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

2016-06-29张屏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14期
关键词:教育方式德育教育初中生

张屏

【摘 要】从教多年,笔者发现,初中生虽有自己的思维判断方式,看问题的角度也有自己的选择和喜恶,但由于人们对他们的德育教育重视不够,或流于形式,从而使他们失去了应有的冷静、睿智,使他们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缺少全面的认识,缺少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再者,青春期的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共同发育时期,自尊心、好奇心、独立意识、模仿能力,积极向上的愿望都很强,人们越是禁锢他们,他们越是好奇,越是想尝试。但他们又涉世不深,辨别是非的能力又较差,这就很容易出问题,非常需要我们政治老师运用恰当的教育方式,使他们顺利接受德育教育。下面笔者谈几点粗浅认识,以期与各位教育同仁相互交流学习,共同提高教育效果。

【关键词】初中生 德育教育 教育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4-0077-02

一、以身作则,潜移默化

思想道德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内容,讲道德是做人的起码原则,中学生道德教育主要是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初步的职业道德教育,具体表现在坚持“五爱”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学习,让教育理论进入教材、进入课堂、进入头脑,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目标任务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现实之间的反差,教育青他们看到事物的本质、主流,激发他们投身改革,参与改革的热情,从而引导他们认真学习,识别和抵制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但是思想道德不是自发形成的,思想道德行为也只有发自个人内心的自觉才能奏效。外因只是事物变化的条件,而内因才是事物变化的决定因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思想教育过程中注重教育的科学性、灵活性,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规范道德行为,让学生真正接受,达到入脑、入心的程度,最终达到由理解变为自觉的道德行为。这样道德氛围才能形成,思想道德教育才能真正见成效。教师应注重教育的科学性和灵活性,是教育能见成效的保证。教师在此过程中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是“以身作则,以身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们教师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应以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去感化学生,让学生耳濡目染,最终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抓住心理,因势利导

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不可偏废。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往往具有情绪不稳定,意志品质薄弱,性格尚未定型,以及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的特点。心理学强调指出: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密切联系的,在人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速度是相互协调的,因而使个体的身心能处于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但初中阶段是人类个体生命全程中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初中生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在2至3年内就能完成身体各方面的生长发育任务并达到成熟水平。但其心理发展的速度则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这样,初中生的身心就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初中生在生理上出现了急剧的变化,这必然给他们的心理活动带来巨大影响。

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关键要做到:增强学生交往能力,培养丰富的情感和健全的情绪,较强的自制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和培养,不仅仅是纸上谈兵,重要的是结合社会实践,联系中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挖掘和提炼,正反两方面施加影响,从而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让他们学会自觉调节情绪,形成意志坚强的良好性格。

因此,对初中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首要的是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以及学生的个性差异而确定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又由于初中学生年龄小、知识缺乏,对许多问题无法理解和认识。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如果内容不加选择、生搬硬套千篇一律,方法上又实施大量的强输硬灌。这样就极易造成学生知行分离、言行不一,甚至不知错,更谈不上去主动改错。

三、尊重个性,培养情趣

个性发展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的二十一世纪,人们的审美观易受影视、音像制品、网络文化以及广告宣传等的影响,中学生更是如此,因此个性发展教育的迫切任务之一就是要在尊重发展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培养健康的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重点是要中学生进行良好的意志品格和审美情趣的培养。通过“晓之以理”启发和引导学生自觉地接受社会道德行为准则,改正错误的道德观念,从而指导道德行为的一种教育方法。如果学生对教师讲的道理不能理解和接受,压制和强迫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结果,还会产生负效应。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多对学生进行“说理教育”。

积极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构成良好品德的重要因素。因此,创设富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教育情景,使学生在特设的道德情景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陶冶情操、修养品德,既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品德培养的有效方法。初中生学习和活动所处的主要是在学校和班级中,其道德认识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学校和班级的环境中形成的。因此,校风和班风是一个特定而典型的道德环境,对学生是一种异常活跃的教育因素,它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等,多会产生直接而巨大的影响。

四、加大投入,优化环境

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而中学生所处的时期在德育的形成中是关键时期。它不能单靠课堂的教育方式来解决问题,德育与整个社会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不可否认,过去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投入是非常大的,特别是近几年。各地各种“德育创新”层出不穷:班主任花在班级管理上的精力和时间,已经大大超出了以往几倍:班主任、科任教师“全员育人”,超负荷工作,可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问题却一直没有解决好,各种各样的问题依然存在。其症结除了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教育的内容和目标贪多求全、空洞外,被动教育替代了主动教育也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所谓被动教育就是当学生已经违背了道德准则,教师才对学生的错误言行进行教育。这种教育虽然可以起到亡羊补牢的作用,但其效果却远远低于主动教育的效果。因为被动教育的临时和仓促性,使其往往带有较浓厚的批评和指责,对学生个体的伤害较大,特别是现在的中学生,独生子女多,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情感脆弱,从小接受的大多是赏识教育,自我意识较强;所以教师如果采用批评和指责的教育方式,学生就容易产生自卑或逆反心理,这样教育必然会产生一定的负作用,效果相对也就差得多。

学校要加大教育投入,使学校成为学生生活的乐园、求知的学园、温馨的家园、美丽的花园。同时还应重视创造德育的社会环境,抓好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农村文化氛围。加大社会综合治理力度,净化社会育人环境,坚决打击违法经营的网吧,大力着手“绿色网吧”的建设。

五、家校齐管,共同教育

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在我们的大教育系统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树立教育子女“要成人,先做人”的正确思想。家长的言行思想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禁止家长的不良行为和思想传播给子女,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设置障碍。让黄、赌、毒远离家庭。家长应当平等对人,规范自己的行为,净化家庭环境,让孩子耳濡目染,一开始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老师与家长要改变自己的心态,不能用居高临下的方式去教育他们,要知道现代中学生心理的封闭性和时代特点。我们要放下架子,走进学生之中,与学生平等交流,探讨一些热点问题。例如:中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流行歌曲?为什么喜欢看武侠科幻小说?他们上网干什么?通过这些,我们之间的心理距离近了,然后再去引导他们,只有尽可能地了解他们,进而才能帮助他们。让他们真心感知我们、接受我们的教育。让同学们去懂得爱,学会感恩,使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与力量。

此外初中生思想道德的养成,无论是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意志的锻炼,还是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各种实践活动。学生的优良品德不仅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形成,也要在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完善和提高。

总之,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本人的密切配合,涉及到学校、家庭及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结合的原则,做到有的放矢,才能让每一位中学生都能健康成长,并最终成才。

猜你喜欢

教育方式德育教育初中生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农业院校环艺课程教育方式与考核改革的构建
基于应用语言的英语文化导入教育方式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