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表演脚色化与“旦”“净”行当的分类与特征
2016-06-30李玉昆
【摘 要】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发展,依据演剧人物角色的需要,已经建立起了一套符合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规律与需要的戏曲脚色行当体系,并将戏曲表演“唱、念、做、打”的技法与脚色行当的划分进行进一步的融合,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在戏曲脚色行当划分下的各流派表演艺术。而“旦”与“净”行就是其中重要的行当分类。 【关键词】行当;戏曲表演;旦行;净行中图分类号:J8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017-02“脚色”大约产生于元杂剧时代,当时的戏曲脚色大致分为末、旦、净三大类,在此之下又分八小类,以正末、正旦为主角。到了清初昆曲盛行之时,“行当”的划分产生了“江湖十二角色”的分法,即“正旦、小旦(闺门旦)、贴旦、老旦、老生、正生(小生)、老外、末、大面(净)、二面(副净)、三面(丑)、杂”。昆曲的十二角色之分与后来汉剧与粤剧的十大行当“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对日后戏曲表演的行当,尤其是京剧的表演行当划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随着戏曲表演艺术的发展,人们将扮演比同一戏中老生作用较轻的中年男子的“末”行与“老外”等行当角色逐渐的归入了生行;将过去分系庞杂的行当系统逐渐提炼成为如今的“生”、“旦”、“净”、“丑”四大行当。虽然在这此之下各行当还以不同角色的自然属性(如性别、年龄等)、社会属性(如性格、气质、身份、地位等)、剧中形象归属(如造型的美丑、风格的正邪、角色形象的正反面等)和表演程式的技法运用(演员表演“四功”的侧重与并重方面)的不同,细分出很多的行当分支,但究其总体特点与包含关系,归纳起来终归没有任何的角色超脱这的四大行当范围,所以如今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行当分类已经稳定于“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的分类之下。下面将“旦行”、“净行”的分类特点与代表剧目以图表形式归纳出来:一、“旦”角分类特点如下(表1):二、“净”行分类特点如下(表2):作者简介:李玉昆,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戏剧系,河南大学河南地方戏研究所,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