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脆弱性视角下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对策研究

2016-06-27陈启亮陈子丽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脆弱性灾害农业

陈启亮,陈子丽

(1.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a.经济与管理学院,b.外国语学院,贵州 毕节 551700)

社会脆弱性视角下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对策研究

陈启亮1a,陈子丽1b

(1.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a.经济与管理学院,b.外国语学院,贵州 毕节 551700)

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的有效应对具有非常重大的研究意义。从灾害学社会脆弱性视角对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的解读有利于发掘其作用机制的周期性和社会性。在耦合灾害学社会脆弱性理论及农业自然灾害特性的情形下,探索农业自然灾害各主体的行为内容及运行范式。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政府、市场及农户个体的“三维”主体联合行为路径安排,并根据各主体内容提出了提高农民灾害风险认识,积极构建相关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应对微观组织并监督履行好相关管理职责,积极做好农业保险需求的引导工作和丰富农民自然灾害损失风险的应对手段的政策建议,以提高农业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管理水平,降低农业自然灾害风险损失。

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社会脆弱性;金融衍生品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对经济和农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灾害损失风险,如图1(数据来源于EMDAT,下同)所示。

图1 农业与整体社会灾害损失对比

由图1可知,自然灾害风险在国际范围内呈现频发趋势,且因灾而造成的损失也呈现出不断上升的势头,自然灾害风险应对已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的大家共同面临困扰的议题。我国也同样面临农业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高且灾害损失维度广及损失结果大的问题困境。相对而言,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它对我国的粮食安全,社会的和谐、稳定及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二三产业发展有效支持等问题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意义。因此,目前相应巨大的农业自然灾害损失风险问题亟待改观。

同时,这一问题引起了高层的普遍关注,并成为高层会议的重要议题。然而,以工程角度的灾前预防和抵抗、以保险和政府救援补偿为主的灾后分散的传统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应对方法似乎遭遇瓶颈。实践证明传统农业自然灾害应对方法确实存在诸多应对能力不足和应对维度缺失问题,因此,要提高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的有效应对能力还有待方法和思路的创新。基于灾害学学域的脆弱性和社会脆弱性课题研究涉及内容丰富、领域广泛,且趋向成熟,该课题的研究核心即为对“负向不利”冲击的有效应对问题,从此新视角去重新解译和应对农业自然灾害风险问题或许会有所发现和收获。

二、理论构建

(一)传统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应对方式的缺陷

因农业自然灾害风险意义重大,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所以其相关研究由来已久。首先,自然领域多集中领域工程和育种等方面[1],纯自然的灾害应对方式存在“社会”维度缺陷。农业自然灾害的形成和应对不仅是自然过程,更是社会过程。大量的事实证明社会学维度的内容和能动性能够提高和加剧灾害的风险损失程度[2];其次社会维度则大多倚重以农业保险为核心的金融经济手段、以灾后补偿为主体的应急或危机管理方式。其中,以保险为主的金融手段存在灾害应对周期缺陷、系统风险无法担保、金融工具创新相对落后、农业保险的市场化进程阻碍、理论缺失、农保模式的选择等诸多问题的制衡,在短期内根本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另外,以灾后补偿为主体的应急或危机管理方式,也存在农业灾害风险周期滞后、混淆政府管理职能、寻租腐败等不良现象,使得此项灾害应对方式在灾害应对过程中有效性大大降低。然而以灾害学脆弱性和社会脆弱性相应研究的发展,可以有效的弥补灾害损失维度、应对方法、及周期性的缺陷[3]。

(二)农业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

借鉴IPCC(2003)关于社会脆弱性研究成果及农业自然灾害的发生特性,将农业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定义为一定地理条件下,自然灾害的产生对农业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客观压力,农业相关承灾体根据自身社会维度的内容结构等所表现出的综合应对力和控制力以降低灾害造成的系统损失。该定义体现了以下几点:一是地理条件,即灾害具有一定的地理及地理基础上的特征;二是社会脆弱性是一种负向的表达,即被视为人类社会维度自然灾害的综合应对力和控制力的缺失;三是这种综合应对力和控制力主要以抵抗力、适应力、恢复力为表现的作用力机制,作用贯穿灾害周期;四是系统损失不仅是灾害产生的直接损失,还包括了次生灾害损失、以及包括在应对灾害和灾害恢复周期内的机会成本[4]。相应的农业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作用机制如图2:

图2 农业自然灾害脆弱性作用机制

(三)农业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的灾害应用

结合以上农业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及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的实际特征,将农业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的灾害应用归结为下图主要作用机制和内容,如图3所示:

