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小组活动在高职英语课堂中的有效运用
2016-06-30颜碧宇
颜碧宇
【摘 要】课堂小组活动是交际教学法的一种教学实践策略,不过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不少研究者倾向着眼于小组活动在中小学的应用。虽然也有一些有关高职英语教学当中小组活动的研究,但几乎都是侧重于理论型。本文主要通过将小组活动具体应用到高职英语的某个单元的教学活动中,进而分析其对于学生吸收知识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小组活动;高职英语教学;合作学习效率
0 引言
目前,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备受国内教师欢迎,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并且在国内论文库知网当中输入小组活动时可以搜到的结果绝大多数都是关于中小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小组活动。相反,有关大学小组活动的开展进行的研究则少了很多。即便有几篇相关研究也是着眼于理论研究。而在实际操作中,相当一部分高职老师难以领会小组活动的精髓,导致所取得的结果与预期相差甚远。关于合作学习也即小组活动的实质意义,美国的学者约翰曾总结出了4个方面:1)合作学习中的积极依赖能力;2)小组个人对于小组学习及成功的决定性作用;3)成员之间能否积极进行互动;4)小组成员平等参与。基于以上4个方面,本文笔者为我院建工系大一学生设计并教授了一个单元课程,笔者将小组活动具体应用到其中一个班级的教学当中,并且在单元学习结束之后与其他班级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了对比。本文的研究成果即是基于笔者的教学实践,主要基于我院自编讲义《生活英语》中Unit1:Personal Information的教学情况对比。
1 分组方式
翻阅之前各个研究成果,会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提到要提高小组活动的,就需要科学分组,这一点是成功组织小组活动的关键。研究结果比如刘占芬的《如何提高英语课堂小组活动的课堂效率》用一个小部分指出要科学建组,分工协作;梁娟的《大学英语课堂小组活动的有效性》提到要完善小组建构,加强对小组成员的监督,实行一定的奖励措施,同样也是强调科学划分小组。
本文笔者在自己进行实施实际操作前,结合约翰关于小组活动的第四个概念及现有的研究成果,对一个班的学生进行了分组。毕竟学生进入了大学之后一般限于寝室活动,若是将分组任务留给学生自己,结果必然是以宿舍为单位分成若干组,而其结果则可能就是舍友中有成绩相对较弱或性格较为内向的,势必导致部分学生无法积极参与其中。
分组之前,笔者先是咨询了其任课老师对各个学生的情况进行了大致了解,然后留出一次课让同学们进行一次简短的英语自我介绍,从而对学生口语及大概性格进行了一定的了解。在 此基础上,学生被分成了几个组,主要口语水平大致相同且性格相近的分为一个组,对于成绩普遍较差的小组会安排一位成绩较好的同学担任组长,这样就避免了口语水平相差甚远的同学被纳入一组导致部分同学信心不足,或者性格差别较大的同学一组导致一些人不能融入其中的尴尬。另外一位成绩较好的同学分入成绩较差的组可以起到督促作用,每个同学都必须参与其中。
2 小组活动的实施
小组按照一定标准划分之后便是活动的具体的实施了,之前的不少研究文章也指出了教师在小组活动成功开展中所发挥的作用。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参与,还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课程相关信息,让学生进行一定的储备的工作。另外当前大学生普遍不愿意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他们认为自己进入大学就是完成了自己的目标,很多人沉迷于电脑、视频等,因此在此次活动中,充分发挥了这些科技产品的用途。
2.1 课外准备工作
这篇课文对于开展小组活动比较方便,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篇几乎全对话的文章,因此可以要求各小组同学课后给组员分配角色,表演场景,录下视频,课上可以将各小组的成果与其他同学分享。学生们都有表现欲,即便是那些较为内向的同学也会有着极度的表现欲,只是限于性格,会有些同学压抑自己的欲望,在课堂上不肯发言,但这部分同学在课下与同学相处时却能十分自然,因此将任务安排下去,有助于学生们之间自己的合作,并能确保每个人都参与其中。通过对角色的分配,视频地点的选择,学生们会深入了解本文的内容,而且必然会熟记在心。
这一过程并不是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也是要参与其中的,教师必须先将整篇文章梳理清楚,相关新词汇整理完成之后一并发给学生,督促学生自己学习相关资料,理清整个故事的发展脉络,这样才能在录制视频时做到有条不紊。
