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北京,如何补齐短板
2016-06-30屈一平
屈一平
6月2日,北京出台中国首个《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指导目录(2016年版)》(以下简称《指导目录》)。北京副市长王宁表示,北京市的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很快,其中文化创意企业共有14万多个,带动就业人数近200万人。王宁认为,北京文创产业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面向“十三五”的未来五年,北京如何开掘利用自身丰富的文化资源,如何增强创新对城市的驱动作用,并以此推动文化的繁荣发展,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中心城市,是北京亟待思考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文化人才:需要市场流动也需要政府调节
《人民周刊》: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是人才,在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北京如何有效有序推进文化人才集聚工作,构建世界性人才高地。
金元浦:北京市在文化人才集聚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比如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聚区品牌缺少、人才管理不配套等,多是由于市场配置作用缺失而导致。
与发达国家相比,北京人才市场发展不健全,企业和中介机构的国际竞争能力不足。目前北京市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企业较少,大部分企业在参与国际人才竞争往往面临资金缺乏、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对人才的吸引不足,引进人才后的利用不高,有效的人才社会管理机制尚未建立。
一些西方国家的文化人才集聚方式,主要有市场主导型人才集聚模式和政府扶持型人才集聚模式,但无论哪一种模式都注重发挥市场在人才配置中的主导作用。以美国为例,美国并没有专门的文化人才管理机构,但美国却依赖市场配置建立了世界上最完善的人才机制。这就意味着,北京参与全球范围的人才竞争,需要北京市政府由主导向引导角色转变。也即必须尊重市场对人力资源的基础配置作用,通过市场机制来联结海外人才与企业,与国际市场接轨。
《人民周刊》:由于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的市场权力不对称,政府很容易在文化领域导致垄断,造成文化人才的分布不均衡,如何平衡?
金元浦:从文化产业的引导层面看,目前北京市政府的优惠政策多落到国有资本企业上,且主要方式为直接的资金支持,缺乏创新性。韩国对于电影领域有补贴,但不是补贴给具体的电影或电影企业,而是通过鼓励风险投资的形式扶持电影市场。
从文化人才的引导层面看,北京文化人才引导的突出问题是相关政策不完善。在减少行政干预,引入市场机制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扶持、引导北京文化企业的发展,发挥企业吸引人才的主体作用,建立健全人才信息库是北京吸引人才集聚、提升国际人才竞争力必须应对的挑战。
“文创北京”建设中的短板
《人民周刊》:从世界城市竞争力体系看,北京作为文创中心还存在哪些差距?
金元浦:据亚太总裁协会2012年9月发布的国际文化产业领军企业30强名单显示,公认的世界城市中纽约有15家文化企业、巴黎有2家文化企业位居前30强,东京有3家文化企业进入30强,。
中国没有文化企业进入前30强,在50强中仅有中国出版集团排名40,北京有2家文化企业进入50强,但仍然缺乏有强势竞争力的文化领军企业,表明北京的文化产业在世界城市格局中的竞争力不强。
借鉴国际文化中心经验,除了有各自的发展特色之外,还存在一些共同的特征:适宜的文化发展理念、宽松而完善的法制环境、雄厚的综合实力、较高的市民文明素质和文化素养、发达的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设施以及较强的国际影响力等,这些经验可以对北京在打造全国文化创意培育中心方面具有诸多的启示:
纵观世界发达国家的文化创意培育中心城市,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城市文化精神或者理念。譬如,从文化传统和在国家政治文化中的地位来看,巴黎和北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巴黎的文脉绵延不绝、经久不衰,普遍而高度的文化自觉与自豪是巴黎的文化精神。相比较国际文化中心城市特别是文化创意培育城市来讲,北京的文化发展理念还不是很清晰,特别是在精准的特色定位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炼。
国际经验表明,一定的政策法制对文化创意培育具有重要的导向和支撑作用。美国政府虽然没有文化管理部门,但有着完善的法律法规。纽约市在推动城市文化发展中明确提出:促进和保持纽约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对经济活力的贡献度。在其政策导向中,并不提出文化发展要达到何种高度,而是关心如何保持当前文化繁荣的景象,使普通市民都能享受到文化繁荣的成果。
相比较而言,“创意北京”建设还缺乏立意深远的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尤其是缺乏“战略意识”以及北京在国际城市文化创意培育方面的位置研究;同时促进和保护文化发展的相关政策尚需健全和完善,文化法制环境有较大欠缺,文化管理体制也不够顺畅。对文化在首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特色城市构建、国际形象塑造以及竞争力提升等方面的认识有所提升,但“重经济、轻文化”、“重科技、轻创意”的观念还未彻底改变,对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还未达到真正的自觉水平。
发展趋势及突破的五大方向
《人民周刊》:目前,北京成为文创中心亟待从哪些方面突破,未来趋势如何?
金元浦:当前,最关键的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清除壁垒、促进文化要素和资源的流动,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一是坚持融合式发展,实施双轮驱动战略。充分利用中关村科技资源优势,高标准规划建设中关村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大力培育新兴业态,提升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二是坚持内涵式发展,实现包容性增长,提高整体质量效益。真正把文化创意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聚焦文化产业的高端环节,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推动文化产业从粗放型经营向内涵式集约化发展转变。三是坚持集群化发展,发挥集聚区的溢出效应。根据各区县的主导产业优势,培育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四是坚持品牌化发展,增强文化企业竞争力。提高国有文化企业的市场化程度和经营能力,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整合首都文化资源,打造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和文化航母。五是坚持国际化发展,推动文化走出去。在国家的统筹下,依托市场机制和主导产业优势,瞄准重点国家和地区的主流社会、主流人群,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