在?
叶剑英与蒋介石分道扬镳
二十年代初蒋介石访苏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