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生成的环境驱动

2016-06-30陈荣华陈豫川唐绍波吕明松

建筑技艺 2016年4期
关键词:观景建筑

陈荣华 陈豫川 唐绍波 吕明松

摘要 对场地信息的深入解读,成为地域性表达的原始动力,也反映了建筑师关于社会、文化、生活习惯、审美观念等方面的价值观。在重庆渔人湾码头项目中,状如梯田叠置的建筑形态恰如其分地融入周边环境,很好地满足了景观与观景的双重要求,开创了一种内外交融、相互补充的商业空间新格局。“通天内街”的运用,一石数鸟地解决了超大平面带来的诸多弊端。用“止水帷幕”代替“平衡层”的做法,巧妙地避免了地下水压的危害。一系列基于技术经济和艺术表现的新技术、新材料、新手法提升了建筑的价值,实现了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三统一”。

关键词 地景建筑 观景 地下空间利用

位于重庆嘉陵江畔的渔人码头已竣工投产。其曾在施工阶段,雏形初现,就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它那由层层叠叠自由曲线围合而成的形体与空间,随着观者远近高低不同视角的变换,在步移景异之间呈现出不同的姿态。若非升到空中,难以一窥全貌。这种富有动感的造型,在充斥着方盒子建筑森林的城市景观中,让人感到新奇和惊喜。但这并不是建筑师要追求的目标,它的生成有其内在逻辑,而它的设计过程和所遇到的问题,也颇值得回味和思考。

1场地信息的启示

建筑用地位于重庆市江北区嘉陵江畔一个山谷中。平面略呈不规则梯形,进深195m,顶宽59m,临江一侧底宽约112m,高差28.9m,最低处距高架滨江路面约19.0m,且两者之间有一条宽达20~29m的空地,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很难到达。建筑用地的其余三面是未经开发的山体,树木葱茏,植被良好。西北侧为一公墓,但为树荫遮蔽,是城市中永久保留的绿地。东南侧紧邻一条规划中的高架道路,将滨江路与腹地城区连接起来,本段坡度8%,已达极限。嘉陵江畔未被破坏的自然环境是本项目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但也存在一些不常遇到的难题。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江景资源优势,深挖土地潜力,提升项目价值,解决好交通、防洪以及功能使用等诸多技术问题,并使建筑以得体而独特的形态融入周边环境,体现山水城市的文化特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于是对于场地信息的深入解读,就成为我们进行地域性表达,最终生成“地景建筑”的原始动力。

2规划条件的解析

再来看规划设计条件。条件规定用地性质为商住两用,原定为盘溪水产综合市场。以滨江路面为起始,地上面积不大于59637m2,其中农贸市场面积不小于50000m2。同时规定项目裙房临江一侧应采用退台形式,第一台高度不超过两层;项目场地向滨江路红线内侧100m范围内建筑高度不得大于18m,项目最大建筑高度不大于60m(以滨江路标高为起点)。很显然开发商是不会牺牲建筑面积去迎合其他方面的要求,作为商业行为本亦无可厚非。如此按照这个规定以及相关的国家和地方设计规范,就形成了最终的建筑形体,事实上这也就是我接手之前其他设计机构所设计的建筑形象的“裸体”。

显然,作为“玉带山新城”的启动项目,它很难适应其所处地理位置和现今市场所赋予的使命。仅就城市一线江景景观而言,这样的形体不但不能很好地融入周边环境,其本身形象也很难令人满意。建筑作为一种特殊的造型艺术,其表现元素不外乎是形、色、质三个方面,其中形体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呆板乏味的形体,不管怎样“穿衣戴帽”,都难以满足城市对一线临江建筑关于景观和观景的要求,且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不但如此,因为单层面积超大(多超过1万m2),其内区只能依靠人工照明、机械通风和空调,与节能环保的国策不相符合;除了可作大卖场外,也难以实现其他功能的转换。同时,由于三层屋面平台进深过大,位于中后部的位置由于前部的遮挡根本无法看见江景,浪费了原本的资源。正因为如此,虽曾做过几轮方案,由于规划设计条件的制约,都未能获得通过。

