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杂书馆内,历史不再顾影自怜

2016-06-29翁佳妍

东西南北 2016年12期
关键词:书馆赵先生著录

翁佳妍

80余万册民间文献,试图揭示正史之外的“呼吸与血肉”。

走进杂书馆,你会发现,这里的招牌不是馆长高晓松,而是从故纸堆里“捡”出的80余万册古旧书籍、民间文献,通过它们,你似乎可以看到另一个血肉丰满的历史。

“别有一番呼吸与血肉”

在2015年11月27日正式开馆之前,第一任馆长高晓松便已为杂书馆吆喝多时,透露其中“收藏了最多的民间宝卷、鼓书、杂字、民国教材等等杂书杂志”,并请好友张大春题写了馆名。

以1949年建国为分界线,杂书馆分为国学馆和新书馆两个馆区。新书馆更接近通常意义的图书馆,建国后出版的20万册各类图书被分类罗致在一个个胡桃色的木质书架上,读者可以自由取阅。个别书架的高度接近天花板,有顶天立地之势,为了方便读者查阅放在高层的书籍,书馆前台还特别准备了望远镜。

比起新书馆,藏有“80多万册明清民国书刊文献档案”的国学馆更像是个仓库,空气里弥散着古旧书籍散发出的陈年灰尘霉变的味道。

国学馆内共有7个分馆,包括晚清民国期刊馆、民国图书文献馆、西文汉学馆、特藏新书馆、线状古籍馆、民族民俗古籍馆,以及名人信札手稿档案馆。

这里是杂书馆真正的招牌——5万多册17世纪以来的外语读物挤挤挨挨堆在铁质书架上,多为晚清民国游历中国的洋人笔下的民俗,还有明末传教士来华传教的书刊。10万多册唐宋到明清的线装书藏在用玻璃柜门防尘的木质书柜里,这是杂书馆最为昂贵的一批珍藏,甚至还有3000种出版于清末的京师大学堂、燕京大学、辅仁大学等学校线装本教材。10万多册晚清民国期刊分类极细,其中创刊号有9000多种,近4000余种期刊或其中若干期未见公开著录,收藏量占当时出版种类的一半左右。还有从全国各地收集的民间戏曲唱本10万多册,以及康有为、梁启超、胡适、钱钟书等名家手札20多万件。

目前,杂书馆每天只接待100名读者,前50名才能进入国学馆借阅,没有获得借阅资格的后50名读者也可以在一名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进入国学馆参观——一排排书架上,放着用塑料纸保护的泛黄书刊。在逼仄的书架间穿行,只要接近墙体和窗户,刺耳的防盗警报器便会铃声大作。书架上,时不时会跳出一些熟悉的名字:陈独秀在1915年创办的杂志《新青年》,刊登过鲁迅《纪念刘和珍君》的报纸《语丝》,在日本出版、由孙中山撰写发刊词的《民报》第一期,还有民国的妇女读物《一个妇女的翻身史》。

“洋洋数十万民间之宝卷、杂志、鼓书、杂字、书信、教材;浩浩数百年华夏之信仰、民生、娱乐、改良、革命、沉沦。”在为杂书馆写的序言里,高晓松如此形容书馆藏书,并希望借此“于官修机器人正史之外,别有一番呼吸与血肉”。

收破烂大军抢救出的图书馆

如此大量的古旧书籍、民间文献从何而来?高晓松在不同的场合谈及这个问题时都提到:“得益于几位民间大藏家的捐赠。”担任杂书馆副馆长的赵先生,便是高晓松口中的大藏家之一。

在国学馆二层尽头的副馆长办公室里,还算宽敞的地上堆着几箱正在拆封的旧书,沙发旁、茶几上堆着一叠叠刚收到的民国算术教材、戏曲唱本,还有清末的《戒毒手册》。

杂书馆中,已经完成著录的古旧书籍会被放入隔绝空气的塑料袋,目前,尚未完成著录的书籍还有五六十万册

“我们这些书,都是散落在民间的,本来是要送到造纸厂打成纸浆的。”赵先生拿起一本封面已经残缺不全的木鱼书唱本,掸掸上面的灰尘说,“这个杂书馆可以说是靠收破烂大军从废纸堆里面抢救出来的。”

