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016-06-29王德全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12期

王德全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关键词】小学数学 培养 学生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2-0061-02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在我从教的十多年中,教育模式出现了重大的变革,素质教育在农村教育教学中得以飞跃式推进,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已从根本上得到改变。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带来了新理念和新思想,即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等,毋庸置疑,这都是适应时代发展和需求的。但是,通过对新课改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不难发现我们的课堂多了些新颖的、虚假的形式,却丢失了教育教学中最宝贵的东西——学生思维能力的创新与培养。没有思维能力的培养,如何推进素质教育?因此,我们必须把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

一、把关爱作为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情感基础

我国近代一位教育学家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之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之不能没有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充满了他们对学生的真挚关怀,热切喜爱,只有关心学生、理解、尊重学生,才会使课堂充满爱的光泽,充满亲切、和谐的氛围。在课前和学生进行亲切的互动交流,课中对学生的关爱,更加激发了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把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作为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根本保证

有位心理学家说过:“种下行动就会收获习惯;种下习惯便会收获性格;种下性格便会收获命运。”由此可见,习惯能影响人的一生。所以,我把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贯穿于教学始终。我们知道,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最佳时期就是小学阶段,而小学阶段中的最佳时机是起始年级。因此,在新生刚入学时,一定要给学生讲清应该养成的几种学习习惯:

1.整理习惯:提前准备好学习用品。

2.遵守纪律习惯:要认真倾听别人意见,别人发言时不要随意打断,等别人说完以后再来发表意见。

3.书写习惯:写字姿势要正确、字体结构、大小、格式要合适等。

4.勤俭节约习惯:即不浪费作业本,没有写完的作业本不要扔了。

5.审题、检查习惯:拿到一道题,首先要认真读题,做题要细心,做完题后还要仔细检查。当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后,学习质量就有效地提高了。

三、课前教师一定要认真做好教材的解读、目标的制定以及对学生的把握作为提高教学与思维能力培养的大前提

解读教材准确制定目标。课堂教学是从钻研教材开始的,只有深刻理解教材才能准确制定目标,准备才能充分,上课时才能轻松自如,深入浅出。所以,教学中首先要理清知识脉络把好教材。数学学科的系统性强,知识与知识间存在着纵横交错的关系,横向与纵向都有深刻的联系。只有通过钻研教材,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才能找准、把握好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其次要领会编写意图,精心设计。对待数学课本要尊重教材。因为教材中每个例题的选择和每个习题的编排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反复推敲的,凝聚了众多教育专家的理性思考,科学周密而蕴涵深意。钻研教材时就要认真揣摩好这些编写意图,并根据需要对教材做一些增删和调整。另外,要研究思想方法,呈现新理念。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也是基本的数学素养之一。它是数学编排体系的一条暗线。

四、在教学过程中把科学、合理、新颖的教学方法作为提高教学与思维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手段

提高教学与思维能力的培养的最好办法就是运用科学、合理、新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可以这样做:

(一)结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及学生自身知识的储备,采用不同的方法分层教学。

如教学“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时,在刚开始教学“十几减9”时,主要采用摆小棒的方法来学习“十几减9”,大部分学生能在操作的过程中获得方法,并能有条理地完整表述理由。 (二)结合题组训练,多样化解决问题。

题组是规律性的题目,在教学时一定要抓住这些机遇,多让学生发现、总结规律。长期训练将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学第十一第三单元的探索规律时, 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找到以下方法:

方法一:28-8-1=20-1=19

方法二:18-9=9,10+9=19

方法三:20-9=11,10+8=19

方法四:9-8=1,20-1=19(倒着减,也正确,9比8多1个,就从20里面减去1个)这个方法是正确的,但是比较抽象。 这些方法都很实用,突出了巧、妙,对今后学习简便计算大有益处。因为在平时教学中,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总结规律,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三)在教学过程中要大胆猜想,培养数感,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猜想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手段,是培养学生进行知识再现和再创造的良好开端。猜想能调动学生各种思维能力,又能更好地获取知识,展示他们的创新才智,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猜想作为数学思维的一个极小组成部分,可以发挥较大的辐射作用。

(四)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肢体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其在快乐中学习。

肢体语言如果运用得当,将会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如在这次培训中听许长青老师讲的教学“烙饼中的数学”时,老师的手当锅,学生的手当饼,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活动的过程,即形象又生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如果单一的讲饼的面数,烙饼的次数,烙饼的时间,学生就觉得复杂,枯燥无味,这样学生会失去兴趣,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相反,采用游戏的办法,巧用肢体这一天然工具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教师一身都是教学教学工具,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自己的身体资源,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又激发了学生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教学中所采用的方法必须立足于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只有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才能谈对思维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思维能力得到创新和提高,我们必须长期、扎实做好数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在改革中求发展,要以思维能力创新为目的,实现教学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