这个过程中也可以要求学生进行适当的发挥。比如教师可以上网查找国外有关话题的视频,学习国外有关话题所涉及的词汇,一并教给学生,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掌握文章的基础之上学习到相关话题的知识,不仅有助于完成学业,还能运用于生活。针对本文所涉及的这篇文章,笔者找到了美国轻喜剧《Friends》中的一个片段,将其中相关新的词汇,句型整理出来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课后结合文章和这两个视频片段进行适当发挥完成课外任务。
显而易见,这个过程需要每个小组成员的参与,他们需要商量,同时成绩好的同学必须引导成绩相对较差的同学正确理解文章才能做到成功完成视频的录制。
2.2 课内教授工作
视频的录制以及自学准备工作至少需要一周的时间,因此教师需要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课堂上就要求教师将整个单元内容整合起来过PPT形式教授给学生,让学生熟读生词,还要要求各小组派出代表汇报自己组内的准备情况。由于本文只是就某一个单元为例,因此课堂上的汇报情况难以要求所有同学参与进来,不过在其他教师的实施过程中可以每个单元的课外准备工作情况的汇报工作要求不同学生来做。
笔者将本文所涉及的课程单元按照这种小组活动的模式分配下去,就给了高职学生很多课下运用英语的机会,而且课上也可以通过其他小组成员的汇报了解其他小组的进度,并获取灵感,进一步完善自己小组的视频录制工作。最终的预期结果是学生们对自己所录制的视频印象极为深刻,对文章内容熟记于心。而这种方式使得同学之间课下交流的机会增大,不会让他们觉得无聊以致想要参与。毕竟学生们都有表演欲,大学生普遍喜欢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而其他班级则继续按照传统的方式教学,以教师为主体,课上由教师主要讲授文章内容,教授新词,鼓励学生自己读课文,分析文章结构。另外教师在课堂上或者课间与学生一起观看相关视频。
3 小组活动成果
本篇课文的教授基本都跨了两个多周的时间。对于参与小组活动的班级,在最后一周课上就是成果展示,每个人在视频中都有处境,有些同学可能语言能力勉强过关,但是进步也是极大的,因为可能之前读课文对他们已经是一种挑战。
成果展示完毕之后,必然由各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评判其他小组的视频,要提出建设性意见,这个也要求小组之间进行积极的商讨,得出结论由代表发言指出其他小组视频的优势与不足。这样学生还可以从其他组的任务中可以学到自己组在准备过程中没有注意到的细节,或者见过却没有使用过的新表达。
而反观其他班级的学生,仍是局限于课后背生词,课堂听写,甚至不知道相应单词的读法,用法。对课文的了解甚至为零,因为课堂上学生得过且过,全程并未参与教学过程,并不了解文章的主题。
在对学生进行测试时,笔者发现实施小组活动的班级学生对于相关词汇掌握的情况超出预期,而且对于课文的掌握也远超其他班级的学生。因此笔者有理由认为这是一次相对成功的小组活动。
4 总结
本文是笔者对其他有关小组活动的研究成果进行研读之后,将其付诸于实践所取得的一项实践报告。基于笔者个人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已经不同于中小学学生,毕竟大学生们近乎没有了必须学习的压力,所以目前面临的情况就是不少以前的好学生到了大学之后,英语成绩一落千丈。因此,在高职英语的教学过程中难以采取和中小学同样的小组活动方式,否则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在高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抓住学生的心态,多多运用当前科技设备,毕竟这些正是当前大学生所感兴趣的领域。再者,教师必须有能力抓住课程特点,根据课程特点合理安排课外小组活动的任务。比如本次教学任务,本文所引用的单元特点就是对话居多,显然适合录制成视频。
当然,笔者的实践也是存在一定不足的,任务的分配可能也受到学生专业的限制,有些课文可能由于量过大导致学生难以顺利完成任务。不过本文仅是作为一种参考,通过本次实践,也足以说明小组活动不仅有利于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开展,只要运用得当,它在高职英语教学中也是值得借鉴的一个好方法。
【参考文献】
[1]邓秀娥,郑新民.关于大学英语课堂小组活动有效性的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8(122).
[2]梁娟.大学英语课堂小组活动的有效性[J].新课程研究,2012(261).
[3]刘占芬.如何提高英语课堂小组活动的课堂效率[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15).
[4]约翰·宾.研究型学习[M].张仁,铎,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4:116.
[责任编辑:杨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