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段以阅读教学推动想象作文起步的探索和研究
2016-06-29陈思李清燕
陈思+李清燕
【摘 要】新课标中对想象作文的要求呈现出学段特点,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中段学生在想象作文中存在不想象、乱想象、叙述混乱等问题。要打破学生写作困局,光靠几堂作文课是不够的,笔者试着将想象作文与语文阅读教学相结合,力求在课内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达到用教材教写作的目的。在深入实践后,笔者根据教材单元编排中有无想象习作,探索出两种阅读教学模式:以单元习作为目标的单元阅读教学和“随文想象,随想练笔”的课文阅读教学。
【关键词】想象作文 小学中段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4-0167-02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新课标中对想象作文的要求呈现出学段特点:第一学段“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第二学段中有“观察周围的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的目标;第三学段要求“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而中段学生在进行想象作文时存在着许多问题:1.不想象,内容千篇一律。面对想象作文,大部分学生会习惯性地去回忆生活中的题材,或者寻找看到过的类似的文章。学生的不想象或者缺乏想象,势必会导致选材上的思路狭窄,使得文章千篇一律,发掘不出有创造力的新素材、新内容。 2.乱想象,缺乏体验的积累。想象不是纯粹的天马行空,它需要自身的体验和相关知识等作为基础。由于一些孩子缺乏观察和体验,使得他们虽然具备丰富的想象力,但在没有知识储备的情况下,很难将想象具体化,更不用说表达。3.叙述混乱,缺乏文体意识。考试中经常出现想象类作文是为了突破文体的限制,拓展学生写作的空间。但是在披上“想象”的外衣之后,一些学生反而不知如何下笔,叙述愈显混乱、零散。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捷普洛夫说:“阅读文艺作品,这是想象的最好学校,这是培养想象的最有力手段。”阅读的过程即是通过文字符号再造想象的过程,是将文字转化为画面的过程。因此,借助教材中的文质兼美的一篇篇课文,我们在阅读教学的同时也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由此,我们试着将想象作文与语文阅读结合起来,并根据教材单元编排中有无想象习作,探索出两种阅读教学模式:以单元习作为目标的单元阅读教学和“随文想象,随想练笔”的课文阅读教学。
(一)以单元习作为目标的单元阅读教学
人教版的单元编排虽然是以内容主题构建的,但从单元写作目标出发再次审视组内课文,在阅读教学上也可以有所作为。我们尝试在课例阅读教学中,以单元写作为目标,“以写定教”,来重构阅读教学。现在就以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神奇的科技世界”为例来阐述作法。
1.确定单元写作的目标、难点。
右图是第六单元的习作要求,从中可以看出写作的内容非常广泛,但很明确是写最感兴趣的“一样东西”。对于这样东西,教材主要提示想象的是外型(“是什么样子”)和功能(“行走如飞的鞋”等例子)。但是从以往的教学中发现,学生下笔依旧困难,主要表现在:
(1)学生的想象大多只是一个点子,如何聚焦于一样物品,并通过创造性的想象,使之奇特又合理?
(2)如何使想象中的物品的外型和功能形象化、具体化?
(3)从说话到写作,如何完成表达方式的递进?
