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半两的设计元素与文化基因

2016-06-27杨晓丹耿铭泽吉林省金融文化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0028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科研处吉林长春10028康涅狄格大学文理院经济系美国康涅狄格州斯托斯06269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设计元素文化基因技术

杨晓丹,耿铭泽(1.吉林省金融文化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0028;2.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科研处,吉林 长春 10028;.康涅狄格大学文理院经济系,美国康涅狄格州 斯托斯 06269)



秦半两的设计元素与文化基因

杨晓丹1,2,耿铭泽3
(1.吉林省金融文化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028;2.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科研处,吉林长春130028;3.康涅狄格大学文理院经济系,美国康涅狄格州斯托斯06269)

[摘要]秦半两在中国货币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圆型方孔”的钱币造型因秦始皇统一全国币制被固定下来,其钱币艺术符号与中国古代素朴质真、天圆地方、外圆内方的世界观人生观所指内涵达到了完美统一。秦半两是中国货币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它体现了钱币设计的元素之美,并自觉承袭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基因,标志着中国古代钱币的初步成熟,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秦半两;设计元素;形制;单位;图饰;技术;文化基因

前言

《秦汉·食货志》曰:“秦兼天下,铜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傅瓒曰:“钱之形质如周钱,唯文异耳。”顾烜曰:“秦始皇铸,重十二铢。”[1]宋代洪遵所著《泉志》中这段文献所记载的便是秦半两。早期研究认为秦半两是秦始皇灭六国兼天下之后为统一货币而铸行。但随着文献考据与考古发现的丰富,战国时期秦国即已铸行半两钱成为没有争议的事实。从这个意义上说,秦半两包括战国时期的秦国半两钱和天下一统的秦朝半两钱。秦半两外圆内方,钱体古拙,体现了古人最初的朴素质真意味悠远的设计理念,并将方孔圆钱的设计形态一贯两千多年,直至清代,成为中国古代钱币的代表和标志。

一、秦半两的设计元素

(一)形制

狭义的形制是指形态,秦半两外形较圆,内孔方正,外圆内方是秦半两所固定下来的中国古代钱币的基本形态,但外圆内方的钱币形态却不始于秦半两。《前汉·食货志》曰:“太公为周立九府圜法,钱圜函方,轻重以铢。”荀悦《汉纪》曰:“周制钱有文,外圆内方。”周朝太公望吕尚,即姜太公,九府圜法是他为周朝制定的货币政策,钱圜函方即指钱币圆形而内含方孔,象征“天圆地方”。可见外圆内方的钱币形态至晚始于周朝,与华夏民族朴素的宇宙观相呼应。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东周处于分裂状态,各国所铸货币纷繁复杂,布币、刀币、蚁鼻钱、圜钱等分属不同的货币体系,这一方面是由于各国经济、文化状况不同,另一方面也具有宣示各自政治经济霸权的意味,是分裂的体现。

战国后期纷繁复杂的各国货币有了统一的趋势,圜钱开始广泛流通(见图1)。方孔圆形钱制模式,显然更加优越于刀形币、布形币等形态,秦国铸币较晚,受圜钱影响较大,从一开始就铸行圆形钱币。发展到秦半两,秦国的钱币已经形态成熟。战国末期钱币的演进,已经预见了中国的统一。秦始皇灭六国兼天下后,统一货币,圆形方孔的钱币形态固定下来(见图2)。

秦半两的造型由最简单最基本的图形元素方和圆组成。尽管目前所见秦半两千钱千面,钱钱不同,钱体较为粗糙,但方形和圆形这两种最基本的要素却使秦半两“外圆内方”的形态别具朴素之意,设计之美。天地无言而有大美,圆形取之于自然,具有动感而闭合的曲线和饱满充沛的意韵,太阳和阴历十五的月亮就是人类对圆形概念最早的来源。圆形在钱币上的用运展现了先人对自然的敬畏与膜拜,圆形是回避冲突的形态,不仅便于加工时打麿,还可以减少磨损,是美与实用的结合。圆形来自大自然,但在自然界几乎找不到方形的几何空间,方形可以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中国先民想象的大地是方形,使用的汉字是方形,方形在钱币上的运用是设计思维发生作用的体现。方形圆孔钱方与圆的结合布局巧妙合理,方形钱孔方正对称、棱角分明,给人以庄重之感,方形嵌在圆身之内,既带来对比与反差的强烈视觉冲突,避免了单调之感,又将方形的硬朗化在圆形的融润之中,整体视觉朴素简单又不流于平淡。造型的变化构成了动与静、曲与直,既亲和又刚直的审美体验。

