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教学在高中数学课堂的几点思考
2016-06-30晏炳刚
晏炳刚
【中图分类号】G6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5-0-01
在课堂教学中,谁获取知识谁就是主体。我们的教学不应再是教师单纯地教学知识,而应是老师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主动进取的意识。只有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学,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成为现代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老师除了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课堂教学的思想,更重要的是要根据本学科的特点,为学生创造出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条件和情境,使课堂成为以学生为本,使学生能积极思维、努力进取。主动求知的充满活力的知识境界。当然,课堂教学是在老师的主体参与和引导下进行的,所以老师的主体参与和引导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在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我认为老师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将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作为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始终把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优秀的个性品质的发展。这就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其个性化主体性发展的舞台。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在数学教学目的指引下,以数学教材为载体,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是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现在教师在制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与知识目标一样,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我们在衡量一节课的教学效果时,除了要通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来判断教学质量,还必须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因为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的学习是获取知识的重要过程,也是发展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仅要在知识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在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也要体现其主体作用,学生应该在多种形式的课堂实践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提高认识能力和增强情感体验、情感控制能力,发展个性特长。‘在高中的数学课上,学生应该学习数学思考问题的方式,有意识地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理性精神。从长远来看,这些能力的形成,对于学生来说,远比一节课上所学到的有限的知识更有用。以学生为本的人性化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将提高教学质量的近期目标与提高学生素质的远期目标相结合。
二、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在课堂上,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对他们来说都是未知的,学习的过程需要每个人创造性地来完成。数学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应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是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离不开学生的主体参与。但有时,当声们想方设法创造条件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时,却发现学生们不知道该如何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角。这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传统的数学教学使得学生们在课堂上习惯于“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方式,能否改变这种状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老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因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之一就在于善于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的、热情地、目的明确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的过程中,需要尽可能的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有参与的欲望:在参与的过程中,要让学生通过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亲身获得体验,运用类比、分析、归纳等科学的思维和推理,逐渐实现知识的理性化、严格化和形式化,最后形成数学概念和思想。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离开了学生的积极参与的课堂,是僵化的索然无味的课堂。所以教师的教学必须具有科学性、启发性和艺术性,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当中。对于高中的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巧妙地设计教学活动,启发、引导学生亲自参与到重要概念的建立、公式定理的发现和推导以及知识的应用的这些过程中,以孕育创新精神,培养理性思维。
三、注重教学形式和策略的运用,让学生从多方面获益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我们在选择教学形式和策略的时候,需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和所面对的学生的具体情况,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尽可能的得到发挥,让学生从多方面获益。为了使这些形式和策略发挥它的最大作用,我们应该带着目的来运用它们。比如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用恰到好处的问题引导教学活动,通过问题情境的巧妙设置,激起学生研究的欲望,现实的生活经验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而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保障,以问题为核心,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近而全班讨论,讨论的过程是思维撞击的过程,智慧的火花会在这时产生,老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热情饱满的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鼓励学生提出新的想法,及时发现学生的思维亮点,并给予情感上的支持,以提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又有学生之间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同学们之间的协作能力和问题探究能力。学生的灵感会在讨论的过程中闪现,老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这些“灵感”,但是最后一定要将成功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体会通过自己的努力使问题得以解决时的愉悦,让学生体会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获得成功的成就感受,感受思维美和数学美,这种成就感和美感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数学是有趣的,数学是可以学好的。
四、注重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建立师生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在教学活动这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中,师生情感交流的结果会影响教学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需要的是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向的、真诚的、平等的沟通与交流。老师一定要善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和情境,老师和学生都能在这样的课堂气氛和情境中以积极的心态互相评价和互相激励,使集体的智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使课堂教学取得最好的效果。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离不开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理解和信任。这种理解和信任会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肯定和赞美的态度对待学生,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积极的、肯定的评价,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这种理解和信任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殷切期望,这种期望会促使学生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激励学生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刻苦学习;这种理解和信任有助于挖掘学生的潜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为只有当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充分信任学生之后,老师才能充分地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嘴,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认识,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