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绘画
2016-06-30马路
[编者按]
讨论绘画的定义,绘画的好与坏,事关文化与本能,本能即个性。绘画是基于本能下的现实操作。千百年来艺术离不开巫术、宗教、社会文化的影响。统治阶层的审美取向以及更为深远的历史因袭之间的错综关联将绘画或者说艺术引向丰富多彩的必然。马路先生认为“事物总是在发展。没定义不好,有定义也未必好。没有定义,混乱但活跃,有创造性;有了定义,清晰、明确但会僵化。”身为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院长的马路先生,身负教学与创作的双重压力。压力来源于勤思以及对自身的审视,同时也是甘于担当责任与使命的体现。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本期“名师授业”表述的就是这位师者近年来对艺术、对绘画的理解,其中不乏醍醐灌顶的良句,比如:“艺术不是谁战胜谁的事情,而是多元互补的事情”“绘画创造最重要的是人而非技术”“认识总是要自己去认识无法由他人代劳”“不易样式、风格、题材、技术标准而是以境界为标准,题材可小,境界需大!”“重复即死”。他的文章不是对绘画技法的传授,而是对艺术思考结果的呈现。这些“呈现”字字珠玑、汪洋恣肆。或许会对在绘画道路中迷茫前行的学人有所帮助。
不是大家说绘画,只是我在说。
自己说的好处是:观点清楚,文责自负,都是自己所认为的,但不能说是普遍的真理。之所以敢把个人的认为说出来,是基于这样的理念:个人的看法虽不全面,却是全面的一部分。所谓抛砖引玉,是中国人自谦的说法。实际上是“砖”和“玉”都不可缺,砖有砖的作用,玉有玉的作用。这也是说,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角度不同,看法不同,只要不是出于私欲,相互间必有相通的地方。虽是从自己出发,最终是个人与人类整体的关系。
《中国美术》杂志的编辑给的任务是说“绘画教学”。这里不提“教学”,是想说得放松一些。其实说绘画也就是在说教学,想说得本质一些,把技术放下。因为,想通了,可以寻找或发现相应的技术。绘画的技术总是简单直接的,而艺术则是根本的。那么。艺术是什么?
艺术不好定义
绘画属于艺术的范畴。艺术是这样一类东西:我们喜欢它,着迷它,为它花钱花精力,甚至艺术家会投入生命。但是我们却无法客观地定义它。无法定义的艺术,并非虚无。始终有艺术存在,有新的艺术作品出现,挑战着人们对艺术的理解。这让人困惑,又是诱惑。
艺术的范畴太大,不好定义,绘画也如是。就拿“油画”来说,许多我们以为的油画大师的作品,其实不是用油画颜料画出来的。过去以为绘画总是平面的,如果画在雕塑上就叫彩塑,属于雕塑类。但是,也有在立体上的绘画,以绘画为主要表达,也不能说不是绘画。
事物总是在发展。没定义不好,有定义也未必好。没有定义,混乱但活跃,有创造性;有了定义,清晰、明确,但会僵化。
艺术是主观的,定义也只能是主观的,与客观有关,但不能纯粹地客观。因为艺术无法客观地定义,所以艺术不应该有客观上最好的概念。它只可以有最喜欢的、最贵的、最出名的。这些“最”都是主观人为的,至多只有某个人或某些人一厢情愿地认为,给“最好的”定义,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艺术是“傲娇”的;一是因为它的大,看不到边界;二是因为其主观性,不可捉摸。艺术的“大”正是因为它的主观性。好的绘画
二十多年前,北京刚开始有人做艺术品的生意。有人想买油画,又不懂,自己知道需要学习,找到刚回国的我,直截了当地要我告诉他,谁是世界上最好的画家,哪幅是最好的画。他很认真,说:“我知道自己买不到世界上最好的画,但是我必须知道什么是最好的画,我才可以去买画。”这真让我为难:达-芬奇的画是最有名气的,凡·高的画价格最高(时值1986年,凡·高的画作正被日本炒作,其作品《向日葵》价值上亿),伦勃朗的画气质最深沉,埃尔格列柯的心境最虔诚,华托的作品最华丽,卢梭的风格最朴拙,杜尚的思路最超脱。凡此种种的“最”,我可以耐心地历数下去,但是“最好的”,我实在不知道是哪个。即便是这些“最”,也只是我的认为,未必是大家的共识,另外,只是此时此刻的我的认为,以后没准儿就变了。他妥协了,只要我说出直觉认为最好的画就行。脑子里把自己看到的美术馆的画作检索了一遍,我告诉他,对伦勃朗的《夜巡》作品印象最深。可是几年后,“夜巡”被清洗了,“夜巡”变成了“日巡”,观众哗然。美术馆信誓旦旦地说:绝对没做任何更改,只是清洗了污垢,很科学。该怀疑自己,还是怀疑伦勃朗,抑或怀疑科学?
