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梨园公会及梨园老匾拾遗

2016-06-29张田

北京纪事 2016年7期
关键词:匾额公会梨园

张田

不久前在国家大剧院内举办了数十方梨园旧匾的展览,引来不少观众。所谓梨园旧匾,是指自清光绪六年(1880年)到公元1944年,60余年间京剧梨园界数千演职人员向梨园公会所奉献的匾额。

那什么是梨园公会呢?梨园公会即戏曲界的行会会馆。此会馆历史悠久,从清朝的精忠庙,到民国初年的正乐育化会、北京梨园公益总会、北平梨园公会,及建国后的北京梨园文艺工会,历经了百年的风雨沧桑。

首先说说这个精忠庙。清朝的统治者十分喜爱戏曲,无论是祭祀、年节、帝后生辰等活动,均以唱戏作为重要的庆祝活动。尤其是晚清时期,慈禧、同治、光绪等人对皮黄的爱好远远超过一般人的水平,不但亲自导戏,还下旨编戏。“上有所好,下必有甚焉者矣。”上至皇亲贵胄,下至平民百姓都以嗜戏作为时髦之举。因此从事演戏的艺人也越来越多。清廷为了管理民间日益增长的戏曲艺人,专门设立了管理机构梨园公所,又称梨园会馆,其址在今北京前门外大街东珠市口以东草市的精忠庙内。

原来这所清康熙年间所建的精忠庙,供奉的是精忠报国的大英雄岳飞,与戏曲并没有任何的关系,但后来怎么会变成了管理戏曲的机构了呢?原来在这座庙的旁边还建有一座喜神庙,供的是喜神,就是戏神翼宿星君,这是戏曲的祖师爷。政府将会馆建于精忠庙侧的喜神殿内,后来通称为精忠庙。官府设堂郎中进行管理,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向内廷传戏及公布法令、政策等行政事务。除此之外,艺人们还要公选出一位德高望众、技艺精深、有公益心,并能为同行排忧解难的首领,称为庙首或会首。庙首平时除了安排演出时间外,还要负责调理伶人之间的纠纷,遇到难以处理的事情,庙首要去叩见堂郎中请示处理。清室退位之前,有许多著名的艺人都担任过庙首或副庙首之职,如嘉庆年间的高朗亭,同治年间的程长庚、刘赶三、徐小香、杨月楼,光绪年间的王九龄、俞菊笙、谭鑫培、时小福等等戏曲界的名宿。

随着武昌起义隆隆的炮火,200多岁的清朝政府终于寿终正寝了。当时担任精忠庙庙首,也是最后一任庙首的梆子演员田际云,向北京民国政府倡议,成立正乐育化会来代替原来的梨园行会。在俞振庭、余玉琴、谭鑫培等人的共同努力协助之下,于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正乐育化会正式成立,而精忠庙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新的梨园行会设在三里河织云公所内,谭鑫培任首届会长,田际云任副会长。会内设专人负责处理有关戏曲艺人生活福利事项,费用由各戏班担负;同时还负责处理艺人之间的矛盾、纠葛、争执等事宜。此外,正乐育化会还兴办了一所育化小学,让梨园艺人的子女接受教育。

正乐育化会成立后,曾发生了一件令梨园行同仁们都很气愤的天寿堂易主的事情。天寿堂位于正阳门外西珠市口,粮食店街南口路西,明代为惠济祠,清雍乾年间由北京伶界购得后置为公所,称为五道庙梨园馆,或惠济祠梨园馆。乾隆年间的著名秦腔旦角魏长生长居于此,馆中除了有楼台外,还建有祖师殿,以供奉香火。清光绪年间,此处改为“天寿堂”饭馆,成为了达官贵人的宴乐之所。民国元年,伶界欲将此地收回重建为梨园会所,遂与天寿堂进行诉讼,不幸落入商人预先设计好的圈套内,败诉后将梨园馆迁出。也正因如此,戏曲界的艺人们纷纷慷慨解囊,共同出资在樱桃斜街处购得一所房产,建成新的公所,名为“梨园新馆”。

民国十七年(1928年)正乐育化会被梨园公益总会取代,梨园公益总会是由著名京剧演员许德义、郝寿臣、侯喜瑞、叶春善、朱文英、王长林等人共同发起,其职责与正乐育化会相同,尚小云和王琴侬先后担任会长,其址就在樱桃斜街上新建的“梨园新馆”内,这所新馆也就成为了梨园公会最后的会址。梨园公益会以救济贫苦同行、购置义地、组织赈灾义演、调解艺人纷争为己任,在梨园公益会成立的当年就举行了两次筹款义演。1935年北平政府以梨园公益总会无正式登记手续为由,责令其改组。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7月,梨园公益总会正式更名为北平梨园公会。杨小楼为董事长,尚小云、于连泉为副董事长。这次的重组新增了准许女演员入会、票友入会的新规定,从而使组织进一步扩大。1947年北平梨园公会换届选举,改称京剧公会,会长叶盛章,副会长有沈玉斌、薛长发、韩长宝等人。建国后改为北京梨园文艺工会。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梨园工会也同最早的精忠庙一样走完了它自己的历史使命。

