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文体特色,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2016-06-28张宝萍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冯骥才古诗文古诗

张宝萍

文体是指文本的体裁。在小学不同版本的教材中,常见的文体有小说、散文、诗歌、说明文等等,这些不同文体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的整体特点即为文体特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特定类型文本的学习有明确的规定。即使是同一主题、不同文体的文本,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所关注的角度也会不同,其语言文字的运用、布局谋篇的方式也是不同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把握住文体特色,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形成了一套比较固定的模式:解词释句——朗读默读——归纳文章大意——提炼文章中心。这样的阅读方法与流程是非常重要的,但指导学生针对文体特色的阅读往往不能够突显出来,结果导致了千篇一律的机械训练。

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指导学生学习阅读不同文体的作品,掌握阅读不同文体作品的方法。下面以散文和古诗这两种文体的阅读篇目为例,谈谈如何针对文体特色,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散文的教学

散文是传情的文字,作者往往用精准、个性化的言语来传递他独特的、细腻的人生感悟和经验。因此,散文的教学要带领学生真正地走进作品,走近作者,让学生真正受到感染和熏陶。

散文教学应把握住情感这条线,才能引导学生深入领悟散文的魅力。例如《花脸》是冯骥才先生的散文名篇,按冯骥才先生自己的话说“一个人自由自在地走在路上,就像散文……”可见在冯骥才先生的心中,散文,就是一种情绪的自然生发与流动。在教学“大年三十”这一部分时,教师可紧扣表现“我”心情的语句让学生揣摩几处人物的情感变化,品味由“小孩子——大关公”的变化,使其能够感受到主人公的神气活现,同时为后文发现人物由“大关公——可怜虫”的变化奠定基础,这样的情感变化蕴含的是作者对自己成长历程美好而深切的怀念,也能使学生感受到花脸所带来的有关童年的美好感受。再如《大自然的秘密》结尾的一句“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揭示了文章的主旨,事实上更是作者内心情感的流泻。教师应反追原因,引导学生再次走进作者一行的经历:正是由于“我们”对幼龟的同情实际上是一种不懂规律的“盲目同情”;对导游的冷静与理智,“我们”表现的是一种“群体冲动”;导游面对群体冲动、错误的要求,他选择的是顺从而不是沉默,最终酿成了惨祸。就是这样的事实让作者从心底发出感慨、忏悔乃至自嘲,反复品味,才能更易于与作者进行心灵交汇。专注于情感线的解读,有助于引导学生获得散文学习的门道,从而提高他们阅读散文的能力。

二、古诗的教学

对于古诗文,我们通常采取的是知诗人、解诗意、入诗境、悟诗言、品诗情的线性学习策略,但这样的学习策略往往和中年级的古诗文学习并无差别。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策略使学生学习的上升空间不足,从而导致学生阅读古诗的能力提升不快。

对于六年级的古诗教学可依据其文体特征,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采取“分层阅读,逐层推进”的方法。我们以《凉州词》为例,引导学生针对古诗文的文体特色从三个层次进行阅读。

1.在文字层面上。初读后重点品味“远”“孤”“万仞”“何须怨”“度”等词语,借助对词语的理解了解诗文大意,初步品味诗情。

2.在文学层面上。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把这首《凉州词》与同期的边塞诗一起读,体会它与其他诗作的不同之处,感受诗歌表达的那种苍凉悲壮的意境。

3.在文化层面上。“黄河”“孤城”“羌笛”“杨柳”“玉门关”是中国古典诗词,尤其是边塞诗词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而它们与《凉州词》这类作品的格调、内涵息息相关,以至于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综上所述,六年级的阅读教学要体现阅读某类文体的过程,而不是说单纯地指向一个结论性的东西。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应该具体落实在对不同文本的阅读过程中,正所谓“有一个好的过程,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猜你喜欢

冯骥才古诗文古诗
冯骥才的天津味道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品读古诗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
初中古诗文教学初探
冯骥才称赞2014年广东高考作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