有个老同学最崇尚欧洲经典绘画,对其他一概不屑,见面就拉着讨论。若你表现得不耐烦,他就闹着要告家长(当然是玩笑)。讨论的目的都是要有对错、真假的区分,价值判断的斗争总是激烈的,谁也不服谁,因为谁也管不了谁,浪费时间。如果是互通信息,进而相互启发,这样的讨论才有意思。艺术不是谁战胜谁的事情,而是多元互补的事情。个人的认识总是有限的,但个人的认识又是必不可少的,出于有限也能有其价值。
国家必须有法律,但是艺术不能“法定”,统一标准不行。艺术如要定义也是主观的,都是因人而异,也因时而异,是各种条件所决定的。主观不等于随意。艺术只属于主观世界,不属于客观世界。
如果告诉学生,艺术无定义,绘画无标准,那么学生学什么?
对于艺术家个人来说,定义又是必须的,因为只有定义了才会带来标准和规范,才能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知道什么是好。
学生要学的就是如何给出自己的艺术定义,建立自己的艺术标准。标准要自己定,自己的标准是对自己的约束,更是自己的自由。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所在,是艺术让人成为人的地方。如果不明白,请读一读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看看工人阶级是如何被异化的。
“好”也不能重复
十几年前,高仿真的印刷品出现了。仿真的质量很高,不但印刷精度高,使用相同的基底,甚至可以仿制厚度,可以达到肉眼难辨的相似。一位记者很敏感,来电话问:高仿真印刷品的出现,是否对绘画造成了冲击?是不是以后绘画的价值就不大了?学画的人会越来越少?毕竟,高仿真印刷品仿的都是经典作品,而且价格便宜。我当时很明确地做了否定的回答:“印刷品永远不会替代原作,就像赝品不会替代原作一样。”事实也证明,不但学画的人越来越多,绘画界也越来越活跃。
还记得照片出现的时候,同样有对绘画的担忧:有了照片,还要绘画干吗?自19世纪照片诞生以后,反而促进了绘画的繁荣。一方面,画家们对照片的使用提高了绘画的效率和质量,拓宽了观看的视角,另一方面,也让绘画明白了自己的使命:绘画不是照片,照片也不是绘画,绘画到底是什么,在照片的对应下是可以自明的。照片、高仿真印刷品以及赝品,起码让绘画知道了自己不是什么。
许多人参考照片画画,许多人把照片喷绘到画布上再画,也有人索性直接在照片上画。人们可以用各种方法来利用照片进行创作,但是用绘画的方式来复制照片就显得很无聊。大批照片式的油画出现在全国性的美展上,是长期以来,以“画得像”“画的细”作为绘画的标准所造成的必然结果,这最终会让绘画变得毫无意义。
绘画不是照片,更不是照片的复制品。越是好的、成为艺术品的照片越不能复制,因为你复制的是别人的艺术。德国的里希特是当代最著名的画照片的艺术家,他只画拍得不好的、业余的、非艺术品的照片,加以虚化,于是造型和色彩都有了创造性。用照片、挪用都没关系,问题是有没有自己的想法、发现和创造。来源于照片但高于照片才有绘画的价值。高仿真印刷技术是科技的创造,现在又有了3D打印技术,这些都是尊重自然规律才得以成功的。复制技术由平面发展到立体。同样的问题也涉及立体的艺术。绘画和雕塑等传统艺术形式也已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发展。
也许道理是重复的,产品是重复的,但是绘画不能重复,重复就成了批量生产。批量产品是必须重复的,相同的样式,相同的功能,相同的质量,对应相同的价格,否则,对消费者就不公平。重复只能满足重复的需要,生理需要能重复,精神需要能重复吗?如果绘画是重复的,对观众也不公平。
我们把重要的作品称为“创作”,有毕业创作才有毕业的资格,可见创作的重要性。重复的一定不叫创作。练习的题材可以重复,练习的课题可以重复,练习的质量不能重复。毕竟,练习的目的是为了技术上的提高,提高的目的还是为了创作。创造也许不是暂时的需要,却是长远的需要。这是艺术家的任务和担当。
“不能重复”的意义是发展,是独特,是要有创造。独特、创造比“重复”难得太多,是对人类的贡献。我们平常只能做到变化,从变化中得发展,再到创造。
绘画的生活
人活着就有生活,只是看你是否在意。
