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斌:用质朴精神书写永恒人生
2016-06-28冀鲁
◎文/冀鲁
李培斌:用质朴精神书写永恒人生
◎文/冀鲁
2015年10月15日,因连续工作、劳累过度突发心肌梗塞,党的十八大代表,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信访服务中心主任、龙泉镇司法所所长李培斌,带着对百姓的牵挂、对事业的执着,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生命刻度停止在了50岁。
一颗恒心——30年努力赢信任
听说李培斌没了,龙泉镇富贵村79岁的穷老太太袁桂如“哇”的一声哭起来,老泪纵横。她一生孤苦,先后送走了4位亲人——她的丈夫和3个儿子。这些年来,是李培斌隔三岔五就到老人家里去看一看锅里有没有米、灶前有没有柴,逢年过节还会送钱送物,让她感受到人间温暖。
袁桂如和李培斌的相识,缘于刑满释放、患了脑瘫的儿子张建国。服刑14年的张建国,出狱时口齿不清、行动不便。太原一监先后三次将其送回老家,都被袁桂如拒之门外。情急之下,监狱方找到司法所请求调解。到了袁桂如家,贫困破败的境况让李培斌心如刀绞。老人泪流满面地对李培斌说:“儿是娘的心头肉,当妈的咋能不让儿子回家呢?可家里这情况,你也看到了,让我们娘儿俩咋活呀?”
看着愁苦的老人,李培斌也潸然泪下。他扶着袁桂如,拭去泪水对她说:“您先让儿子进家,生活困难我来想办法,党和政府不会不管您的。”
听了李培斌的话,老人搂住儿子失声痛哭。之后,李培斌多次与监狱方协商,为张建国解决了3万元医疗费和生活费。他又向镇党委和县民政局作了汇报,为母子俩申请办理了低保,接着又几次跑县残联,给张建国办理了残疾人证,争取到轮椅和相应资助。几经周折,终于使母子俩有了基本生活保障。2012年春节,正当李培斌难得在家团聚时,袁桂如突然打来电话,说儿子去世了。李培斌二话没说,冒着严寒赶到40多公里外的袁桂如家,帮着张罗后事。
“培斌爱穷人,是我最亲的人。”在李培斌的葬礼上,袁桂如嚎啕大哭:“你走了,我依靠谁啊?”
这样扶助贫弱的事,李培斌做了不知多少,而且并不局限于个别困难户。
龙泉镇景家庙村是李培斌包扶的村,全村4000亩地有3000多亩是旱地,为了取水浇地,打架伤人的事年年发生。李培斌带着村党支部书记跑政策、要项目,硬是把原先一年满打满算亩收入一千多元的旱地变成了一亩地有1万多元收入的蔬菜大棚,将矛盾化解于无形。
30年间,李培斌帮助了无数需要帮助的人。他心中只有别人,没有自己,赢得了群众的高度信任。他们都习惯地说:“有困难,找培斌。”
两袖清风——30年家产三间房
妻子杜润梅与李培斌是中学同学。在情窦初开的年纪,身形高大、开朗热心的李培斌走进了杜润梅心里:“将来嫁人,就嫁这样的。”
如愿牵手的喜悦之后,却是日子捉襟见肘的尴尬与艰辛。杜润梅说:“结婚这么多年,家里日子一直不太宽裕,培斌的思想上也很有压力。其实家里也不是没机会改善经济状况。矿上红火那几年,曾有一个老板提出让培斌去帮忙,说了几次,他也没有动心。”杜润梅说,这些年他们至少搬了8次家。李培斌在马家皂乡工作时,他们租住村里的小窑洞;调到县城所在的龙泉镇工作后,租住小平房;直到2012年,李培斌才在县城外3公里远的郊区盖起3间小平房,7万元盖房款中的一多半是东拼西凑借来的,现在仍有1.5万元欠款。
李培斌的女儿李乐乐说:“我在浑源师范学院读书时,家里每个月只给300元生活费,多了给不起。”她回忆,家里吃的菜基本是自家种的土豆、白菜,很少买时鲜的菜。
这样的生活,杜润梅跟李培斌过了30年。
与李培斌同事17年的马家皂乡马家皂村计生助理员李海见过一次李培斌搬家:“从一个破窑洞搬到了另一个破窑洞,除了锅碗瓢盆,就剩两大袋子荣誉证书。”
阳高县农委干部康军说:“赡养老人,抚养孩子,培斌全靠自己的工资维持,日子过得很紧巴。但接济困难群众却‘出手大方’,经常50元、100元地掏。”这种境界,怎不让人钦佩?
