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18块深部调驱技术研究与应用
2016-06-28高本成
高本成
(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公司高升采油厂,辽宁盘锦 124125)
高18块深部调驱技术研究与应用
高本成
(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公司高升采油厂,辽宁盘锦 124125)
摘要:根据辽河油田高18块的开发特点,开展了调驱剂配方体系研究,通过实验确定了调驱剂配方,制定了深部调驱配液水质标准,评价了注入量、注入时机以及注入速度等对调驱效果的影响。研制的调驱剂经现场应用增油效果明显。
关键词:辽河油田;高18块;深部调驱
高18块位于辽河盆地西部凹陷南端,油层非均质性强,纵向吸水不均,油水流度比大,经过多年注水开发,水窜严重,区块采油速度仅为0.16%,采出程度仅为5.17%,开发效果差。为改善区块开发效果,开展调驱剂配液水水质、成胶强度和稳定性、注入参数设计等研究和现场先导试验,探索深部调驱技术的可行性。
1调驱剂配方体系研究
普遍认为凝胶类调驱剂的形成和性能主要受聚合物、交联剂、聚/交比、温度、配液水水质、剪切和油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1-4]。本研究主要开展了调驱剂配液水、聚合物浓度以及交联剂浓度优化实验。
1.1调驱剂配液水优化
调驱用水来自联合站处理后的污水(热采井、火驱井、注水区块油井采出水的混合物),污水构成复杂、各种物质含量波动大,直接影响了调驱剂成胶性能。根据注水水质推荐指标,水中固相颗粒粒径和含量、含油量、SRB含量、矿化度、pH值等因素是影响调驱体系成胶性能的重要因素[5]。
1.1.1固相颗粒粒径、含量对调驱体系成胶性能的影响
将粒径为3μm、5μm、8μm的碳酸钙粉分别配制成浓度为5、10、15、20、30mg/L溶液;进而配制成质量分数0.2%聚合物凝胶调驱体系,进行黏度测定,结果表明,在粒径相同时,体系的成胶强度随固相颗粒含量的增加而下降,固含量超过20mg/L后,下降幅度降低,但是成胶强度均在17 000mPa·s以上。粒径大小对成胶强度影响不大。见图1。
图1 调驱剂成胶强度与固相颗粒含量、粒径关系
1.1.2含油量对调驱体系成胶性能的影响
配制含油量分别为5、10、15、20mg/L质量分数为0.2%聚合物凝胶调驱体系测黏度,结果表明,原油含量对调驱体系的成胶性能影响不大。
1.1.3SRB菌含量对调驱体系成胶性能的影响
用不同SRB含量(10~3000个/mL)的模拟采出水配制质量分数0.2%聚合物凝调驱体系测黏度,结果表明,当SRB含量超过200个/mL时,调驱黏度大幅下降。见图2
1.1.4矿化度对调驱体系成胶性能的影响
用不同矿化度的水分别配制成质量分数0.2%聚合物凝胶调驱体系并测试体系黏度,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矿化度的增加,调驱体系的成胶强度降低,当地层水矿化度超过7 000mg/L后出现不成胶或成胶强度低的现象。
综上所述,建议高18块配制调驱体系用水的水质标准见表1。
图2 调驱剂成胶强度与SRB含量关系
表1 高18配制调驱体系用水水质指标结果
1.2调驱剂配方体系用量优化实验
1.2.1交联剂浓度优化
交联剂浓度过低,凝胶成胶性变差;交联剂浓度过高,成胶时间变短,并导致注入压力大、施工半径小,不宜深度调驱。因此,应选择合适的交联剂用量。实验结果表明,聚合物浓度相同时,成胶强度随着交联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交联剂质量分数超过0.25%时,成胶速度快,现场施工难。合适的交联剂质量分数范围为0.15%~0.25%。见图3。
图3 调驱剂成胶强度与交联剂浓度
1.2.2聚合物浓度优化
聚合物浓度太高,溶液的初始黏度过大,不利于现场注入;聚合物浓度太低,体系有可能不发生交联,因而应选择合适的聚合物浓度。实验结果表明交联剂浓度相同时,成胶强度随着聚合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聚合物质量分数超过0.2%之后增长减缓。见图4。
综上所述,调驱体系的聚合物质量分数为0.15%~0.2%,交联剂质量分数为0.15%~0.25%。
图4 成胶强度与聚合物质量分数的关系曲线
2调驱体系动态驱油研究
