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总书记小岗调研释放出的信号
2016-06-29文/梁言
文/梁 言
习总书记小岗调研释放出的信号
文/梁言
“十三五”规划纲要出台后的首次地方调研,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并在这里主持召开了农村改革座谈会。在调研中,总书记下麦田、进农家,了解当年18户村民按下红手印,签订大包干契约的情景,感慨道:“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他强调,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今天在这里重温改革,就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改革开放不停步,续写新的篇章。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来小岗村调研,总书记释放出了明确信号:
第一,改革开放矢志不渝,攻坚克难决不止步。熟悉小岗村历史的人都知道,1978年以前,这里是个很穷的地方,曾以“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而闻名,很多村民都有过外出讨饭的经历。正是因为1978年创造性地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小岗村1979年就实现了温饱,掀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时至今日,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啃硬骨头多、打攻坚战多、动奶酪多”。在这种情况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入研究和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从2013年12月中央深改小组成立至今,共召开20多次会议,审议上百份文件,平均每次会议审议文件超过5项。在历次中央深改小组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重申加大改革力度,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传递出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改革不动摇不迟疑的坚定信心。
不仅如此,习近平总书记还深入调研各地情况。十八大以来,总书记走过的内地省份已有20多个,所到之处留下了很多他关于部署改革开放、催人进取的经典语汇。“实践证明,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难题,不深化改革不行,深化改革力度小了也不行。全党同志对把改革蓝图变成现实要有信心。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无论出现什么干扰,都要坚定不移推进改革。”“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制胜法宝。路总是有的,路就在脚下,关键是要通过变革打通道路,释放经济发展潜力。”
…………
如何将中央的顶层设计落到实处,需要各地各级领导干部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思想上拥护中央方针政策,拥护中央决定,切实增强“四种意识”;行动上要紧跟时代发展,更新知识结构,不断增强符合时代要求的本领,能够做到结合本地实际,坚持改革不停步。
第二,扭住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大任务。小岗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解决了温饱问题,意义重大。但是,当前的“三农”问题更加复杂,农业现代化程度整体不高,农村发展活力、社会治理等各个方面都要落后于城市,农村贫困人口的总量依然很大,尤其是中西部、“老少边”地区,“三农”落后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已经出台的“十三五”规划勾勒出了中国未来5年发展的宏伟蓝图,展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多彩画卷。如果“三农”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全面小康就是镜中花、水中月。在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十三五”时期,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同时“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扎实做好脱贫开发工作”。
为此,领导干部要吃透中央关于农业、农民、农村的政策,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因地制宜,依靠科技的力量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把“饭碗”端在自己的手里。要构建长效政策机制,加快推进农村创新发展,通过深化改革给农民增加新的更多的就业机会,通过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价值链,使农民能够在生产环节以外获得更多收益,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让广大农民尽快富裕起来。在农村建设上,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补农村短板,扬农村长处,搞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创造干净整洁的农村生活环境。
第三,要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当年,小岗村的18户村民在一纸包产到户的“秘密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时,他们是冒了很大风险的,可以说是“提着脑袋在干”。但正是因为这种胆识,敢于承担责任,“敢为先下先”的精神,才使得家庭联产承包得以实行,进而推广,解决了亿万人民的温饱问题。
习近平同志指出,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是党的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党的干部敢于担当,就是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
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给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让广大干部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这无疑让真正的改革创新者在放手闯、大胆干的同时吃了一颗“定心丸”。有了中央的理解和支持,各级各地领导干部更应该牢记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甩开膀子、迈开步子,淡泊名利、勇于担当,认真调研本地实际,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打破利益藩篱,走出一条适合本地发展的改革之路,切实为人民谋福祉。
第四,尊重基层改革的首创精神。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经验,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邓小平同志说:“农村改革中的很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小岗村家庭联厂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即是如此。
人民群众是推动改革的主体。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人民群众看得最清楚、感受最深,他们期盼通过改革消除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弊端。正因为如此,基层群众蕴藏着极大的改革动力。而从改革的根本目的来看,我们的所有改革都是为了人民,改革的成果要惠及人民。群众利益是我们进行改革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的出发点;群众的实践创造是改革总体部署的重要根据;群众的评价是改革得失成败的重要标准。
为此,各级各地领导干部就应该走出庙堂,多走基层,多去调研,多发现基层好的做法。实践出真知。只有多“向下看”,多跟群众交流,善于动员群众、引导群众、教育群众,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群众的智慧,这样才能掌握基层实际情况,才能知道各地的优势劣势,才能避免“拍脑袋”决策,避免改革的失败,也才能最大限度地让改革红利惠及群众。
(责编/梁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