图3 农业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应对机制

以上注重体现农业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管理的社会多维度及作用力应对特性。首先社会脆弱性强调的是灾害的社会维度及社会应对方法,比如经济、组织、文化、人口、科技等相关灾害社会维度损失,经济扶持、制度分配、管理效率、文化教育、行为引导、心理抚慰等社会维度应对方式;其次是对灾害全周期过程管理,其中包括灾前、灾害发生、次生灾害、灾后重建、灾后恢复等阶段;再次社会脆弱性的作用方式是通过灾害周期背景下的战略应对选择实现的,如增强灾中的抵抗力、灾后的适应力及恢复力。以上都反映出农业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的管理特征。

三、主体行为与路径

“政府”、“市场”、“农户”是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社会脆弱性管理的三大主要主体,各主体行为方式的增进及相互之间默契配合也大大提升了农业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管理功能。

(一)农户主体行为

农业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的个体行为分析,主要是基于农户及其农业组织为微观主体的农业自然灾害认知、预防及应对等行为。随着经济发展,农民个体收入、储蓄、住房质量等要素不断提升,相应的农业自然灾害风险抵御能力也不断提升,但是其在风险认知、管理等有效行为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其中农户灾害风险认知包括风险源、风险损失、风险认知三个部分。农户灾害风险心理是指农业自然灾害主体行为是自然灾害环境下农户心理因素引发的一种反应。所以自然灾害行为不仅要研究农民外在的动作行为,也是其内在自然灾害心理活动。农户灾害风险管理行为是指借助灾害周期及作用力机制相关社会脆弱性理论,将个体的风险管理行为分为信息获取、灾前、灾后及农业保险及其他风险管理策略的认知。

(二)市场主体行为

市场行为是降低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的有效手段。以市场的方式介入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的行为方式不多,就目前而言主要集中于以保险为手段的金融产品供给。主要分为农业保险供给、再保险供给、农业金融创新产品供给。其中农业保险是指农业生产者以支付一定保费为代价,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灾害事故造成的农业财产的损失风险转嫁给保险人的一种行为。狭义的农业保险主要集中于种植业和养殖业,广义的农业保险在狭义的基础上还包括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及家庭成员。农业再保险供给是“农业保险的保险”,是一种分摊农业保险公司风险损失的经营形式。它是现代保险业快速稳健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金融创新产品供给种类上分为三类:一是以农业收入保险为主的农业金融产品创新;二是以产量或气候指数为主的农业保险产品应用;三是以气候衍生品的指数及合约为主的金融衍生品。

(三)政府主体行为

政府是社会中最大的行政组织,具有庞大和丰富资源的优势,以政府为主导的资源及制度优势的介入将从整体上提高农业自然灾害社会应对能力。政府对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的介入有法律制度、组织机构、应急机制、救助机制等设定、救灾科技保障、管理非政府组织参与等手段。

(四)作用路径

根据已有的主体性与行为方式现将农业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管理作用路径做如下安排,如图4所示:该项思路的精髓在于在不断提升政府、个人、市场参与及灾害应对能力的同时,加强各主体之间的联动和互动效应,共同提高灾害整体及周期过程的应对能力,即提升农业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的整体管理水平。

图4 农业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管理路径

四、政策建议

农业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的涵盖因素较多,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等诸多方面内容,本文从农业自然灾害主体即政府、市场、农民三个角度,提出降低我国农业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的建议:总体上讲,政府是农业自然灾害立法及监管者,利用并协调各方资源应对农业自然灾害,并提供风险保障及损失兜底。所以政府角度主要注重从自身职能及优势从提供财政扶持、行政干预、法律法规建设、教育推广、科技信息等维度提升整体灾害大环境应对能力、行政资源、公共物品的供给;市场则是以农业保险为主的金融工具的开发、普及、与政府的合作模式等手段,强调市场效率寻找能力对农业自然灾害应对能力的提高;三是个人维度则强调通过意识、文化、教育等手段,提高农业自然灾害风险认知与防范意识,有效的切合市场与政府职能共同提高灾害应对能力。其中最关键点就是界定好政府与市场的边界问题,切实厘清各自职能和权责。三方联动关系如图5。

图5 农业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管理“三方”联动体系

(一)政府角度的政策建议

政府在提高农业自然灾害防治应对能力,降低农业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工作中起着主导作用。相应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通过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完善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管理评价机制、科学技术管理的研发与应用、构建农业灾害风险信息系统平台、加强农业自然灾害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及其结构调整等主要手段来提高灾害应对能力,降低相应的社会脆弱性。