如今北京旧书圈的大腕杜国立,便是“收破烂大军”中的主力成员,在杂书馆还没有影子的20多年前,他就经手了这批旧书,“我们七八个人,在100多吨的旧书报堆里,足足挑了三四天”,挑出的正是现在在杂书馆国学馆中最受欢迎的《新青年》。

杜国立的旧书买卖是从废品收购站开始的。

上世纪90年代初,初中没毕业的杜国立来北京广安门火车站混饭,扛一个大包赚两块钱。不久,他发现倒卖旧杂志更有赚头,菜户营废品回收站8毛一斤买来的旧杂志,在广安门火车站能卖1块一本。

收书有了名气,一些名人后代要处理旧书旧物时,甚至主动联系杜国立。老人去世后,书房要挪作他用,杜国立就把整个书房的手稿、信件、藏书,甚至包括桌椅家具一次性买断。北京许多旧书商都会从这个途径收到不少书,名人是少数,大多数是藏了一书房普通旧书的老文化人。杜国立们会将书籍仔细整理好出售,书签和字条都原封不动地留在书里,“为了让书友看书时,会想到这本书原来的主人。”

旧书贩们甚至改变了北京纸质垃圾的传统处理程序——早前垃圾场在各个居民区收到废纸,直接送往造纸厂,后来,“中国各个文化小区基本都被旧书贩垄断了,比如北大的校园区,各个宿舍区。” 另一名长期和废纸打交道的书商王富还在垃圾堆里找到过油画家罗工柳的“交代材料”,还有一本藏有100多张梅兰芳照片的影集。

上世纪90年代,各地图书馆拆迁重建、搞电脑索引,大量旧书报和名人手札被当作废品流向垃圾处理厂。一个老牌图书馆要处理一堆旧杂志,要价几十万。杜国立跑去图书馆一看,上百吨杂志堆成一个长20多米,宽七八米,高两米的纸山。面上一大堆不值钱的八九十年代新杂志夹着几本民国旧书报,“粗一看,没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他还想赌一赌,“这么大的老牌图书馆,不应该没东西。”他一咬牙买下了这堆书。

在书堆里拣了三四天,杜国立竟然翻出了几万册民国时期的书报,《新青年》、延安时期的《抗大》《毛泽东选集》,最贵的是《人民日报》的创刊号,20年前就要价几千块一份。这些书报大多卖给了在潘家园书摊上认识的一位藏家,此人正是赵先生,这些杂志也成了后来杂书馆藏书的一部分。

杜国立还记得送去杂书馆的第一批书是“一车得有一万多册的外国书”,那是北京一个图书馆除旧换新时淘汰掉的老书,书平均在七成新以上,封面和纸质都讲究。虽然不知道书里写的内容,他本能觉得这些书不错:“老书,讲什么的都有,外国人写的中国,里面有插图有画儿。”

除了旧书,还有各类信件,“都是论袋卖,一口袋一口袋的萧乾、10多封周作人。” 一批从商务印书馆流出的作废了的名人手札也被杜国立直接送去了杂书馆,“贵的有胡适手札,一页就卖10多万块钱。”

钱钟书去世后,家人把他的信件撕碎卖废纸。蹲守在小区里的书贩发现是钱钟书家流出的东西,赶紧截下来,“一页纸被撕成了七八份,都是往来的信件”,装了十几个麻袋。这些书信几经辗转到了杜国立手上,他把这些纸送到了杂书馆。赵先生正在试图复原,“拼了两千多封,还有两个袋子拼不上”。

如今,杂书馆每个月都会从旧书商处收到几百册旧书。杜国立收书时,也会把杂书馆的需求放在首位,专收一些晚清民国旧书、名人手札以及戏剧类唱本。从杂书馆筹备到现在,他卖给杂书馆的书总值已经达到数百万元,这些从废纸堆里捡来的旧书占杂书馆古旧书籍来源的七到八成。

杜国立还记得从一个老先生家收来的一份京师大学堂内部讲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大学的一手史料:“可能现在被当成镇馆之宝了吧。”

看历史的新角度

每天早上9点,杂书馆的工作人员张伟会穿过装有100多个摄像头的书架,来到位于国学馆二层的办公室。

他戴上口罩手套,把堆在一边的旧书一一放进扫描仪,照下书封和内页,把书名、作者以及版权信息输入电脑数据库里。再给书套上隔绝空气的塑料袋,归档到各个书架。著录每本书3-5分钟,平均一天他能完成100本左右。一周后,这些新录入的书报便出现在读者可预约的官网书单上。