人们总说:艺术源于生活,又说,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艺术的高,就高在是艺术而不是生活。艺术是人为的,不能像生活那样全面,也不那么琐碎,是经过认识和总结的。其实艺术有两个参照系,一个是生活,一个是过往的艺术。对过往艺术的了解,学院的学习为此提供了便利,当然学生的主动性是起决定作用的。这两个参照系同时都是艺术创作的来源,但只是来源,要有转换才行。专业的艺术家对过往艺术的了解更多,这是和素人艺术家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是,他们都有丰富的艺术实践经历。艺术家自然要生活在人间,也把大部分时间放在了艺术实践中,思考艺术,创造艺术,也生活在艺术中。
生活是实践,艺术也是实践,是艺术家之所以是艺术家的最重要的实践。实践出真知。艺术由实践中而生。
只有艺术家才有艺术家的生活,只有画家才有画家的生活。选择了做艺术家,就是选择了在艺术中生活。选择了绘画,就是选择了在绘画中的生活。孤独、困苦、得意、发财,各种可能都有,烦了,可以退出。如果极喜欢,放不下,只有坚持。
我对绘画不是天生爱好。学画以后中途也有几度犹豫,想放弃。能坚持下来,是因为我发现: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只有在绘画的过程当中,我才可以成为自己。绘画是自己设计和制作的。你是设计师、领导、工人和质量监督员,你要解释自己的作品,还是推销员。如此的绘画观,使绘画与个人的关系最紧密。对于艺术家来说,艺术实践也是生活。学习绘画的学生,要知道自己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你拥有在绘画过程中的生活,你不是旁观者,而是从头至尾的主导。
这是说作为画家,要逐渐生成一个自己对绘画的认识,才可能成熟。仅有自己的绘画风格还不够,因为你是绘画的领导者。绘画要有创造性的理由
人性中有惰性的部分,人会满足于既有的知识;人性也有积极的一面,乐于追求,渴望未知。人有自知之明,知道没有人能做到完全,自然也没有人能做到完美。知道有不同,有更好。另外,绘画的创造性可以产生不同类型的绘画,每一类绘画都有其自己独特的“关于”。每一种“关于”有其自己的局限,相互间不可替代。谁也不可能以一类绘画满足所有的需要,类型多是好事。不同的创造组合在一起,才能趋近于“圆满”。真正的“圆满”是不可能的,因为,解决了一个问题就有另一个问题出现。人类的生活就是这样,在不断地解决问题又出现问题中度过。
没有无缘由的创造活动,也没有无缘由的创造的结果。一切的可能都是必然。绘画的可能是绘画发展的必然,其前提是人对可能的理解、信任和认可。只有人理解它了,它就能存在,它就有意义,而非枉然。绘画是物,它不能去理解人,只能要求人去理解它。创造绘画的人只有顺从绘画的可能性去创造,这创造又总是以历史为参照的。
绘画未知的可能性,是由绘画的内在特性所形成的,又是由绘画的物质特性所制约的。
绘画,是最容易做出创造的,因其技术简便,制约因素少,才能成为各种造型艺术的基础。绘画的优势,即在于此。绘画也不容易做出新的创造,历史太长,积累太多。
提出问题,找到解决的办法一定会产生创造性。绘画的创造不像解决现实问题那样复杂,绘画创造的最大障碍在人,而不是技术。
对创造性追根溯源,要拎出巫术来,才能理解。巫术是文化的源,起码是源的之一,与艺术有关。巫术的产生,是因为有问题要解决。创造性也是有问题要解决。古人若无创造性,人类早已灭绝。
巫术的目的是要寻求对问题的解决方法。这解决方法是由巫师以顺天的名义做出的“智、圣、明、聪”的结果。如果结果不对,造成损失,巫师要被杀,因为误解了“天意”。巫术的探求不是个人的、情感的发泄,而是求未知。未知是“天意”或者“天道”,对未知的天,要敬畏,虽然以个人的身份。有能力做巫术实际上都是一个部落的干部,巫师的首领也是部落的首领。行巫术是想要探求未知,要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宏观方面是要知道天地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越是重大决策,越要行巫术,对巫术的结果要分析、判断、解说。虽然我们现在看巫术里面有荒诞的成分,但在当时有用,是理性产生的重要时刻,是人类求真的一种方式。行巫术,并判断正确的人,才能够获得领导权,才能够带领他们氏族的人去打仗、耕种、抗洪等,做各种各样重要的事情。我们很多科学是从巫术里来的,管理是从巫术里来的,感染人的艺术也是从巫术中来的。甚至,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也与15世纪巫术在意大利的流行有关。