一是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完善的法律制度是降低农业社会脆弱性,提高农业自然灾害风险防治与应对的主要保障[5],相关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法律(如《农业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对灾害风险应对方法、机制、手段职能、权责等规定尚不完善,存在诸多问题和缺失。一是灾害背景下的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应对主体的权益得不到保障、责任得不到落实。长期情形下必然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二是政府在农业自然灾害应对时应急管理或危机管理必定是个短期行为因而也变得无法可依,必然导致功能混乱、行为有争议,必定导致灾后重建长期维度跟踪缺失;三是市场因法律缺失造成行为不规范,市场秩序紊乱等恶劣结果。因此要降低农业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首当其冲的任务就是当下政府应该尽快论证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及明文细则,为农业自然风险防治与应对定下规矩。积极引导市场、灾害主体、社会灾害参与,有效地动员全社会资源应对和管理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另外还要对已有的相应农业政策制度法规做全面排查,优化直接、间接可能导致农业自然灾害风险或加重农业灾害风险的条文,加强法律手段,杜绝不利于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灾害应对的行政干涉。

二是完善地方政府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管理评价机制。要落实好政府对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的有效管理应对,必须要从管理角度对政府或职能单位建立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有效性评价。从灾害周期上而言包括:灾前风险预防及预报能力评价、灾中抗灾减灾及应急管理能力评价、灾后损失分散补偿能力评价、灾害应对成本与效率评价、灾害应对社会认同感评价等,以此作为主要评价依据并进行具体评判。具体实施中还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在具体应用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以上评价依据做具体细化有效性评价体系,建立有效性评价表。应从不同角度对该地区进行各方面管理能力评价,找出相应薄弱环节并做好维护和跟进;二是要依据灾害地区、灾害风险、灾害承灾体类别进一步分类,从而增强农业灾害风险应对的普适性、针对性及差异性;三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将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有效性纳入政府职能年度考核指标体,并赋值权重,以此作为政府考核依据,实行奖惩制度提高其农业灾害风险应对责任感。

三是积极研发和推广农业防灾减灾科学技术,提升农业灾害风险应对管理水平。减灾防灾关键科学技术创新和应用是降低农业自然灾害损失的核心力量。如美国对气象卫星应用效率调研发现,每年2亿美元的气象卫星投入,可以有效避免近20亿美元的灾害损失。但是商业市场对科技研究存在成本高、收益无法“固化”等诸多弊端。因此,政府是着力推进和开展的主体。相关科学技术研究包括:一是抗旱、防虫、抗冰雹等适应农业灾害风险的新型农产品研发;二是提升相关农产品栽培、种植、收割过程中的科技含量及效率水平从而提高农作物的承灾能力;三是加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卫星遥感技术等外部技术在农业自然灾害管理当中的应用,提高农业自然灾害风险预测精度,有利于灾害的周期过程中各阶段的应对选择,提高效率,降低农业灾害损失风险;四是积极探索并创新出适合我国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制度。因地制宜,寻找适宜区域性农业发展特点的农业灾害风险管理。降低灾害风险管理的成本,提高相应管理社会总效益。如应急管理方式、机构组件、保险模式、战略关注等,如为体现灾害防大于治思路理念应建立农业自然灾害风险预防性的计划管理制度等。

四是大力发展农业灾害风险信息系统平台。良好的灾害信息资源是灾害应对的判断依据,及时有效的灾害信息传播为灾害应对创造出有利时空优势,是灾害应对效果的保障。农业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其潜伏期、爆发期的周期性特点,因此相应的风险管理应对的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及时灾害信息数据供给和积累,我国目前为止,农业自然灾害风险信息数据系统的建立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农业自然灾害数据和积累还很不完善。在信息网络构建方面:一是农业及相关部门利用统计、气象等工具对相关农业灾害风险做好客观记录、分析、归类和积累,并在此基础上探寻一定规律并为农业相关生产、生活提供详实、准确的灾害风险信息参考;二是建立农业信息平台,提供及时准确的农业灾害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做好提供各类灾害应对资源支撑平台,再是通过农产品市场信息开发,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产品要素价格、市场需求、政策、生产经营等信息;三是积极构建农业生产者信息网络,彼此信任,共享灾害信息,共同应对灾害风险;四是加强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系统平台通讯网络建设,加快相关灾害信息的传播速度。

(二)市场角度的政策建议

市场角度强调的是以市场的应对方法、手段及效率角度来降低和消化农业自然灾害风险损失、降低农业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的重要路径方式[6]。市场对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的应对方式主要强调集中在以保险等金融产品的分散为主。目前,相对于发达国家的市场农业分散现状而言,我国发展状况存在许多不足,以下逐条列举并给出相应政策建议:

