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会笑吗?
2016-06-29毕役
毕役
“世界微笑日”是唯一一个庆祝人类行为表情的节日,这个节日是由世界精神卫生组织确立的,日期为每年的5月8日。一个人无论来自世界哪个角落,他微笑的样子我们一看便知。如果把类似的笑容和笑声代之于动物,我们会发现动物似乎也是会笑的。比如,一些鸟类的叫声就像人发出的狂笑声或傻笑声,狮子、绵羊、黑猩猩等动物有时也会做出一副笑咪咪的表情。但是,笑的本质是人类喜悦情感的表达,要想探讨动物是否会笑,首先就要了解动物是否有情感,有情感才有快乐或悲伤的表达。那么,动物是否拥有跟人相似的情感呢?
动物的“笑声”
世界上有许多会发出“笑声”的鸟类。例如,分布在北美洲至南美洲北部海滨的笑鸥,它们“哈—哈—哈”的叫声很像人发出的傻笑声。澳大利亚标志性的动物之一——笑翠鸟以其鸣声似人的狂笑而得名。在悉尼奥运会上,笑翠鸟还被当作吉祥物。笑隼是白昼活动的猛禽,分布于从墨西哥到南美洲各国的亚热带、热带森林以及森林边缘等地带。笑隼是捕蛇能手,捕到蛇就“嘎嘎嘎”地笑着并用双脚提着蛇飞去,仿佛在庆贺自己的胜利。笑鸮是新西兰特有的一种猫头鹰,最显著的特点是鸣叫非常像精神病患者的窃笑。由于人类活动破坏了它的栖息地,笑鸮已经灭绝,它的笑声也永远地从自然界中消失了。
其他动物中也有能“笑”的。在地中海里有一种会发出笑声的鲵鱼。它的鳔的周围有许多肌肉,在其游动时肌肉处于不同的收缩状态,便会发出类似人的笑声。在圭亚那还有一种会发出笑声的牛,其喉部长着一个隔音膜。每当牛叫时,这个膜便产生剧烈颤动,发出“哈哈哈”的笑声。当地人形象地称这种牛为“哈哈牛”或“笑牛”。
此外,人工驯养的八哥、鹩哥等都能惟妙惟肖地模仿人的笑声。俗话中还有“不怕夜猫子叫,就怕夜猫子笑”的说法。当然,上述这些只能说明有些动物的叫声类似于人的笑声而已,并非是它们真正的欢乐的笑声。
笑翠鸟
动物的情感
仅仅通过观察我们身边的宠物,便能发现动物也有极为丰富的情感。不过,科学界在接受这个“普通常识”时则慢了一拍,这也可以理解,因为科学家需要通过精心策划的实验,才能根据结果来客观地证实(或否定)直接、主观的经验。
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在狗的身上表现得特别突出。尾巴的摆动就是狗表达内心感情的一种手段,它的动作像语言一样可以表达出它的喜怒哀乐。例如,表示高兴的时候,狗尾就轻轻左右摇摆;表示愤怒的时候,就把尾高高翘起;表示不高兴的时候,就把尾巴低垂下来;表示害怕的时候,就把尾巴紧夹在两个后腿中间。而狗的祖先——狼也有类似的表现,狼群的首领尾巴上翘、尾尖稍卷,是显示自己有权有势;受到惊吓或表示谦卑时,它就会夹起尾巴。
愤怒、喜悦、悲伤、厌恶、恐惧以及惊讶等都是一些基本的(或原始的)动物情感。这些情感与大脑的一群边缘结构组织有关,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和哺乳动物的大脑都有这些结构。而声音和气味也能触发动物的基本情感,如从未见过猫或其他天敌的小老鼠,在闻到这些捕食动物的气味时,也会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
大象的问候
动物还有一种非原始的情感,如幸福、羞耻、尴尬、怨恨、嫉妒、关爱、同情、尊重、忧伤等,这种情感需要一个有意识的复杂过程。进化生物学、认知动物行为学以及社会神经系统科学等方面的研究都表明,许多动物都有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世界。对于很多物种来说,各种情感已经进化为一种生存适应性,它们作为纽带把动物彼此联系在一起。情感还能促进和规范大量的社会交往,使动物能在各种各样的场合以各种各样的方式适当而灵活地保护自己。
