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文课堂更鲜活、有个性

2016-06-30赵妮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15期
关键词:苏轼课文情感

赵妮

【摘 要】 语文教学要有自己的特色,教学特色就是课堂要鲜活,有个性。语文教师应该在把握住语文教材的脉络和基础知识总体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具体课文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经验大胆处理。

【关键词】 语文课堂;鲜活个性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5-0-02

什么是好的语文教师?谁的学生考的分高,谁就是好老师;谁经常教毕业班,谁的学生高考的平均分总是名列前茅,那他一定就是个特好的、最棒的语文老师。无庸讳言,为数不少的老师让学生得高分的秘诀就是“练”,按照高考考点一个点儿一个点儿反复地“练”,“无他,但手熟尔”,管他兴趣不兴趣,高考就是最大的兴趣。分数可能上去了,是不是真的具有了语文能力?那语文的魅力何在?这样的课不上也罢,在家就行。

语文是什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这样阐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以此看来,语文教学就应该教会学生使用这个工具,语文教学应该传承人类文化促进青少年健康地成长。

语文教什么?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也不是培养本学科解题能力的,它是以语文素养为立意的学科,它旨在培养学生为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的一些基本能力。它是以培养和提升人的基本素养和品质的学科。如果我们的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不是以此为目的的教学,那我们的教学就可能有问题。可是我们的教学就是浏览课文,在每一自然段前标出序号,和学生一起,一问一答地画出段落层次,总结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等等。可如果就是以这些疏通文章大意、讲解文章内容、分析语言特点等为目的,这就严重偏离语文学科的总目标,这样的语文课就可能不是语文课了。

语文怎么教?语文教学要让孩子喜欢,乐意去学我们博大进深的文化,那么语文教学要有自己的特色,教学特色就是课堂要鲜活,有个性。鲜活、个性化教学主要体现在对教材的处理上和课堂的设置上。语文教师应该在把握住语文教材的脉络和基础知识总体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具体课文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经验大胆处理。

如果将内涵深沉缤纷多姿的教材内容衍化为千人一腔、千篇一律的同一种结论的时候,当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艺术形象被抽象为几条枯燥干瘪的概念的时候,当质疑问难在只唯“书”唯“家”面前而怯懦畏惧,不敢再有任何丝毫浪漫想象的时候,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失败和读书人的莫大悲哀了。让课堂鲜活、有个性虽教无定法,但还是有规可循、有路可探。

一、教学个性化,取决于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和技巧

通过教材处理,来确定教学目标;决定教材的取舍组合。众所周知,对教材的处理,不同文体的文章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即使是同一文体的文章或同一篇文章,由于教师的不同,学生的不同,也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法,霍老师在讲座中提到诸如一线串球法、选点突破法、综合法、主次法、分合法、比较法等。但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处理教材,它都要求:①重点突出地揭示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表述特色,而不是处处出击,面面俱到;②在注重课文整体性的前提下,研究把握课文本身的局部或细节的设置;③教学过程应充满亢奋的智能活动,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简而言之,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特别是安排好每一个教学环节(开头、过渡、高潮、结尾),使学生始终保持新奇感、追求欲。因此,它是优化的教学过程的构思,它是教师创造个性和创造精神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

选《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作为公开课的内容,我是有压力的,因为越是名篇越难讲出新意。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为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把以景触情作为教学的重难点以及突破口。最后我以苏轼那种笑对人生的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态度价值观。几年的教学感悟,我觉得对学生的教育应该落实到做人的态度上,否则就是韩愈所说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在讲这首词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苏轼的《前赤壁赋》所以有关苏轼的生平经历和别人对他的评价学生了解,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设计。

首先我通过周杰伦的《青花瓷》图片和音乐作引入,在图片和音乐中体会景和情。然后展示两张图片《大漠黄沙》《惊涛》让学生口头作文:看到图画,你想到谁?又有怎样的感慨?不仅拉近了与学生的关系,课堂开始活跃起来。以景入题。其次,抓住词的题目是地点加怀古,直接指出从观眼前之景,思历史人事,抒一己之怀这三方面进行把握。

写景主要集中在上片,在鉴赏时一方面结合高考,让学生找出写景的句子,在朗读中体会雄奇壮阔的画面,体会苏轼豪放的风格。壮景写英雄,自然的引出怀古的人物----周瑜。

下片中作者主要塑造了周瑜的英雄形象,让学生在词中寻找并朗诵,体会苏轼流露出羡慕之情.从苏轼对周瑜的称呼郎和公瑾也能看出来,另外,从年龄、职务、外貌、际遇四个方面对比用一副对联总结:情场、官场、战场,场场得意;黄州、惠州、儋州州州失意。自然的学生在对比下,怀想这时苏轼的遭遇,诗歌的情感学生很快领悟:作者抒发了自己功业无成的悲慨。由这一悲慨让学生朗读: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情感,为后面学生的讨论埋下伏笔。因为这时的感情似乎与词作的豪放基调不符,引入探讨“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的?

