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策略
2016-06-30李秋高
李秋高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5-0-01
课堂是最普遍的教育活动场所,同时课堂又是复杂的,它是由教师、学生和环境构成的一个微型的社会系统。良好的课堂管理和轻松活跃的语文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本人的点滴看法。
一、建立制度化的语文课堂规则
课堂规则是课堂成员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要求或准则,具有规范、约束和指导课堂行为的效力,语文课堂秩序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是有效教学必不可少的条件。要保持良好的课堂秩序,就必须建立制度化的课堂规则,规范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明确要求学生在参与各项活动时,有关言行举止以及应该遵守的规范,使学生知道老师的要求、期望或行为标准,知道在课堂中能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课堂规则对课堂行为与课堂学习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近几年,农村小学留守学生逐年增加,学生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普遍行为习惯比较差,给课堂管理增加了不少难度。及时而适宜地将一般性的要求明确下来,形成学生的课堂行为规范,可以避免课堂混乱对维持课堂良好的秩序,具有重要意义。课堂规则作为一系列明确的具体要求,使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有了依据。课堂规则一旦被学生所接受,就会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就能唤起学生内在自主的要求和自我管理的欲望,激发学生自我管理的动机态,形成心理上的稳定感,使学生形成自律,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
二、加强课堂教学中的组织纪律管理
在语文教学环节中,对于课堂违纪行为的出现,教师应该及时予以制止。教师向学生传递“停止”信息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按其强制性水平可分为低、中、高三个不同的强度。在低强度上,教师采取非言语的信号作出暗示,如某一学生正在做小动作,教师以眼神,或摇一下头,或者以不引人注意的方式走近该生,使其领会教师的意图。中强度的制止指令是以言语、谈话式的非强迫的方式向学生发出“停止”的信号,例如言语指令学生移走干扰物,停止不良行为。而所谓高强度的停止指令,是指教师以改变音调的言语行动或以强制性的非言语方式,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如大声命令某生停止讲话,要求学生站起来。很明显,最佳的停止策略应该是低强度的、私下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不影响课堂教学的继续进行,才能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有经验的教师在学生不听讲的时候,向其发问,或者通过表扬好的来间接地制止不良行为,这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通常是有效的。
三、塑造教师亲切可感的外在形象
在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堂气氛中,充满微笑地去授课,这是一种简单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这种微笑是发自内心的,是对学生的一种关爱,是一种与学生心理上的交流,而非一种矫揉造作、虚假的表情。学生在洋溢着微笑的课堂中,会感到教师的可亲可敬。现在有些教师在授课时,总是板着面孔,处处想着在学生中树立威严感,这就在无形中就扼杀学生对你的亲切感。那样的话,试问,学生还愿意和你交流问题吗?其实,教师的威严不是建立在严厉的表情基础上的,而是来自于你的学问和修养。微笑着面对学生,其实是一种自信,一种认为自己的魅力可以征服学生的自信。而板起面孔去说教,往往是因为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征服学生,而运用一种外来的压力去迫使学生去做,我想,这有时似乎会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往往不能持久。因此,语文教师要想使学生在一种欢悦、畅快的课堂气氛中去追求知识,那就要首先自己充满这种情绪,用自己欢悦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四、提升教师本身的教学艺术和人格魅力
教学艺术是教师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方法、技巧和创造能力的综合表现,它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在影响语文课堂管理的诸因素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是一个重要因素,教师首先应从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放手,应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同时,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态度、语言和技巧创设一种宽松、和谐和进取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此时,教师也不需担心教学效果如何。在语文课管理活动中,教师展现自我的人格魅力,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好学上进、互助互爱的集体气氛。创设课堂气氛的方式、途径多种多样,教师要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因素,灵活地采取适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五、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
学生的特点是好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动起来,这样才会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凡是学生能观察的要尽量放手让学生去观察,凡是学生能思考的要尽量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凡是学生能说的要尽量让学生说。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只有学生说出来,才知道他的思维方式是否正确、灵活、合理,是否具有创新性。开展小组讨论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敢说、愿说、有话可说。这样既体现了因材施教,又调动了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能表现自我。一位教师在教学《雨点》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充分体悟课文情境,感受文章所描摹的生活场景,他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组织学生自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如“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并在小组内讨论。通过讨论,教师认为学生对“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的理解还比较抽象,他又组织学生通过表演来理解、体会。在动作表演中,他发现一些学生表演动作不到位,动作太僵硬,不自然,表情不丰富,他又通过评议来引导学生重新体会。一节课,学生始终在他自然顺畅的导引之下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实现了重点训练项目人人都有参与机会。每一名学生都参与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并以此为契入口,突破了本课的学习难点,顺利地完成了学习目标,课堂一改沉闷的局面,学生在课堂上也“活”了起来。
六、强化课堂教学后的管理策略
日常教学中,常有许多好课因结尾不佳而给人留下遗憾。因此,重视课堂结尾的设计与管理,也是课堂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在处理好学生的课堂纪律管理的同时,课堂结束时更应注重教学知识的总结。在平常的教学中我发现课堂结尾方法常见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系统归纳法。课临结束时,教师或学生对所学内容作一精要归纳总结,及时强化重点,明确关键,以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二是巧作铺垫法。教师应胸有全局,在结束一节课时视需要为后面的课巧设伏笔,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为搭好旧知通向新知的桥粱而早作安排。三是巩固练习法。在结束部分恰当地安排学生的实践活动,既可使学生所学的新知得到巩固,又可使教学效果及时得到反馈。当然,课的结束方法远不止以上几种,只要注意积累和探索,教师就会找到适合自己教学的好的结束方法,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善始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