三地票据——30年为公不谋私
李培斌去世后,家人和同事整理出了厚厚一摞票据,有北京的、太原的,还有本县的,最早的是2007年的,都是他这些年为工作垫付却一直没有报销的票据。
李培斌(左四)深入基层调解矛盾
阳高县文联主席、李培斌的老同事余跃海回忆说,20多年来,李培斌家一直没有固定住所,当时乡镇不少领导劝他,向组织申请一个住处吧,但李培斌总以一句“个人的事就不给上级添麻烦了”来回绝。
李培斌的摩托车已经骑了15年,老旧得只有他自己才敢操控。就是这辆车,载着他走街串巷、调解纠纷,风雨无阻。当选为十八大代表后,省司法厅考虑到他工作会更加繁忙,就给他配了一辆轿车。但李培斌觉得开车去调解和群众有距离,加上舍不得多花公家的油钱,很少开,多数时候还是骑着那辆旧摩托车。让人伤感的是,杜润梅唯一一次坐公家配给他的小车,竟是从市里接回他的骨灰盒。
四箱证书——30年荣誉常伴身
30年来,李培斌获得的证书装满了整整4个纸箱:阳高县首届道德模范、大同市首届道德模范、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司法所长……68项各种荣誉称号,记载着李培斌三十载的默默奉献,以及各级领导部门、干部群众对他的认可和褒扬。这是李培斌用几十年如一日的忘我工作换来的。
在李培斌家里,一台贴着印有“奖给道德模范李培斌”、落款是“阳高县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红封的洗衣机至今没拆封,那红封已经褪了色。杜润梅说,这台洗衣机奖励于2012年,但丈夫一直舍不得用,准备留着给女儿当“回门礼”。
李培斌的女儿李乐乐于2014年5月远嫁新疆。由于工作忙,李培斌竟然把女儿的“回门”一次次推迟,最终推到了2016年春节。然而,李培斌却没能等到女儿回门的这一天。这成为一家人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李乐乐说父亲一直很忙,很少顾得上家,自己大学毕业后到新疆工作,“从工作到结婚,爸爸只去过一趟”。
2011年,李培斌得了急性胆结石,在医院做了手术。妻子劝他借机向领导申请换个岗位,李培斌当时就急了:“难受就撂挑子,有责任心吗?还是共产党员吗?”出院第二天,李培斌便缠着绷带去了调解现场。
阳高县科教局长高桂德曾是与李培斌工作关系最为密切的领导之一。2003年,高桂德任马家皂乡党委书记时,李培斌已在司法所工作。那时,他已展露出司法调解特长,许多矛盾眼看着要走进死胡同,他却总能解开扣子。2006年,高桂德到县城所在的龙泉镇任党委书记,不久即提出把李培斌调到龙泉司法所任所长。他对县领导说:“龙泉镇占全县总人口的1/3,龙泉稳则阳高安,他到这里能发挥更大作用。”
到龙泉镇后,李培斌的工作量陡增。除司法所的工作外,县里的一些信访积案有时也压下来。各个部门有了难缠的事情,即使不在职责范围内,也会找李培斌帮助解决。对此,李培斌从不推托,而是以极大热情投入其中,且总是不辱使命。是他有什么神奇之处吗?其实,他只是付出了更多的勤勉与耐心。有的纠纷调处,一两次根本没有效果,他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做工作,磨破嘴,跑细腿,最终实现案息事了。2014年8月,古城镇下娘城村农民邵日联打工受重伤,法院判决后却遇到执行难。李培斌先后3次到内蒙古临河,最终为其讨回了4万元工伤补偿款,给了他家一个公道。
多年来,在李培斌的努力下,150多个濒临破裂的家庭和好如初,130多位子女不孝的老人得以安度晚年,16个失足青年改邪归正,58名刑释解教人员和18名社区矫正人员痛改前非,重新做人。名声在外了,甚至连内蒙古、河北的一些民事纠纷,当事人也赶来找他这个“金牌调解员”帮着调解。
许多人在感激和崇拜李培斌的时候,也许不会想到,如此精明干练的他,自家的日子却一直过得十分艰辛。杜润梅一直没有正式工作,靠打零工贴补家用,靠勤俭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在李培斌的家里,一直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以至于有朋友编话逗他:“别人搬家,大柜小箱;培斌搬家,一堆纸匣。”“这些年,培斌一直带着的就只有这4箱荣誉证书。他还总把这些证书和奖牌擦拭得干干净净,保存得整整齐齐。以前我不理解,觉得没啥用。现在明白了,在他眼里,党员干部的荣誉比自己的命还重要。”杜润梅湿润着眼眶说。
李培斌最后获得的荣誉称号是中共中央组织部于2016年2月15日追授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这也是他获得的最有分量的荣誉称号。
2015年11月1日,当载着李培斌骨灰的灵车缓缓驶入阳高县城时,街上的人们纷纷停下手中的事情,自发加入护灵车队,要送他最后一程。
一个人故去后,有关他的一切,或将在时间的长河里慢慢消逝,但总有一种精神织写的大爱,能穿越时空长存。李培斌就做到了这一点,他用质朴精神写就的故事,将长久流传下去。
□本栏编辑/厉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