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数据——影院、院线“同盟军”
2016-06-28
中国电影产业的迅猛发展,得益于时代的进步。正因于此,中国电影产业从一开始就完成了数据结构化过程,或者说一开始就具备了数据结构化特征。
什么是数据结构化?答案是把同一类特征的数据根据商业需要做成判断的依据,分别重新收集排列组合,建立起预算和预判的商业决策模型。以此对应于电影产业,由于当下社交生活和娱乐生活的特征所致,电影观众大部分为90后,而且大多属于以下五大类型:1、情侣,2、白领,3、学生,4、合家欢,5、公司职员。这就是结构化的数据。
影院经理天然就知道如何根据这五类型人群开展经营活动——针对情侣做什么?针对学生做什么?在一年当中的某个节日某个档期做什么?针对特定类型的影片如何组织观众,宣传广告怎样实现到达率?等等。
然而,到此,对于影院、院线的结构数据的价值认知远没有结束。
这是怎样的时代?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有个特征——“品牌”让位于“品类”。品牌以标签作商业认知,品类以消费归类作商业认知。消费归类让我们发现——“情侣”不光是电影观众,“学生”也非仅仅喜欢《小时代》,“合家欢”的假日选择除了看电影还会上饭馆,“公司职员”从影院出来还会选择一起去喝一杯。“大数据”而非“小数据”,就在于集合更大的数据活动范围,以相关性而非必然性的角度去认知事物真相和人群种类,以重新了解整个消费世界和消费时代。
反之亦然。那些经常出入化妆品、包包市场的女性观众也许就是电影“男神”的粉丝;那些注重银行理财和新金融产品的人群或许就是贵宾厅的常客;手机装满APP的年轻人渴望的是在电影、体育、极简生活和交友领域来往自由,那么积分互换就很适合他们……传统的影院结构数据可以生发出如此多的时代思考,会在“影院结构数据”转为“消费结构数据”时迸发出很多意想不到的火花。
结构数据已经替我们做好了最基础的商业认知,接下来的就是根据品类的线索,去发现影院管理可以和外面的世界做怎样的数据流量互导,进而在数据流量互导中作商业联盟。结构数据就这样变成了影院、院线的同盟军,结构数据的可能性就这样带来了新的商业创意。
这既是影院经营管理地平线上的无限可能性之光,也是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必然。我们从研究自身的结构数据到打通全消费、全休闲、全精神生活的大结构数据,凭的就是当代的云计算和互联网。
在互联网时代能否极致地使用自己的结构数据,是影院和院线是否具备当代性的重要标志,认识结构数据的跨界意义正是互联网时代电影商业的题中之义。再往下就会是跨界积分的互换,积分成为虚拟货币,影院的积分可以变成支付其他消费的手段,这样影院的积分就成为了金融产品。从影院和院线的积分产生几率中可以发现虚拟货币产生的概率和数量,这一切的根基都在影院最初的结构数据当中。
在互联网时代,一切传统的商业估值体系都要推倒重来。对于影院、院线,估值的科学性来自于观众人次、现金流、年盈率、净利润;更深入的估值则来自于人次的组成、人次组成的近年变化、人次数据流量分别从相关商业业态进入影院的几率。影院、院线的结构数据跨界互导的几率与频次越高,对应影院、院线的市值就越高。
所以,影院、院线的结构数据不仅可用于日常经营,而且可用于进行影院、院线的估值,这才是未来影院结构数据真正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