巫术与艺术相关的关键,在于“个人”跟外界的沟通,解决的是“天、地、人”之间的问题。巫师个人的精神层面或者是思考层面去做交流,我们把这称为“交感”,它是主观意愿、客观分析和直觉反应混杂组合在一起的。绘画也是一种交感,只是以视觉形式呈现出来。
绘画的创造性因为绘画的“个人性”的自由和自主而走在其他领域之前。绘画的实践是个人心领神会的过程。一幅画的生成过程,会有一些东西向你呈现,给你启发,如果能够领会并加以利用和认定,就可以不断地画下去,直至意义的最终清晰、明了。因为总有新的东西通过画面向你诉说,就在绘画的过程中。这是与众不同的艺术体验和艺术生活。
巫术以“有像”找启发、找答案。绘画也是以“像”,寻启发,找答案,是人在混沌中的摸索,“像”于是变成了“意象”,不是那么清晰,在迹象、感觉中去获得判断。人类精神可以不断地探索,在迹象中寻未知。艺术创造的重要,是在不可能中找可能,是在“残缺”中找“不能缺”,以“一有”之和求“万有”,以“有限”象征“无限”。意象
我们把画家意象的来源大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对外界的观察,二是对各种人造的视觉形象的观察,三是在绘画实践的过程中对其画面的观察。对画面的观察是画家最独特的意象来源,因而最有可能产生创造性的绘画结果。
对于具体的个人来说,内心的感受要比瞬间肉眼看到的物象更真实,因而,对于以表达人的真实感受为目的的绘画来说,意象是比物象更重要的形象来源。
有人会质疑内在现实的正确性。但是人只能把自己认为正确的当作正确的,尽管他会在生命的历程中不断地校正自己的认识。认识总是要自己去认识的,无法由他人代劳。从绘画或艺术是表现真实的角度来说,只有艺术质量的好坏,或者说是对画家自己的内在现实表达的确切与否,而没有所谓“正确”或“错误”的艺术风格。但这不是画家自我辩护的借口,因为风格是在时间上已经过去的、概念的产物,是定型的、被限制的,而绘画的过程则是画家不断认识真实的过程,是活泼的,是动态的。因此,绘画总是会不断地出现新的风格,而风格一旦被概念化了,就会被定型。
画家心中的意象是对自己的绘画真正内在的标准,如果现有的绘画技术不足以达到这个标准,画家就会想办法改变他的绘画技术;绘画技术所拥有的可能性也会反过来给予画家以启示,促使他对形象进一步地认识。尽管绘画的物质技术条件对绘画会有所限制,但从根本上说,还是画家心中的意象的不同导致了画面风格的不同。绘画对外在的物象进行处理,是以人的内在现实为依据的,而内在现实包容了文化和思想,文化和思想因此通过绘画得以留存。思想只有通过艺术形象才能得到视觉的展现。
由于画家的意象包含了画家的理解和认识,这就使绘画成为“有意味的形式”,而把意义(起码是画家所认为的)蕴含于绘画之中了。
然而,对于绘画形象的处理,只有当画家拥有了丰富的意象资源,才有可能做出加工整理,才有加工整理的依据。
意象是画家创作的资源,而意象又是来源于对外界的观察,所以,画家观察物象不光要用眼看,更要用心看。用心看,不仅为了辨认,更为了进一步地体会和加工、提炼形成清晰的记忆,进而综合起来形成更进一步的认识,从而让形象具有意义。只是用肉眼观察,不在心里做整理加工的工作,就不会形成清晰的意象,也不会做出绘画上的确切表达。
画家因为其专业的特点会更多地关注绘画领域,并涉及到其他具有视觉形象特点的领域,因而获得更多的视觉经验,进而形成心中的意象,再通过绘画的实践形成画面,让观众用肉眼能够直观地看到。
“胸有成竹”,是清晰的内在现实的形象,所以,胸有成竹的意义不仅是技术上的,不仅是记忆上的,同时也是认识上的。因此,绘画的发展表现出了明显的又是复杂的历史上的前后关系,无论是继承性的,还是反抗性的,意象作为视觉的记忆,不仅是个人的,同时也有群体的、民族的,它集中地表现在绘画的传统及审美习惯上。文化的传统在视觉领域中是被传递的,还是被反叛的,在绘画中都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画家的意象之所以能够比普通人更加丰富,还因为画家独具的绘画实践。画家在绘画的实践过程中,是不断地观察、体会的。这是个随时间而展开的过程,是无数次的瞬间观看、判断所导致的画面不断地发展的过程。画家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内心的意象不断地对画面进行充实和校正,同时也在画面形成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新的形象,发现由于偶然产生的新的视觉感受,判断其价值,加以肯定、否定或者修正。画家不仅通过他的绘画实践磨练了绘画技能,更比一般的人多了一种意象的来源。