因此,笔者接触这个项目的第一感觉,就是必须突破规划设计条件。当笔者向业主说明理由时,他们也有同感,但又担心已经执行了三年多的“刚性规定”难以轻易改变。

实际上,规划设计条件的设定,其本意就是想通过政府政策的引导,塑造山水城市的良好形象,从而规定从滨江到腹地,随着地形和进深的变化,建筑由低到高逐层展开,以体现山水城市多层次立体化的地域特色,避免以往屡屡出现的沿江一堵“建筑高墙”的不良景象,这个原则无疑是非常正确的。只要我们从根本上遵循这一原则,而且比以前做得更好,相信会得到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于是我们做了一个并未突破原定建筑面积和建筑总高的可创性研究方案,一举获得重庆市规划局领导和专家的支持,从而取得了创作的自由。

3地景建筑的生成

我们的应对策略是“地景建筑”。其实,其生成过程也很简单。与原规划设计条件图示相比,在保证地上建筑面积和建筑总高度不变的前提下,我们将其前部体量削减,移至后部,同时将原来呆板僵硬的直线改为自由活泼的曲线,这样就形成了层层退台、“梯田”叠置的“山丘”。山顶台地上则是两幢板式住宅楼,其封闭阳台也做成横向划分的弧面,以与下部作为商业用途的“山丘”相协调。为了破解单层平面过大带来的种种弊端,我们在“山丘”的中间开了一条直通室外的“内街”,同时为避免“梯田田埂”内陷过深造成的不良观感,又在不同楼层的不同部位设置过街天桥或过街楼,从而营造出自然丰满、凹凸有致的建筑形态,“虽由人作,宛白天开”。“内街”这一妙招,一石数鸟,好处多多:首先,它将自然空气、阳光和江风引入内部,极大地减少了对于机械通风和空调的依赖;二是使各层商场都能形成环形动线而不至被“内街”隔开;三是这一深入内部又与室外连通的“内街”,有利于在火警发生时的烟气排放与人员疏散;四是为非大卖场的功能转换提供可能。事实上在设计之初,我们就与业主达成共识,将原定的单纯水产品综合市场调整为以经营水产品和各地名特优农副产品为特色的城市结合体,包含了与之配套的餐饮、娱乐、办公、旅馆及可商住两用的住宅,以后还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在确定空间形态和交通组织上也已考虑了这种灵活变化的可能;五是将房屋销售中所谓“金角银边草肚皮”中的“草肚皮”即超大平面的“内区”挖去,转化成为更多能够自然采光通风,且景观视野更为开阔良好的“金角银边”。就这样,一座状如“梯田山丘”的“地景建筑”便自然生成。

多达7层、近12400m2的屋面平台,无形中拓展了建筑的使用空间,成为人们休闲赏景、就餐品茗的绝佳场所,形成一种内外交融、相互补充的商业空间新格局,将江景资源发挥到极致,极大地提升了项目的品质与价值。

在建筑形态的塑造上,我们只是顺势而为,强调整体形象的自然丰满以及横竖虚实之间的比例与尺度,搭1露5的陶板墙面更加凸显了水平曲线的自由流畅。在色彩运用上则是黑白灰的组合:黑色的铝合金门窗框架,银灰色的Low-E玻璃,白色的陶板墙面。给人一种清新雅致的感觉。

梯田是山区农村最为常见的大地景观,是我们的先祖为了生存而雕刻大地的杰作,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成果。在重庆城区的嘉陵江畔的山谷之中,我们将这一人工化的“大地景观”植入其中,不但是环境动力使然,也是建筑师“回归自然”、“回归文化”的自觉选择,同时又很好地满足了城市一线江景地段对于景观和观景的双重需求。

4观景与景观并重

建筑形态对城市景观的重要性自不必说,而业主和市民对于临江建筑的观景需要更是普遍的诉求,也是其价值提升的重要体现。可以说我们提供的方案最大限度地扩大了观江面和观景平台,为此在细节处理上也作了仔细的考量。例如每层屋顶平台都在水平和竖向做了两个层面的划分。外侧层面低于内侧层面即观景平台130cm,用于永久绿化,以地被植物和垂吊植物为主,即使长成,也不会对内侧平台的观景视线造成影响;此外,内侧平台的实体拉杆仅高70cm,低于包括儿童在内的绝大多数人的坐姿高度。为了防护安全,再在其上加40cm高的玻璃栏杆,以符合相关规范的要求。内侧平台除第7层基本全为绿地以外,其余均以硬质铺地为主,在经营时视需要放置活动绿化,使人在其中有花树环绕之感。这些贴心处理,使人们乐于在此休闲赏景、就餐品茗,也会为建筑内部商家招来大量顾客,由此形成得天独厚的商务空间。

