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加利亚军事史与军事历史博物馆
2016-06-30吴京梅
吴京梅
保加利亚位于“欧洲火药库”的巴尔干半岛,历年来与欧陆不同国家的结盟使得装备来源包罗万象。走进保加利亚军事历史博物馆,可以充分了解保加利亚的军事史乃至国史,而丰富的馆藏品更令人大开眼界——
保加利亚建国史
保加利亚位于巴尔干半岛的北侧,北与罗马尼亚接壤,西侧连接塞尔维亚与马其顿,南临希腊与土耳其国土的欧洲部分,东滨黑海,首都为索菲亚,国土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人口约736万人,主要为保加利亚人(属于斯拉夫人的一支),官方语言为保加利亚语,2004年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007年加入欧盟,但目前仍使用本国货币——保加利亚列佛,汇率与欧元挂钩。
保加利亚最早是色雷斯人定居的区域,在公元1年时成为罗马帝国版图的一部分,之后拜占庭帝国继承了这片疆域。6世纪时,大量斯拉夫人与保加尔人到达此地,形成了今日保加利亚人的组成。关于保加尔人的缘由,目前仍然众说纷纭,比较可信的说法为保加尔人系由欧洲大陆东部的游牧民族演变而来。
保加利亚第一帝国
681年,保加尔人的领袖阿斯帕鲁克率领保加尔人与斯拉夫人击败拜占庭帝国,并签订条约,在多瑙河以南与巴尔干山脉以北的地区建立保加利亚第一帝国,此后的300年,保加利亚帝国成为区域强权,和相邻的拜占庭帝国互有征伐,在西美昂一世在位时期(893~927年)达到极盛,大军曾兵临君士坦丁堡,拜占庭皇帝与之求和,但之后其国力日衰,于1018年被拜占庭帝国灭国,并入拜占庭版图。
保加利亚第二帝国
1185年,保加利亚第一帝国沙皇的后裔率领保加利亚人揭竿起义,迫使拜占庭在1187年承认其独立,此为保加利亚第二帝国。先前保加利亚第一帝国时接受东正教为国教,再加上拜占庭统治的影响,现今大多数保加利亚人仍信仰东正教。
保加利亚第二帝国在伊凡阿森二世时国力达到顶端,统治范围还包含了今日希腊国土的大部分,东边国土滨黑海与爱琴海,西侧国土直到亚得里亚海,但此后受到蒙古大军入侵与内乱等因素,在1396年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吞并,保加利亚第二帝国灭亡。
近代保加利亚
在奥斯曼土耳其统治下,保加利亚大部分的教堂被破坏,不过并没有强迫保加利亚人改信伊斯兰教。到了17世纪后半期,奥斯曼土耳其的统治能力减弱,巴尔干半岛地区出现权力真空状态,保加利亚的民族主义开始兴起,特别是在19世纪西欧的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思潮催化下,保加利亚的民族主义爆发了独立运动,但是1876年4月的革命失败,而欲夺取可以进出地中海通路的俄罗斯帝国以此为理由,要为居住在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人报仇,于是在1877年爆发了第十次俄土战争,隔年俄军逼近君士坦丁堡,奥斯曼土耳其接受俄方所开的和平条件,两国签订《圣斯特凡诺条约》,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赔款、割地,在巴尔干半岛的势力被俄罗斯帝国取代。该条约结束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对保加利亚近500年的统治,并成立了拥有军队和东正教政府的保加利亚大公国,“名义”上仍臣属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此时的保加利亚大公国领土包含了今日的马其顿全境与希腊的东马其顿—色雷斯大区。
但《圣斯特凡诺条约》的签订引发欧洲各国对俄罗斯帝国的不满,在德国首相俾斯麦的主导下,欧洲各国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于1878年在德国柏林召开会议,重新制定巴尔干半岛各个新生国家(1877年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中独立的罗马尼亚、1878年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中独立的塞尔维亚、柏林会议中被承认独立的黑山和保加利亚)的疆域与土、俄两国的势力范围,与会国最终签订《柏林条约》——保加利亚的疆域比《圣斯特凡诺条约》所签订时缩小许多,马其顿与南方临爱琴海的区域归还给土耳其。《柏林条约》为日后巴尔干半岛的纷争埋下导火线。