这些难点若都想在写作课中获得指导和解决显然是不易的。所以我们试图在单元课文的阅读教学中,找到可供写作借鉴的思路或文法。
2.在单元课例中找借鉴
本单元第一课是说明文《太阳》,采用了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介绍了太阳远、大、热这三个特点,以及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这篇课文最值得借鉴的即是“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使被说明的事物更形象、更具体,这就部分解决了难点(2)。
第二课《月球之谜》最大的亮点是开头的写法,从美好的遐想到现实的一连串疑问,优美自然地引出了下文。这种开头的方法新颖,适合写作起步阶段的学生模仿,这也就部分解决了难点(3)。
第三课《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描写了“我”的一次上网经历,让读者在领略网络魅力的同时,了解网络的特点和作用。本课的信息已经比较落后了,但如果关注写作,可以发现这篇课文是以“我”——一个孩子——的经历来介绍网络作用的。这种同龄人的文章,学生更易模仿。引入“我”的视角,文章的顺序和线索就清晰了,比起死板的“状物”文章显然要生动得多,也更易激发学生想象。
第四课《果园机器人》的叙述方式很有特色,总是先写果园生产的需要,再写机器人相应的设计和功能,使机器人的特点介绍得很有层次。这对于本次单元习作的指导意义重大,解决了难点(1)中使想象奇特又合理的问题,学生可以先想现在生活中的需要,再想象未来的物品有什么功能;也帮助解决了难点(2)中关于外型和功能的具体描写;在写作方法上,这种有层次的介绍还可以帮助学生组织段落,谋篇布局。
3.在习作目标下进行整合教学。
鉴于阅读教学中有意识的铺垫,在单元习作指导时,就可以围绕重、难点,用学过的课例来帮助学生想象和写作。
(二)“随文想象,随想练笔”的课文阅读教学
在一般课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试图把目标也指向写作,即把阅读和写作相结合,把想象和练笔相融合,构建了“随文想象,随想练笔”的课文阅读教学模式。
1.随联想练笔
联想,就是由眼前的事物而想起不在眼前的其它相关的事物。它作为一种常用的表达方法十分常见,像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都可以归属于联想的范畴。运用联想,是学习写作表达的重要方法。以三年级下册第一篇课文《燕子》为例,我们是这样做的:
第一步:集中出示运用联想的句子。
第二步:学生通过讨论来发现句子中共同的表达方法——联想。
第三步:体会联想在表达上的妙处。
结合泡泡提示“我能想象出‘赶集似的聚拢来的景象”和“为什么要用‘五线谱打比方呢”这个问题,感受到联想的表达方法能够使要描写的事物更加直观形象、生动美妙。
第四步:运用联想的方式和表达方法练写。
2.随扩想练笔
扩想,就是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对文字或插图经过合理想象,拓展其外延。扩想在阅读教学中经常被运用,尤其是在教学字词精炼的诗文和配有相关插图的课文时。比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第六课《燕子专列》时,我们就结合课内插图,关注贝蒂的动作、穿着、神态以及周围环境,把贝蒂救助燕子的过程进行了扩写。再对照四年级的两次看图习作,相信经过三、四年级的指导训练,写作就水到渠成了。
3.随续想练笔
有些课文的结尾是开放性的,有的则意蕴深刻,似文之未尽。在教学这样的课文时,学生的思维自然浮想联翩。这时,我们就可以抓住文章的文意线索,引导学生“继续想象”。在续想中练笔,与续写稍有不同。一个是随想而作,一个是因作而想。学生写作下笔困难常是因为被要求而写作,为了应付就胡编乱造。而随想而作就像是有感而发,是自然而然的,更符合初学写作的儿童的思维特点。如《绝招》,教师仿照课文样式给出开头(暑假里,小河边,几个小伙伴又要比绝招啦! ,)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当堂练笔。
4.随补想练笔。
补想,即补充想象。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一些作者故意略写或不写的内容,一些需要体会的情感等都是读者进行补充想象的契机。在课堂上,这些“契机”恰恰需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的阅读重难点。比如27课《卖木雕的少年》,课后第二题是这样的:“我们来找出描写卖木雕少年言行的句子,并想象他当时是怎么想的。”
5.随拟想练笔。
拟想,即模拟想象。如上文要求学生把自己当作非洲的卖木雕的少年来写作,就是一种模拟想象。拟想有利于学生进入情境、进入角色,用不同的眼光来认识和看待周围,找到与众不同的写作角度,从而诞生新颖的想象作文。比如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习作就是给学生一次“变”的机会,通过拟想来编一个故事。此外,在三年级的教材中,有一篇特别的拟想范文——《荷花》。叶圣陶先生用诗一样的语言,为孩子们做了拟想的最美的示范。接着我们抓住最后的省略号,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自己也是池中的一朵荷花,会看到、听到、想到什么?最后对这一段进行仿写。
我们翻阅了大量相关书籍,细致分析了教材,并进行课堂实践,形成了以阅读教学为突破口,推动想象作文的写作教学模式。这为处在从低段转化到中段,从写话转化到写作阶段的学生而言,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切实的为他们提供了一套操作性强、效果好的写作指导。班里的孩子在语言表达上有了明显的提高,从单元习作中不难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写作上,尤其是想象作文上有了质的变化,从最初的无话可说到现在的洋洋洒洒,从最初的叙述混乱、想象不当到现在的条理清晰、想象合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