我们一向认为,城市的滨江地带是全体市民的共有财产,不应该被私人或机构所独占,在规划设计上应当是为人而不是为车。因此我们希望把“渔人湾码头”打造成一个24h向广大市民开放的立体公园,业主也给予了无保留的支持,事实上这也是一种双赢的做法,为此必须很好地解决可达性问题。然而建地与高架滨江路之间却有一段宽达126m、深达22~29m的空隙,成为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且其用地权属归于江北区市政管理局,经业主与之沟通协商,同意我们用一建筑平台将渔人湾码头与滨江路连接起来,成为前者宽阔平整的入口广场。我们又在建筑东侧设置了连接各层屋面平台的室外梯道,在建筑西侧设置两台观光电梯,并通过天桥到达各层屋面平台,使行动不便的老人和残障人士可轻松使用。这两套室外交通系统完全独立于室内,即使内部商场完全关闭,广大市民也可以自由出入,轻松上下。当人们乘坐电梯或沿室外梯道徐徐而上,随着视点的提升,回望南方,嘉陵江面及两岸的景象渐次展开,为厌倦了“石屎森林”闭塞拥挤的重庆市民在一幢建筑中找回了登山看江景、极目舒胸臆的感觉。

观景自然不应限于室外,受道家“承露盘”的启发,我们还在内街二层中庭的上空加上一个圆形透明的“聚宝盆”,清澈的流水沿抛物面旋流而下,注入负一层的喷泉水池中,另一股水流沿着一层楼面蜿蜒曲折的水渠流到室外,并形成瀑布泻入负一层下沉式庭院的水景池中。人们在入口广场便可看到汩汩倾泻的瀑布,还可以看在下沉庭院中鲜活游动的鱼类。水景的设置点明了渔人湾码头的经营特色,也为建筑注入了活的灵魂。顾客和游人可以往“聚宝盆”内投掷硬币,祈求好运,使购物环境充满情趣,兴趣盎然。

此外,夜景照明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建筑师与灯光师密切合作,做到了见光不见灯。追求动感与梦幻的效果,为都市夜景增添一抹亮色。

无论春暖花开,秋高气爽,抑或浅冬初夏;无论艳阳高照,还是皓月当空,满山游人纷至沓来,看大江东去,城市月新,浮想联翩,心旷神怡。他们既是观景客,又是景中人,这就是建筑想营造的场景和意境。

令人欣慰的是,我们利用“政府+企业”的模式,建成了渔人湾码头的前庭广场及地下的使用空间,填平了高架滨江路与临江建筑的鸿沟,实现了两者的互通,进而发挥土地的价值,增加停车泊位,开拓其他功能,美化城市景观,为市民创造更多的滨江活动空间,应当说这是一种多赢的结果。然而项目的东南侧却没有这么幸运。尽管项目建设方自己出资利用主体结构外挑解决了与高架公路之间的对接,同时也帮助政府实现了城市道路应有的服务功能,而且对设计方案和施工过程也进行了沟通与上报,但还是被作为“红线外的非法建设”而被罚款!正因为有此奇怪的现象,至今重庆的高架滨江路与临江建筑之间仍然存在着不少难以逾越又毫无用处的鸿沟,不仅白白浪费土地资源,且这个地带恰恰又是难以进行景观美化的江水泄落带,致使有些地方还留存有建筑垃圾。这种尴尬的局面,难道不值得相关部门认真反思吗?

5智取地下空间

节约和集约用地是我国建设领域的基本国策。对重庆而言,城市建设用地尤为紧张。“进山、入地、升空”成为规划设计的重要策略。“升空”即修建高层、超高层建筑,对本项目而言既不合适也不可能,而建地的自然标高又远低于城市道路,故向地下智取空间就成为必然的选择。事实上本项目的地下建筑面积达到54213m2,占建筑总面积的47.7%,充分发挥了土地的潜力。但单纯的量并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建什么、建多少、怎样建才是我们需慎重考量和权衡的问题。根据功能定位与实际需要,我们与业主商定:地下一层、地下二层分别作为海鲜和河鲜产品大卖场。层高5.4m,几乎占据了建设用地的全部。为了避免大平面、小柱网的不良观感,我们采用了8m×11m的大柱网,使商场空间显得更为空旷和开敞。而这一柱网又特别适合车库的需要。8m柱网作为车道,11m柱间则可提供4个车位。为了进一步提高使用效率,地下三层作为坡道式复式机械停车库,每个车位竖向可停3辆车。在满足停车数量的前提下,与普通停车库相比,无形中省去了2层约32000m2的建筑面积,且大大提高了车库底板的标高,相应也减少了车库底板所需承受的地下水的巨大压力。这也是一种一举多得的做法,不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节省了巨额的投资。