图1 蔺字圜钱 

图2 秦半两

(二)单位与重量

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中记载,秦朝建立后,统一了全国币制,其中“黄金以镒为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然各随时而轻重无常”。也就是说,秦半两是纪重货币,“半两”是重量单位。《孙子算法》:“称之所起,起于黍,十黍为一絫;十絫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旧制一两等于二十四铢,半两则等于十二铢。秦铸行半两钱,并将钱币的重量及单位刻于钱身,是统一货币政策的内在需要,然而,从考古资料上和实物上看,秦半两实际并非“重如其文”。今天所见的秦半两钱,大小轻重差异悬殊极大(见图3)。单从秦始皇陵北侧鱼池坑出土的540枚半两钱的标本实测数据来看,重者直径2.8厘米、9.0铢,相当于今制的6.01克,而轻者直径2.68厘米,仅有3.3铢,相当于今制的2.2克。这说明整个秦代货币并没有实现“重如其文”,法定要求的自身标准并未达到。云梦秦简《金布律》有云:“官府受钱者,千钱一畚,以丞,令印。钱善不善,杂实之。”“百姓市用钱,美恶杂之,勿敢异。”即无论制作精良还是鄙陋的钱币都混在一起使用,没有差别,国家法律强制推行秦半两的流通,百姓不敢有异议。秦二世在位时,“重如其文”的秦半两由于国库空虚,铜不足,已难铸行,只得改铸轻钱强制推行,这时的秦半两制作粗劣,减重变质,成为变相搜刮民脂民膏的工具。这恐怕是最早的通货膨胀了,它的推行导致了经济动荡,加上秦朝各种暴政严刑,引发了秦末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秦王朝迅速灭亡。[2]

图3 轻重、大小不一的秦半两

(三)钱文

钱文是中国古代钱币的重要特征之一。以文字为主少见图案是中国古代钱币在发展演变过程中的客观选择,这与西方以图案为主的古钱迥然不同。

秦半两钱币大多没有周廓,正面只有“半两”二字,采用阳文,“两”与“半”分列方孔左右,对称排列,均以方孔边线为基准书写铸造,清晰大气,易于实别,除此之外别无装饰元素,单纯简约,并且“半两”二字具有实质含义,视觉效果稳定,有沉静、牢靠之感。舍图案而取文字,取舍本身就是一种美观与实用相得益彰的朴素设计,突出了钱币在流通中的庄重与诚信之感。秦半两的背面平素无文,没有地名标记,说明秦不允许民间私铸钱币,封建国家集权观念萌芽发展,同时正面钱文与背面平素形成了强烈的虚实对比,营造出了独具意味的青铜质感。秦半两钱文书体风格的演变也见证了其时字形变化,秦之前是大篆,圆转弧形、狭长清丽,秦之后变为笔画方折的小篆,传为李斯所写,笔法方圆丰匀、横折相趣,书体端庄古拙、朴实大方,再发展到亦篆亦隶,篆隶结合,字型横势扁方。[3]

(四)范铸技术

秦半两属青铜货币,从材料利用和制作工艺来看,其造型比起刀币、布币、蚁鼻钱、圜钱等其他任何形状都节省铸材,减轻自重,降低成本,是一种最优化的选择,而且钱币中间的方孔便于固定锉修。战国至汉代的货币大多是由范铸技术铸造的,秦在灭六国的过程中,铸币工艺日渐完善。近年来所发现的半两钱范不仅反映了当时铸行钱币的工艺水平,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范铸技术又称模铸法,先以泥或陶土制模,雕塑钱币形状、钱文,阴干后再经烧制,使其成为母模,然后再以母模制钱范,同样阴干烧制成钱范,然后将合金浇注入钱范腔里成器,脱范后再经清理、打磨加工后成为铜币(见图4、图5、图6、图7)。[4]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半两旧钱,味辛性平,可明目,可用于金疮止血,妇女难产”。这里面科学的道理是,秦半两钱币中含有铜、铁、锡、钡、钙、钠、金、银等多种微量元素和一些特殊的物质,具有治疗人体跌打损伤、促使人体骨质愈合的特殊功效。但据记载只有秦始皇用来铸造“半两钱”的铜矿中含有这种特殊物质。此矿在秦始皇时已被采尽,所以除秦始皇时期半两外,其他朝代铸造的铜钱都不具备这种特殊疗效。[5]