老鼠是一种有移情感的啮齿动物。最新的研究表明,老鼠是研究悲伤和内向两种情绪的绝佳的模特。若老鼠被欺凌或者是长期受其他老鼠的支配,它们的性格会变得非常内向和孤僻。在这样的老鼠身上,抗抑郁药品就会有不错的疗效。如果动物对这些药物的反应类似于人体,那么它们也极有可能拥有和人类相似的神经基础,而它们的情感和感觉也会和人类极为相像。
黑猩猩的肢体语言交流和人类非常相像。小别后重逢,它们会亲吻、拥抱,或者亲切地拍拍对方的后背。争斗时,它们也会采取吓唬、怒吼、尖叫、拳击、掌掴、脚踢等种种手段。牢固的情感纽带维系着不同的个体,特别是母子以及母系亲属之间,它们表露出来的情感和人在高兴、伤心、生气以及沮丧时的表现如出一辙。
同情关注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就是安慰。例如,黑猩猩对生病同伴会表现出安慰和关心。野生的黑猩猩还普遍具有打架后的安慰行为,这种安慰可以减弱被攻击的受害者的压力行为反应。旁观的个体会走向打架的失败者,并轻轻地拥抱失败者。相对于攻击者,旁观者更多地安慰被攻击的受害者;相对于受到轻微攻击的受害者,旁观者更多地安慰受到严重攻击的受害者。这种安慰更频繁地发生在亲密关系个体之间,而且雌性个体也比雄性个体更经常安慰同伴。
羞耻、尴尬也常在灵长类动物中有所表现。例如,一只好炫耀自己的雄性黑猩猩在其首领面前的树上荡秋千,想以此引起首领的注意。谁知树枝断了,它被重重地摔了下来,显得很窘,还偷偷地看了看首领,发现首领并未注意它,它紧张的表情便一下子便松弛了下来,翻身爬起来上了另一棵树,怡然自得地吃起东西来。另外一个例子是雄性恒河猴。它在和雌猴交配后,走起路来神气活现,但一不小心跌进一条水沟,觉得没面子,垂头、夹尾,弯腰驼背地缩成一团。但当它确信没有任何伙伴看到自己的狼狈相后,就又重新昂起头,大摇大摆地走起来,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
狮子
研究表明,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拥有神经解剖学结构和神经化学通道,这些对感觉非常重要。座头鲸、逆戟鲸、虎鲸和抹香鲸等鲸类在大脑的相同部位都长有纺锤体细胞,与人类大脑中的相同。大脑的这一区域与社交组织、移情、对其他个体情感的直觉等方面相联系。纺锤体细胞曾被认为是人类与其他灵长类动物所特有的,对情感处理至关重要。实际上,鲸的这种细胞比人类的还多。
动物的快乐
“追求快乐是人生的主要情感。”如果这句话对人类成立,那么就没有理由怀疑其他动物不是这样。
动物在自然进化中形成自己的快乐尺度,又在自然进化中发展着自己的快乐尺度。由于感官获得的快感可以使得个体保持活力和促进繁殖,进化过程中对感官欢愉的追求也得到了回报。有了视觉才出现了视觉快感,有了听觉才有了听觉快感;离开海洋爬上陆地,才有了呼吸新鲜空气的快感;出现了雌雄分化,才出现了性快感;大脑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出现了游戏的快感;脑皮层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出现了求知欲、创造欲得到满足的快感,等等。