保加利亚虽然宣布独立,但仍臣属于奥斯曼地土耳其帝国,由保加利亚贵族所组成的议会选举出德国巴滕贝格王室家族的亚历山大担任首任大公。但由于其意图将保加利亚引入奥匈帝国与德国势力,再加上谋求英国支持,在1885年保加利亚亲王亚历山大一世被亲俄派军官团政变推翻放逐之时,来自萨克森-科堡-哥达的斐迪南王子被选为保加利亚亲王斐迪南一世,成为新的统治者。
斐迪南一世在位期间加速保加利亚的现代化,在各地广设初级教育学校,首都索菲亚成立大学,并于1908年在国民议会上宣布保加利亚不再是奥斯曼土耳其的保护国;保加利亚独立,斐迪南一世从保加利亚亲王成为保加利亚沙皇。一心想恢复以往大保加利亚光彩的斐迪南一世不甘于被限缩的疆土,因此在1912年与同盟国希腊、黑山、塞尔维亚向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开战,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的结果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战败,在欧陆的领土只剩下君士坦丁堡与周遭地区,其余欧陆领土遭战胜的四国瓜分。自认在战争中出力最多的保加利亚要求独占马其顿地区,但无法与塞尔维亚谈妥,在奥匈帝国支持下,几个月后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保加利亚独立对战过去的盟友希腊、黑山以及塞尔维亚三国,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也为了收复失地加入战局,甚至保加利亚的北方邻国罗马尼亚也参战,背腹受敌的斐迪南一世求和,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所获得的故土失去大半。
两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亲奥匈帝国的保加利亚加入同盟国,1915年向塞尔维亚宣战,同时协约国各国也向保加利亚宣战。当时保加利亚拥有巴尔干半岛上规模最大的陆军,在战场上也取得了胜利,然而战事拖垮经济,民生凋敝,保加利亚人心厌战,左派政党崛起,保加利亚的战争无以为继,面对1918年协约国在巴尔干半岛的反攻,保加利亚只能求和,战后在法国签订的《纳伊条约》中,又割让了部分领土,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失去了爱琴海的出海口。战后,斐迪南一世在内外交迫下退位,其子鲍里斯三世成为保加利亚沙皇。
在二战初期,鲍里斯三世保持着中立态度,避免被战争拖下水,但当纳粹德国需要借道保加利亚入侵希腊时,鲍里斯三世无可奈何地正式在1941年3月加入轴心国。
纵观二战期间,保加利亚在轴心国的角色仅是担任德军在巴尔干半岛的侧翼、德占区的占领任务与在黑海上护航,未有太积极性的作为,且鲍里斯三世巧妙地婉拒了德国要求派兵至东线的计划,也拒绝交出境内约50000名犹太人给纳粹。
1944年8月,鲍里斯三世从德国与希特勒会谈返国后不久猝死(是否被暗杀尚无定论),其年幼的儿子西美昂三世继位,随后苏联红军反攻以及国内共产党游击队——“祖国阵线”崛起。苏军在一周内就已进入保加利亚境内,“祖国阵线”也在随后完成不流血政变,控制了司法与内政部门。
战后1946年公投废除君主制,保加利亚进入了共产党时代,同时军队也全盘采用俄式装备与编制。保加利亚共产党政府于1990年垮台,但相对邻国罗马尼亚轰轰烈烈的共产党政权倒台过程,保加利亚在1990年的过渡期堪称平和,而在2001年,鲍里斯三世的儿子——保加利亚末任沙皇西美昂三世返国成立政党,高举改革与政治清廉的大旗,席卷国会席次的半数,西美昂三世就任总理直到2005年,堪称现代版“王子复仇记”。
走近博物馆
保加利亚军事历史博物馆位于首都索菲亚郊区,其于1914年由陆军总部创建,1937年才首次对外公开展览,1968年更名为现在的馆名。旗下还有3个分馆:海军博物馆(位于瓦尔纳),纪念1444年瓦尔纳战役的博物馆公园(同样在瓦尔纳)与航空博物馆(位于克鲁莫沃)。
博物馆属于保加利亚国防部下辖的国立博物馆。博物馆从馆长到各部门主管均由文职人员出任,馆长与副馆长均是国际博物馆协会的成员,且具有相关领域的博士学位。
保加利亚在独立后,与各国的结盟使得保加利亚陆军装备来源复杂。博物馆常设展是从公元前4000年色雷斯人移居巴尔干半岛时开始,分成10个时期介绍保加利亚的军事史,每个时期都有一个专属的区域,透过图表、解说词、模型、画作、武器、旗帜与制服等交战双方的物品,使参观者融入历史,了解战争的始末与影响。可以说,保加利亚军事博物馆呈现了位于“欧洲火药库”的巴尔干国家军事史。
编辑/郑双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