这个时候,才把主动权下放给学生让他们讨论,引导的方向是积极。

首先,单就词论词。一方面,作者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个人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这本身就是内心积极地一种表现。另外,作者在千古人物被淘尽的大江之畔,想到人生如梦,自己的一生又算得了什么,看到了人的渺小,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情怀。

其次,结合同时期作品进行探讨。《赤壁赋》中作者虽然借客人之口道出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可劝解友人时“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作者从“变”与“不变”两种角度去看待水与月,巧妙地消释了友人的悲哀。这其实也是作者内心矛盾斗争的结果,遇到烦恼时,换一个角度,原先的烦恼也就烟消云散了。苏轼对人生忧患的化解,表现在词中就是一种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定风波》更是能体现出他坦荡达观的处世态度,上片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活脱出一个履险如夷、泰然自处、任天而动的仙人形象。下片“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多么从容,多么豁达。

第三,向学生介绍苏轼的思想宏博开放,儒道释兼容并蓄,政治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人生修养上则以释道思想为主。当身处逆境时,佛老思想就成为他求得自我解脱的精神武器,由此而形成了一种随缘自适、淡泊无为、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

第四,将苏轼的遭际与成就作对比。作者一生一贬再贬,越贬越远,可诗、词、文、绘画样样精通,其它方面也并非浅尝辄止,走到哪里都深受人民的爱戴。在密州,他第一次遭受贬斥时,为了捕蝗虫,抗旱灾,从早到晚奔忙在田间地头,亲身体验农民的疾苦。后来到徐州,为了抗洪排险,他整天身披蓑衣,脚穿草鞋,在最危险的地方出现,亲自指挥战斗。在杭州,杭州闹饥荒,有瘟疫,他自费购药,设置了医院还熬粥、煎药送给过往的行人。他的行动救了几千条命。还是在杭州,他疏浚六井,建筑长堤。他每到一个地方都得到当地民众的爱戴和信赖。甚至在被贬到海南的儋州生活窘迫的情况下,他仍然关心民生疾苦。这种品德实在可贵。

这样一个在人格上熠熠生辉的人物,欣赏他的词就是为了欣赏他的人格魅力!这也是我最想传达给学生的。

在理解诗歌蕴含的情感上指导学生用豪放的气概朗读诗歌,进一步体悟诗人:老师和学生共朗诵,课堂气氛到达顶点。最后,用一段激励学生的话语结束本课的学习。

上完课,我不得不承认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优点:①整首词我重点把握“读”,通过“读”让学生品味语言,从而来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韵律美和画面美,教会学生什么是触景生情。这样的安排显得教学设计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②在课堂导入时,引用音乐和图画来导入课文,让学生的思绪任意驰骋在那种壮阔豪迈当中,使得学生一开始就走入了课文的情境中。③上课时有激情,有自信,能够以学生为主体,贯彻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让学生分小组讨论问题。④在课文的结尾能够拓展迁移到现实生活当中,学生面对挫折困难时应该怎么做,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面对困难保持乐观通达的精神。

我在讲授《陈情表》这篇文言文,我没有单纯的就文译文,而是联系《合欢树》《背影》将亲情用文字书写,让学生从三篇文章读到亲人之间浓浓的情感,无论是父母对子女,还是子女对长辈。接着我将情感提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用“空巢老人”引起学生对老龄化社会的关注,引发学生的个性化讨论。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有个性特色,要充分发挥语文的个性教育功能,首先应当摆脱僵化的教学模式的束缚,找准切入点,发掘教材个性。这可以是选点突破,突出“个性”美。

二、教师融入独特的情感体验,发挥个性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带着积极参与的意识发挥着主导作用,这种主导意识的积极参与,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表现于研读教材,它是一种思想认识倾向;表现于课堂教学,它具有引领性、创造性;表现于言语、神情、举止,它具有独特的个性。

教师先投入真情的朗读中,进入作者独特的情感领域;然后融入生活体验分析,诱发学生对自己亲人的类似联想,实现作者、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得到深刻的情感体验,使其个性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在理解诗歌蕴含的情感上指导学生用豪放的气概朗读诗歌,进一步体悟诗人:老师和学生共朗诵,课堂气氛到达顶点。其实无论是诗歌还是其他文体,教师都要融入自己的情感,学生才能得到情感引领,每个学生能主动参与课堂,才有学生的情感体验。有教师的个性、学生的个性,课堂更有个性、趣味。

三、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展示主观能动性

语文学习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职责是在教学中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氛围,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展现生命力,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得到培养和发展。要收到这样的效果,关键在于激活课堂教学,让学生富有创造性地学习。所以在本课中我一开始就让学生行走于山水中,提出自我的感受。两张图片《大漠黄沙》《惊涛》让学生口头作文:看到图画,你想到谁?又有怎样的感慨?不仅拉近了与学生的关系,课堂开始活跃起来。以景入题。学生喜欢,老师方便教学。

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个性,更要保护学生个性。其中,最好的方法就是对学生进行激励,诱导和启发学生表现个性,让学生产生表现个性的欲望和胆量,敢想,敢说,敢于争论。

其实教学是教无定法。因此,一味地模仿某种教法和模式,是一种不科学、不严谨的做法。但是,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学识、性格以及教学设备、教学对象、课文类型等,恰当地选择教学手段,将各种教法融会贯通,为我所用,让自己的教学充满个性。巴斑斯基所言:“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统一和相互联系是教育过程的规律。”

四、发展学生个性,教师还应该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采用个性化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类型

比如科技性文章采用探索型结构,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古文采用自学型结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习惯,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散文、小说采用审美型结构,增强学生审美意识,提高审美情趣,发展鉴赏美和创造美的才能;作文采用竞争型结构,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语言思维等能力;语言拓展运用采用开放型结构,拓宽学生知识层面,扩大视野,培养现代开放的头脑。

培养学生个性,教师不必用一种模式、一个标准来规范学生的认识,也不必对所有问题都“讲深讲透”来作“终极性”的分析结论。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独特的个性存在着。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不仅要培养,更要保护。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艺术总是带有鲜明的个性。个性,是艺术的生命,有了它,才能充满生机,富有魅力。

参考文献:

[1]黄崴.《教育的超越价值》.《北京师大学报》,1995,06

[2]赞可夫.《教育与发展》,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51.

[3]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第1卷,科学出版社,1959.270-309.

猜你喜欢

苏轼课文情感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从善如流
背课文的小偷
苏轼“吞并六菜”
情感
苏轼吟诗赴宴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移植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