如果对动物进行细致的观察,人们就会发现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享受着快乐。在很多种情形下,它们也都能感受到应有的快乐:玩耍嬉戏的时候、与同伴打招呼的时候、互相梳理的时候、重获自由的时候、歌唱的时候、甚至是在观看其他开心的同伴的时候……从动物们的行动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它们的喜悦。它们非常放松,走路非常随意,并使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喜悦——咕噜咕噜叫、汪汪叫或者满意地尖叫……
很多动物的快乐情感也表现为愉悦自己的活动方式。海豚像冲浪运动员一样经常在海面上互相追逐;野牛在冰上滑行并发出极度兴奋的吼声;驯鹿在雪地上奔跑、跳跃,并一次又一次地停留在半空中,还做着扭曲身体的动作;蜥蜴在温暖的环境里感到舒适、快乐,它们的体温会升高,心率会加快……毫无疑问,这些动物都是在愉悦自己。研究发现,老鼠在进行自娱活动时,身体内会产生一种麻醉剂,并且大脑中多巴胺的活性也有所提高。麻醉剂和多巴胺都是与愉悦感密切相关的。
蜂鸟在品尝喇叭花蜜的时候,海龟在晒太阳的时候,狐狸对一只小动物的追逐……难道这些举动还不能表明它们赤裸裸的快乐吗?非洲野狗的见面方式包括刺耳的尖叫、急速地摆尾以及蹦蹦跳跳的姿势。大象重聚的场面则更加热闹,它们扇动着自己的大耳朵,并旋转身体,发出低沉的咕哝声打着招呼,并伴有似喇叭声的尖叫,表达了类似“非常高兴又见到你”的意思。它们的动作和人类简直一模一样。
动物的快乐不仅显而易见,而且玩耍和欢笑的作用也得到了现代科学的验证。对玩耍过程中的化学研究就支持玩耍会带来快乐这一观点。游戏带来的愉快感觉可能是由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化学物质导致,而且玩耍过程中,可以在动物和人身上发现同样的化学变化。科学家证明,多巴胺(也许还包括复合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对游戏调节非常重要,而且玩耍过程中大脑大部分区域都很活跃。对老鼠的研究发现,即使是对游戏的期待,都会导致多巴胺活跃度的增加。因此,对于在院子里踢皮球的孩子和他的狗而言,他和它不仅仅是在玩耍——而且都懂得自己在做游戏,并且都能从中得到同样的愉快的感觉。
社交性的游戏既能给动物带来快乐,又对它们的生存至关重要。在玩耍中共同感受到的快乐将不同的个体紧密地联合起来,对动物之间的相互交流也能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
动物也会笑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并不是地球上唯一会笑的物种,作为有情感的生命,动物也是会笑的,尽管它们的笑声和笑容与人不尽相同。
老鼠高兴的时候能发出快乐的喳喳声;羊也会做出笑的表情;当郊狼或灰狼重逢时,它们亲吻、打滚,左右摇动着四肢,还会一边发出呜鸣的声音,一边快速地摇着尾巴,脸上浮现出微笑的表情;狗在笑时,嘴巴微张,露出牙齿,鼻上蹙起皱纹,眼光柔和,耳朵耷拉,嘴里哼哼地叫唤,身体优美地扭动着,还要摇着尾巴。
狒狒的笑声十分“豪爽”,它们欢喜的样子是收缩抖动两颊和双唇。猴类的笑容是口角同时向后上方拉缩,于是造成了牙齿暴露,所以一般人不会把这种表情看作是一种愉快的表情。有一种长尾猴会将口角向后缩,不发任何声音地来表示某种快感,这就是它的微笑,其口形与表现痛苦、恐怖的情绪和发出高声尖叫时候的口形不同。还有一种长尾猴,在高兴的时候,反复地发出尖锐的叫声,口角也向后缩。猩猩的下眼睑在口角后缩的时候出现皱纹,同时露出牙齿,痉挛般地急速运动下颚和双唇,虽然它发出的声音很不明显,但这些微弱的声音其实就是这种动物的笑声。