图5 半头八字式中型秦半两钱范背面

二、秦半两的文化基因

首先,秦半两体现了天圆地方的宇宙观。秦半两外圆内方的货币形态至晚在西周时便已确定,甚至在《周易》中的“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中亦可见到方与圆的哲学辩证关系。“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日月星辰的变化代表了物体的运动,以圆的形式出现,而人类所创造的房屋田舍则以静止的方形出现,周易认为动为阳,静为阴,天圆地方就是阴阳和谐、天人合一。因此,古人更强调天地遵循之道,阴阳之别,天的事理为圆,地的事理为方。战国后期,天圆地方学说广泛盛行,战国时秦出现的圆形方孔的秦半两便是这一文化基因的自然产物。

图6 秦半两头范

图7 秦半两钱铜范

其次,秦半两体现了统治者皇权天授的霸权思想与中国古代先民朴素质真的功能观。一方面,天圆地方的阴阳宇宙观还曾被秦相吕不韦用来指代君臣关系,昭示皇权天授,不可乱纲。《吕氏春秋·季春纪》中载有“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主执圆、臣处方,方圆不易,其国乃昌。”秦半两的造型正是“主执圆、臣处方”的君臣关系写照,只有维持“方圆不易”,国家才能繁荣昌盛。另一方面,秦半两钱文醒目,设计朴素简单,没有多余的装饰,从制造到使用,遵循的都是实用、方便、节省的朴素原则。物品的制造最终是为了使用,秦半两的设计推崇的便是这种朴素的功能观。

三、秦半两的历史地位

首先,秦半两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货币走向大一统,钱币设计初步成形,影响广泛,具有里程碑意义。秦半两将外圆内方的形态固定下来,其圆形方孔的造型是中国古代造物设计思想在钱币造型上的重要体现,蕴含着深刻的精神内核,成为中国古代钱币的象征,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最久的货币形态。“半两”钱文的运用强化了中国汉字书法与钱币铸行的不解之缘,铸造工艺则体现了中国古代生产力和工艺技术的先进水平。秦半两开中国两千年钱币之先河,是我国古代货币发展的重要篇章。

其次,秦半两出现于战国末期,见证了诸侯割据分裂局面的结束以及中央集权国家建立的过程。秦半两作为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发展社会经济而采取的硬通货的法币符号,记录了当时的政治、文化和社会思想特征。货币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唯秦半两是封建社会初创期最早的全国统一法货,对后世货币制度的影响极大,又因其千钱千面,品品不同,有着强大的证史功能。

结语

秦半两研究与鉴定一直是泉学界难题,被视为畏途。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和考古的不断发掘使很多猜测被验证,很多曾经的鉴定被推翻。然而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古代钱币的设计元素与文化基因都通过秦半两展现并传承了下来。

参考文献:

[1]洪遵.泉志[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3.

[2]蒋若是.论秦半两[J].华夏考古,1994,(2).

[3]刘鹏.再谈秦半两[J].甘肃金融,2003,(5).

[4]董亚巍,郭永和.浅谈中国古代金融货币的制造加工技术[J].江汉考古,2004,(4).

[5]钱眼里的中国(5):“秦半两”的历史地位及药用功能[EB/OL]http://www.360doc.cn/article/27018580_ 516066660.html

[责任编辑:王帅]

Design Element and Culture Gene of Half Weight of Qin Dynasty

YANG Xiao-dan1,2,GENG Ming-ze3
(1.Finance Culture Research Center of Jilin Province,Changchun 130028,China;2.Department of Science Research,Changchun Finance College,Changchun 130028,China;3.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College of Liberal Art and Science (CLAS)Department of Economics,Connecticut Storrs,06269,U.S.)

Abstract:Half weight of Qin Dynasty has an important status in Chinese monetary history.“The round shape and square hole”coin modeling was fixed with the currency unified by The First Emperor of Qin. They achieve the perfect unity that coin art symbol and ancient Chinese naive,round Heaven and square earth,within the cylindrical side outlook on life and view of life. Half weight of Qin Dynasty is milestone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hina's currency,it has reflect the beauty of the coin design elements,and consciously inherited gene on culture of ancient China,marks the Chinese ancient coins of the initial maturity. It has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Half weight of Qin Dynasty;design element;shape system;unit;graphic decoration;technology;culture gene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5-20

[文章编号]1671-6671(2016)03-0041-06

[基金项目]2016吉林省金融文化研究中心招标课题

[作者简介]杨晓丹(1975-),女,吉林农安人,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金融文化研究中心副编审。

猜你喜欢

设计元素文化基因技术
中小商业办公空间设计思考
舞蹈人类学视角下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基因解码
对高品质住宅空间的建筑设计元素分析
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云南彝族漆器设计元素在现代餐具设计中的探析
浅析泉州侨批的传统文化基因
别墅庭院景观设计探究
探讨电力系统中配网自动化技术
移动应用系统开发
北京市中小企业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