讲完了梨园公会的历史,那下面就该讲讲这批历史悠久的梨园旧匾了。这批总共70余方的旧匾,共收录了戏曲界七科四行3000余位演职人员的姓名,是梨园界流传下来的珍贵文物。它的发现也充满了戏剧性,上世纪80年代,坐落在东城区智化寺内的文博交流馆成立后,工作人员一次偶然的寻查,竟然在庙墙角的破烂木材堆中,发现了这批险些成为废品的至宝。

这些老匾原是一直挂在樱桃斜街的梨园公会内,“文革”期间被拆除,并放入了智化寺内。梨园界曾有这样的规定,除戏曲演员外还包括音乐(场面)、舞台工作队和服装、化妆等与演戏有关的工作人员,都必须正式拜师才准搭班演戏。因此凡有集体献匾的机会,大家都会争相署名,这样不但让祖师爷知道自己献了匾,更重要的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梨园行中的一员。这就好像我们现在入单位的工会一样,只有办理了工会证才能说明你是这个单位中的一分子。

这些老匾主要分为生行匾额、旦行匾额、净行匾额、丑行匾额、七科匾额等。内容则是对神的歌颂、或者对同行的互相勉励与修身敬业的一些词藻。如立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名为“管霓裳”的一块生行老匾,就是由众多文武生行共同敬立的,除了主书匾额的余书岩外,还有杨小楼、尚和玉、王凤卿、谭小培、周信芳、雷喜福、贯大元等声震京剧界的表演艺术家们。“荷德”这块旦行老匾敬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是由众旦角艺人共同敬立的,其中这里面就有当时的“四小名旦”张君秋、李世芳、毛世来、宋德珠。“志永同”则是由净行在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共同敬立的,其中也不乏有众多名净,如裘盛戎、袁世海、王泉奎、张洪祥等均匾上有名。“重流”是丑行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重新敬立的,这块老匾最早立于光绪癸巳年(1893年)的端阳节,因此从中可以看到几代的文武名丑,如王长林、傅小山、郭春山、萧长华、马富禄、叶盛章等等名角。除了以上四个行当外,还有一个流行。流行又称为文堂行,就是人们常说的龙套,虽然演的都是些士兵、大铠、夫役、随从等小角色,但也是整出戏中必不可少的角色。在这些老匾中就有由众多流行人员敬立,匾额为“永垂不朽”(立于1925年)的老匾。

还有一部分老匾是由七科人员所立,七科是指除演员外的经励科(负责联系剧场,邀角请人的人员,)、交通科(负责催场、通信联络的人员)、剧装科(负责管理衣箱和拿找道具的人员)、容装科(负责为演员化妆及管理梳头桌的人员)、盔箱科(负责管理盔头箱及帮助演员戴、卸盔帽的人员)、剧通科(负责检场的人员)、音乐科(负责演出音乐演奏的人员,也称为文武场面)。这些人员在戏班中通称为后台服务人员,但他们同样为京剧的存在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1038人留下了28方匾额。如“之光”、“音悠”这两块匾就是由音乐科同人所立,匾中可以看到沈玉才、王瑞艺、何顺信、钟世章、杜奎三等名琴师,和赓金群、樊棣生等名鼓师。“善而”“光被斯科”这两块老匾就是由经励科同人所立。“咸”“共沐恩波”则是由交通科同人所立。“古留芳”“重留”为剧装科人员所立。“首善”“重廉明”是由盔箱科人员敬立。“浩存”由容装科敬立。“惠我梨”由剧通科敬立。

以上介绍的均为集体献匾,当然也有个人献匾的。如著名老生奚啸伯在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向梨园新馆敬立的“界光”。“四大须生”之首的马派创始人马连良敬立“优孟新”的匾额(立于1944年)。名净金少山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所立的“界增”等。此外,还有一方一直挂在樱桃斜街34号梨园公会门楣上的老匾,为“剧界书法家”时慧宝所书的“梨新”,此匾写于上世纪30年代,并一直陪着梨园公所悬挂到最后,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这批老匾的重见天日,对戏剧界可谓一件天大的喜事,它不仅用实物记录了京剧发展的几个阶段,还让我们知晓了更多戏曲演员的名姓,为今后研究戏剧史料留下了一笔丰厚的遗产。

(编辑·韩旭)

hanxu716@126.com

猜你喜欢

匾额公会梨园
明镜自高悬,一块匾额的多重解读
乃琼寺旧藏匾额“灵口远徼”考释
“兄弟情深”还是“虚情假意”
——基于FPS游戏《穿越火线》战队公会的网络诈骗行为研究
梨园周年管理历
梨园寻梦淮安缘
网络游戏公会运营发展及公会管理成员角色特点研究
——以FPS游戏《穿越火线》战队公会为例
璿题云榜 景以名传 清代避暑山庄里的匾额与楹联
“梨园”演变考述
匾额下的刺猬
梨园逐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