很多灵长类在追逐打闹中都会发出一些类似笑声的声音。只不过,这些声音没有人类的笑声悦耳,更像是换气时的喘气声。科学家认为,由于它们经常能够直立起来,缓解了胸腔的压力,确保它们在呼吸的同时能张嘴发声,发出类似笑声的“喘息的、明显的、吃力的”呼吸声,这种游戏时的喘气声,可以成为一种社交润滑剂,从而解释社会性游戏的互惠性。例如,这种笑声可以安慰其他听到笑声的同类,即使它们自己并没有参加游戏。
野外科学家发现雌黑猩猩偶尔会用小树枝搔弄自己的生殖器官并发出笑声。在野生的黑猩猩群中,社会性游戏中的喘气声有利于搔痒、追逐等活动的持续,也有助于降低游戏升级为侵犯的可能。科学家认为,笑声实际上就来源于玩耍过程中身体劳累时产生的呼吸声,它意味着:“我喜欢,请继续。”
笑的“神经回路”存在于大脑中非常古老的区域中。对哺乳动物游戏过程的研究清楚地表明,不管聪明与否,在大脑中游戏和笑声的来源既是本能的,又是学习性的。神经化学物质多巴胺在人类和老鼠发笑时都能检测出来。
绵羊
一个重要的方法——挠痒,打开了通向之前隐蔽世界的大门。被挠痒过的老鼠们变得很希望被挠,并发出独特的笑声。它们的感觉起到了社会黏合剂的作用。老鼠们只会在感觉很好的时候才会发出笑声,同样的,只有在一切正常的时候,动物们才有心情玩耍。
在实验中,如果老鼠被挠到痒处,它们会很容易发出笑声。当然,这笑声不是人类的哈哈大笑,而是一种频率为50千赫的“唧唧”声,人耳是听不见这个频段的声音的。老鼠如果经常被挑逗,就会形成条件反射,只要轻轻一逗,它就会发出笑声。有些老鼠甚至还没被挠痒,只是看到要挠它痒的人的手就开始笑了。这与你摇晃手指头逗小孩子的情况如出一辙。此外,在玩追逐游戏时,老鼠的表现与人类的幼童也很类似,被追者比追逐者更爱“唧唧”地笑个不停。
小黑猩猩在高兴时,就会发出一种类似吠叫的杂音,发音的时候嘴唇突出,和愤怒时的突出稍有不同,能够辨认出来。小黑猩猩被挠痒时,能够非常清楚地发出“嘻嘻”的微笑或者“吱吱”的大笑,但有时它的笑也可能不会发出声音,而只是口角稍向后缩,于是下方眼睑便起了皱纹,这种皱纹在人类的笑容中是非常明显的。
挠痒痒对黑猩猩来说也非常重要,甚至贯穿着它们的一生。挠痒痒在加强人类群体之间的关系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和人类强烈的社会性相比,黑猩猩的挠痒痒以及笑的社会性程度当然比较低,但是,有关黑猩猩的笑的研究也进一步使我们相信笑的确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
动物会笑的本领是先天遗传得来的,控制发笑的神经回路存在于大脑里一些特定的区域中。人类早在会说话之前就拥有了哈哈大笑的本事,大脑中的“笑声触发装置”是非常基本的或者说是无意识的。也就是说,人们感到愉快时基本上是无法控制微笑或者大笑的冲动的,这也充分说明人类会笑的本事也是从更原始的祖先那里遗传来的。
黑猩猩
作为一个行为符号,最初的“笑”可能是早期较高级灵长类动物群落内部相互表示和平、喜爱的一种行为。在一个漫长的时间里,会笑的灵长类动物有明显的进化优势。它们能够在种群内部改善关系、获得更好的“社会地位”,从而繁育和抚养更多的后代。因为在灵长类这样的社会性动物中,必然要有一种行为符号来确认各自的地位,表示和平的意愿,并把相互嬉戏与残酷的杀伤行为分开,而这种行为很可能就是笑。
【责任编辑】庞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