通过岩心驱油实验,评价凝胶体系的驱油效果。对比不同凝胶体系用量、不同注入速度、不同注入时机以及不同注入压差下的凝胶体系的驱油效果,并制定高18块实施调驱方案。
2.1调驱体系注入量对调驱效果的影响
凝胶体系驱油过程具有扩大波及体积、提高洗油效率的作用。调驱体系的注入量不同,其扩大波及体积的能力就不同,因而驱油效果也不同。选用2500万分子量的聚合物和有机铬交联剂配制成质量分数均为0.2%的调驱配方体系,在三块水驱至含水率98%的岩心上进行驱油实验,注入孔隙体积分别为0.1PV、0.2PV、0.3PV,注入速度均为0.4mL/min。实验数据表明,随注入量增加,采出程度逐渐增加,但增加幅度逐渐减小,同时注入量的增大会增加成本,注入压力也增大,现场施工难度大。综合考虑现场实际和经济效益,选择0.2PV为最佳注入量。见表2。
2.2调驱时机对调驱效果的影响
选用2500万分子量的聚合物和有机铬交联剂配制成两者质量分数均为0.2%的调驱配方体系,注入孔隙体积倍数为0.2PV,注入速度均为0.4mL/min,分别在水驱至含水率为70%、80%、90%、98%的岩心上进行驱油实验。结果表明,调驱时机越早,采出程度越高;调驱压力越高,含水率下降的幅度越大。见表3。
2.3调驱体系注入速度对调驱效果的影响
选用2500万分子量的聚合物和有机铬交联剂配制成质量分数均为0.2%的调驱配方体系,在三块水驱至含水率98%的岩心上进行驱油实验,注入孔隙体积均为0.2PV,分别以0.2mL/min、0.4mL/min、0.6mL/min的速度注入。结果表明,随着调驱体系注入速度的增大,调驱采出程度减小,含水率下降幅度减小,最大驱替压差增大,总采收率减小。综合考虑现场实际注剂推进速度和油井生产时率等问题,选择0.4mL/min为最佳注入量。实验结果见表4。
表2 不同调驱体系用量的驱油效果
表3 不同含水注入时机的驱油效果
表4 不同注入速度的驱油效果
3现场试验效果
2014年在高18块高2-2-2井组现场试验1井次,该井组含油面积0.23km2,地质储量108.9×104t,有油井8口,日产液69.7t,日产油15.4t,综合含水77.9%。井组设计注入量为0.2PV(42 000m3)。高2-2-2井于2014年1月3日开始施工,至2015年10月共注入调驱剂25 000m3,完成注入量的59.5%。注入压力达到9MPa,较措施前3.8MPa上升5.2MPa。
测试吸水剖面结果表明,剖面不断产生变化,原不吸水层Ⅴ2砂体,吸水量由16.22%逐步上升至48.7%。原吸水量大的Ⅴ3砂体,吸水量由83.87%逐步下降至51.3%,吸水剖面得到明显改善。井组产量截至到2015年10月底,累计净增油3302.3t,增油效果明显。
4结论
(1)确定了高18块调驱体系配制用水标准、聚合物和交联剂质量分数、注入量和注入速度,编制了高18块调驱方案。
(2)调驱体系封堵效果良好,耐冲刷性能好,可大幅度提高采收率。
(3)先导试验表明:深部调驱技术可行,增油效果明显,可大面积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家林,陈国泉,郭斐,等.S2-离子对凝胶体系成胶影响及检测方法研究[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14,(4):18-20.
[2]张宇.弱凝胶调驱体系成胶性能影响因素研究[J].油气藏评价与开发,2013,(5):50-53.
[3]周英.Cr3+/HPAM凝胶体系成胶强度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化工贸易,2013,(6):234-234.
[4]温静.稠油油藏水驱开发调整及认识[J].特种油气藏,2003,10(增刊):48-49.
[5]何少林.水质对深部调驱体系成胶性能影响因素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4,(18):12-13.
编辑:李金华
文章编号:1673-8217(2016)02-0136-03
收稿日期:2015-11-10
作者简介:高本成,高级工程师,1966年生,1989年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石油工程专业 ,1999年获得大庆石油学院石油工程硕士学位,主要从事油田开采方面的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TE357.6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