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思考与建议
2016-06-28郑琅
郑琅
摘 要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传统农业服务体系逐渐“失灵”,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发展现代化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 新型农业 社会化服务体系 构建思考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不仅需要培育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以拓展经营形式,更需要建立一套新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作为支撑。因此,加快建立新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仅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应有之义。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当前深化农村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对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农”新常态下的必然选择。随着国家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三农”发展亦呈现出农业生产成本持续走高、农村劳动力有限剩余、农业经营方式日益多样化、农民工资性收入与家庭经营收入双增长等阶段性特点。特别是农业投入和产出的商品化、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增长动力更多地来自农业外部因素等趋势日益突出。这必然要求农业社会化服务须紧紧围绕这些新特点和新趋势,不断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制机制。
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新一届党中央提出要“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在实践中,农业社会化服务与农业生产经营在多个层次上交织融合。因此创新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制机制本身就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内容。而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将有利于强化农业双层经营中“统”的功能,为农业突破分散经营的局限提供多种可能。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我省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日渐完善,取得了可喜成绩,但随着农村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运行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1)政府投入加大,但经费仍然严重不足。具体表现为:一是人员的工资及相关福利低;二是机构服务设施缺乏。
(2)人员精减成功,但服务人员匮乏。“以钱养事”改革实施后,基层社会化服务机构成功实现了人员精简,解决了富余人员的分流问题。
(3)信息资源丰富,但服务手段落后。随着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农业主管部门先后建立门户信息网或局域网,大大提升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但是农村社会化服务手段还十分落后,大多采用“一张嘴、两条腿”的传统服务手段。导致信息利用率低,网站交互式不强,点击率极低,信息服务效益差。
(4)民生服务增加,但利用效率不高。近年来,农村的文化事业和基础设施服务的投入不断增加,但有些服务仅仅是“看上去很美”,脱离农村实际和农民需求,导致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
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是新时期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方向,是新农村建设、小康建设的前提条件和重中之重,是“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因而,进一步完善创新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1)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基层农技人员、大学生村官、种养大户、农机手等领办创办各类专业化服务组织,扩大覆盖范围,实现乡镇专业化服务组织全覆盖,力争每个行政村都有专业化服务组织。积极发挥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服务功能,为行业内企业和成员提供全方位服务。鼓励各类专业化服务组织联合协作,提高整体服务能力。
(2)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方式。面向农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农产品加工流通、农民教育培训等服务,探索农村金融、农业保险、农业信息等方面的服务,推动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业性服务和综合性服务相协调的体制、机制的落实。
(3)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统筹规划,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优势产区聚集,拉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把分散农户纳入到企业的产业化链条,盘活农民的土地资产纳入到企业的经营开发活动中,真正把企业的利益和农民的利益统一起来,使农户成为企业规模化、社会化生产中的一个环节,实现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双赢。
(4)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积极采取财政、金融、税收等手段,支持各类服务主体的发展,推动公益性、赢利性、非赢利性组织互相补充、分层发展,逐步实现公益性和经营性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整合支农投资资金,重点支持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开展农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技术引进和推广、市场促销、质量检验检测和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建立农业合作发展专项基金,实施以奖代补,用于弥补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生产、环境保护、质量安全、技术培训等费用。
(5)加大农技人才培训和引进力度。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直接面对群众,需要帮助群众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他们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农业发展水平。要根据农业产业特点和农业科技推广重点,加大对农业科技人员的培训力度,通过专业培训、定期进修、继续教育等多种途径,不断更新和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其服务基层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引进力度,对特殊人才用特殊办法来引进。
参考文献
[1] 高湘媛,高炜.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J].学术交流,2015(07).
[2] 谭跃湘.如何构建湖南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EB/OL].红网,2015-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