主修图书馆学专业的张伟2014年大学毕业,进入杂书馆工作。那时杂书馆还在筹备期,地址选在房租便宜的朝阳区崔各庄乡的两座仓库里。张伟第一次来到国学馆时,“整个房间都是空的,什么都没有”。十几个员工从组装书架开始,一点点将从藏家家中运来的书籍拆箱、著录、排序,整个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20多位工作人员里只有七八位专门负责著录,他们分成两个小组,一组著录鼓词、唱本等民俗文献,另一组负责民国期刊和线装书里的大学课本。国学馆超过80万册藏书,工作人员花了一年著录了20万册,还有五六十万还未开发。至今官网上7个藏馆只有晚清民国期刊馆、民国图书文献馆可借出阅读,其他5个藏馆都显示著录中。每个月,杂书馆仍会新增几百册藏书,目前只能维持在未著录书不增不减的平衡状态。

由于定性为民间公益图书馆,杂书馆的运营主要依靠一些民间人士的资助,人员和资金都相对有限,因此,对待书脊破损、纸张薄脆的旧书报,杂书馆暂时没有能力进行古书修复工作。对于旧书保存,杂书馆也做不到一般公立图书馆的恒温恒湿。这也是杂书馆采用预约制度的原因,每天阅读上限不超过50个人,赵先生说:“提供充分的阅读需要太多的投入,我们只能提供简单的借阅抄录。”

收藏在线装古籍馆《康熙字典》(左),以及名人信札手稿档案馆的康有为手稿(右)

但是藏家们设立杂书馆的野心却要远远大于“简单借阅抄录”。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赵先生一直在寻找更好的办法来处理自己多年的收藏。曾经也和北大、清华、国家图书馆等若干单位联系过,但都以失败告终。当他和其他藏家决定自己办一座民间图书馆时,刚好遇到了高晓松,“新知识分子具备传播力、学术性以及趣味性,高晓松是一个代表人物。他也很愿意与我们合作。”在杂书馆,高晓松除了挂“馆长”之名,还会参与策划和管理、网站规划等具体事务。

杂书馆现有20万件民国时期普通人往来信件和传记,赵先生希望将来能扩大到100万件,建立出档案资料库:“这样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当时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他们真实的想法、理念,从另一个角度来揭示历史。”

他说,这些古旧民间出版物在官方图书馆的收藏里没有市场,但却有着自身非凡的价值:“它们区别于官方出版,能让人真正知道过去的老百姓读什么、学什么、想什么。”

“我们要在晚清民国民间文献出版物收藏方面,成为全世界收藏量最大的,各个领域都要成为全世界收藏最大的主体。”赵先生详细地描述着杂书馆未来的野心,“晚清跟民国文献收藏,收藏种类要力争达到全国所有文献的50%以上。现在这目标我们基本上达到了,收藏了有40%到50%。我们只要再经过10年的努力,就会达到60%。”他翻着堆在脚边的唱本说:“再过10年我们杂书馆的藏书就能翻一番了。”

“复原名人销毁的信件是否涉及隐私?”曾有人提出这个问题。

赵先生答道:“我觉得真实的历史更应该受到保护,不应该为了保护名人的隐私,就把这些都送到造纸厂去了。比保护隐私更重要的是还原历史真相。”

“历史至此不再顾影自怜”——在高晓松为杂书馆写得序言里,也多次谈到历史,似乎希望杂书馆能够给读者一个看历史的新角度。赵先生则将这个意图讲得更为清晰:“我们的图书馆要培养的不只是读书爱好者,更是民间的学术爱好者。因为,民间和官方不是对立的,而是不同的。”(张伟、赵先生为化名)

(李争帅荐自《看天下》)

猜你喜欢

书馆赵先生著录
我国档案著录的基本概况
第一次去图书馆
疯狂大堵车
I Love the Mountains
我们也来画一画
录附:《石渠宝笈》著录的圆明园旧藏书画目录
赵先生
男人的宝贝手机
试析协同应用国际档案理事会系列档案著录标准
赵先生的“人间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