创造须除私欲,绘画也是修行
有创造的艺术是有特点的,有特点的艺术要有所放弃。有所失,才能有所得。无私才能无畏,无畏才能创造。这是非实用的纯艺术之责任。不洁处“神”不处,不洁处,艺术也应当不在。这样,才能产生一个艺术的新标准:不以样式、风格、题材、技术为标准,而是以境界为标准。题材可小,境界须大。要赋予绘画以全新的意义,绘画才能延续其价值。
如果对现有的艺术不满,那就自己来积极地做,并把做艺术看成是上天派给你的使命,而不仅仅是个机会。把自己当作“巫”,用绘画来完成沟通天地的任务,或者,用“天人合一”来激励自己去创造,这时的天是内化于人心的,是知识、视野和胸怀,是希望、推测和未知;承载天的心,因此得到净化,个人的私欲和嗜好会逐渐被排除掉。天人合一是认识上的,不是等级、秩序的。
更多地、广泛地观看是重要的。开阔的视野使你有可能理解不同的绘画,在提高你的绘画能力的同时,开阔心胸。因为,对绘画的理解一方面会体现在画面上,为绘画所用,另一方面,改变画家自己。理解绘画的同时,也是理解世界和感受世界的过程。这些过程都成为了画家内在的经验,成为其人格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说,绘画确实是在画自己,是在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认识,塑造一个完整的自我。风格不重要,自我完善才重要。
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学艺术要“以技求道”。为什么我们要创作,为什么刨作不能重复,为什么重复时我们就会觉得无聊,无论是重复自己或重复经典。
中国绘画传统只有成为意象的一部分,才能融入创造性中。一个活着的传统,会让每个人通过它证明自己和个人的存在。但这一切,都不是传统自己该做的,传统已经是传统了,该做的是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对传统有新的理解和发现。如果能做到这些,传统就是活的。这也要求我们具有创造的胆量和能力。
现代社会的现实是当下的“真”。真正到生活中“生活”才能了解现实。同时,因为我们要活下去,对人的未来会抱有期盼和构想。这是我们心中对未来认识的“真”。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个“真”合起来才是整体的“真”。这个真,是综合的,是包容历史、现实和人生理想的。
自然为尚
中国文化是以农耕为主导,由于对自然的依赖,敬天地崇祖先成为必然。传统艺术的审美取向都是以对天、地、人的感悟为出发点,无论是什么样的形式来呈现。社会秩序也是效仿自然,或以自然现象来理解的。这是“以自然为上”。
我们过快地经历了工业化,在传统的农耕方式还没有适应工业社会的规律时,当还没有建立中国自己的工业社会的文化时,当工业社会的视觉经验还没有全然融入我们的审美取向时,我们马上要度过工业化时期了。信息技术、生物科技、太空探索、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新能源等等,每天都能拓宽我们的视野。我们可以看到前所未有的远,也可以看到前所未有的近,使一个全新的天、地、人的关系赫然摆到我们面前。让我们有理由把中国传统的“以自然为上”变为“以自然为尚”,这是一个更宏大的自然,一个更真实的自然,一个更神秘的自然,一个更需要以善心相待的自然。这是绘画可以也应该探求的。
自然为尚,是高尚,自然没有善恶,只有规律。知道了,了解而用之。更多的是我们不知道的,想办法知道。有各种要做的事,有的关乎眼前,有的关乎长远,各有自己的价值。绘画是纯艺术,关心长远的会多些。
这个思路也只是诸多可能性中的一种。
组稿/刘竟艳 责编/刘竟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