车库底板标高178.30m,而嘉陵江的50年、100年一遇的洪水位分别为192.91m(黄海高程)和194.71m(黄海高程)。且地下室东南、西北两侧是大面积的抛填土。当洪水发生时,地下室地板和侧墙就将承受地下水的巨大压力。如何防止江水通过填土层对地下室底板形成高达16.41m水头的向上压力带来的危害就成为我们必须解决的难题。至于防洪疏散、设备安全等只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执行即可,所以我们将注意力放在前者。经过反复比较研究,我们摒弃了惯常采用的“平衡层法”,即在地下室底板以下填充足够厚度的混凝土以其重量来平衡地下水的反向压力,转而借鉴水利工程中“止水帷幕”的作法,即在地下室底板以下填土层中靠地下室外墙一侧用钻孔注浆的办法浇筑一道厚约1.5m的混凝土墙体并深入基岩中风化层不小于1m,以防止江水向内渗透形成地下水压。仅此一项与惯常采用的“平衡层法”相比就节省投资约1500万元。为了保险起见,我们又在地下室底板下面设置了与集水坑相通的6m×6m的排水渠沟,万一有少量的地下水进入,即用潜水泵抽排。三年多的使用证明这一创新作法有效可靠。至于地下室外墙除临空一侧采用常规作法抵抗水压之外,在紧贴基岩的部分则运用了笔者首创的“岩石地基原槽浇灌地下室钢筋混凝土外围结构逆作法防水技术”。这一创新的技术将混凝土的抗裂理论和抗渗理论结合起来,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地下工程的防水问题,而且消除了洪水水压带来的重负。

此外,业主还提出了一个特殊的要求:在地下二层的临江二层外墙开设两个宽达5m的门洞,当河鲜产品经船运而来,可通过此门直接进入,而无需再经陆地转运。为了防水防洪,特别采用了防水闸门,经过试用,效果良好。

本工程以创新的理念、先进的技术,打造以经营海鲜河鲜产品为特色的新型城市综合体,颠覆了传统农副产品市场的概念,在节能环保,超越了重庆绿色建筑金奖标准,极大地提高了项目的科技含量与品质。其中以下几个方面尤其值得指出。

(1)就近抽取江水作为冷媒,通过空调设备机组进行制冷制热,达到有效节能的目的。

(2)设有中央水系统,用于项目植物浇灌、外部清洗及卫生间用水。

(3)海鲜(河鲜)暂养池采用集中供氧、制冷方式代替传统的水产市场分散气罐供氧和外机制冷,并用电脑一体化操控管理替代人为操作模式。中水系统集中入户,利用水源热泵机组尾水,通过管道集中输送到暂养池,用于海鲜(河鲜)养殖、市场清洁等

(4)采用新型UV高效光解净化处理废气设备,利用高能、高臭氧UV紫外线光束分解海鲜批发市场的废气、臭气,达到清除异味、杀灭细菌的目的。

(5)在水产品批发市场中采用“食品级”304不锈钢槽替代传统的排水沟。防腐、防锈、便于清洗,减少异味的出现,更能美化环境、提升档次。

6“三位一体”、“三效合一”

回顾渔人湾码头的设计过程,我们想起了王兴田先生在《御泉谷温泉酒店》中说过的一段话:

“酒店的设计过程是与当地自然风光的一次低调的对话,也是对地域生活智慧的重新认识。建筑的表象是对自然、气候、环境的应答,实质上隐含着建筑师对社会、文化、生活方式、审美观念等意识形态影响下的价值观”。这正是我们共有的感悟,尽管我们面对的课题与解决的办法完全不同。

渔人湾码头的创作设计之所以能够取得一点成功,首先要感谢重庆市规划局、江北区政府各位领导的理解与支持,要感谢业主单位的默契与配合。建筑大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曾经感叹:要做一个好作品不难,难的是找到一位好业主。何况是我们这些普通建筑师。庆幸的是我们遇到了贺磊先生及其领导的团队,无论是设计理念、功能定位以及设计施工的各个环节都给了我们毫无保留的帮助和支持,他们那种追求卓越和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精神也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正是业主、政府、建筑师“三位一体”,才实现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三效合一”,这是一个建筑作品得以成功的基本保证。

猜你喜欢

观景建筑
麓湖春天观景
旋转房屋
你陪我挑灯夜读,我伴你迟暮黄昏
全球最高移动观景塔
建筑与数学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