一是加强农业保险推广的重视程度,积极引导并支持国际化、多元化农业保险主体介入。保险是市场经济下转移和分散农业自然灾害风险最好的经济金融手段,由于我国正式农业保险时间不长、农业保险公司自身承灾力低、农民心理、偏好及认知度、适宜的农业保险模式探索等问题,致使我国农业保险的推广及灾害应对实际效用普遍较低。当前形势下,要提高农业保险在灾害应对过程中的相关职能,缩小与世界领先水平的差距。首先要求政府必须从全局出发,积极认识农业保险的农业灾害应对价值、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扶持力度,并将之纳入政府农业发展规划的主要议题;其次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农业保险发展经验。世界范围内众多知名大型保险公司都有多年的农业保险相关业务经营成功经验。而在我国,农业保险在许多地区还处于实验和起步阶段,所以政府应制定相应优惠政策、积极放低国外优秀涉农保险公司的准入门槛,引导其与本土保险公司一起从事经营相关综合性的农业保险业务,另外也积极鼓励本土保险企业积极走出去,参与国际农业保险公司竞争,学习和沉淀相关方法和经验。

二是加快农业保险技术创新,拓展农业保险经营范畴。目前,我国传统农业保险经营范围局限于农业种殖业。且地区结构问题尤为突出,甚至在许多农村区域还是真空状态。优良的保险制度和市场应包括以下几种覆盖:一是对农业生产过程的覆盖,如农产品的储藏、加工、运输;二是农业所涉财产的覆盖,如农村房屋、农用机器、设备和工具、农产品加工厂等;三是农民为主体的覆盖,如加强目前较为流行的农村医保、社保、养老保险的覆盖力度及保险赔付度,切实提高农民社会福利;四是对以农民为主体的所有收入来源的覆盖。当前我国农业保险及涉农保险社会覆盖度较低,灾害应对及市场空间大,应当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保险公司积极拓展农业保险经营范畴。其次我国在农业保险产品创新上也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为促进新型农业保险产品的市场发展,应积极鼓励相关企业与部门依据所处地农业地理气候环境特点、科技发展水平,设计、开发出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农业保险合同。

三是积极投资研发农业自然灾害风险证券化、巨灾期权、农产品期货、远期合同等农业自然灾害风险金融产品,并做好相应推广普及工作。资本和货币市场发展落后及在农业领域应用缺失,是我国农业保险发展落后的一个主要原因。农业保险所涉及的资金来源相对较窄,因此其灾害应对能力的空间也相对有限,而货币及资本市场资金非常雄厚,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的金融应对发展趋势是利用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管理金融工具的创新和普及并使之与资本及货币市场形成紧密结合,如美国相关金融衍生产品的标的包括洪水、大雪、飓风、干旱等多类型自然灾害,并对农业相关市场的风险起到很好的平滑作用。目前我国这一领域还未开启,市场空间极大,应积极利用市场的有效性,促进农业保险与货币、资本市场的有机融合,降低并平滑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完善相关金融中介职能以期达到充分发挥农业相关创新金融产品对农业灾害风险的防治及分散作用,以下以农产品期货为例:一是继续完善我国农业期货、远期、期权市场建设,积极创新推出相关各类农产品期货合约,利用其套期保值效应较好地为农产品生产规避农业灾害而导致的价格风险;二是进一步开放国际期货、期权交易市场,以此降低主要如水稻、大豆、小麦等大宗农产品因农业自然灾害风险而造成的价格波动风险;三是从灾害维度上讲,应积极推出适宜农业发展的各类气候灾害期货合约,使得相关风险的认知与预判可以成为先导;四是在具体实施上,积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金融中介组织,使得以上各类期货的创新及应用普及可以得到迅速发展,一般涉及农业期货相关金融中介有:农业政策银行、商业保险公司、农产品贸易、期货公司、相关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基金管理公司。即基金综合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形成各类金融资产、依据市场机制形成农产品价格或气象保险合同、通过农业合作社或协会进行销售、进而参与期货、期权、远期及现货交易。相关金融中介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加快农业金融创新产品的市场化进程。

四是市场加大相关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支持力度。比如保险指数产品等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和普及都建立在一定技术应用和营销团队基础之上,需要具有相关复合学术背景的人才培养和支撑。另外,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要实现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的有效管理及可持续发展,依赖的最关键要素就是相关人才的“质”和“量”的供给。依据农业自然灾害风险所涉管理内容大致可以将相关人才主要分为农业灾害风险管理人才、新型农产品研发和培育人才、地理网络及信息平台的创建与应用推广人才、农业金融衍生品的开发与销售人才等。因此,本着市场应用价值的原则,应积极组织教育、市场、机构部门等各方资源并为之搭建相关平台,为实现农业灾害有效管理而积极培育好具有金融、保险、社会学、农学、管理、网络信息、气象地理等相关学科知识背景的复合性人才。

(三)个人角度的政策建议

农民是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的主要承灾体,是灾害应对的微观力量,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都是建立在农民的主体反应基础之上。由上文可知农民在农业自然灾害风险有效管理应对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以下逐条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第一,提高农民灾害风险认识,增强灾害应对的积极性。通过较大教育和宣传力度,改变农民传统的风险观念和行为。首先必须主动破除“等”、“要”、“靠”等消极或迷信意识态度;其次要积极认识到农业可能面临的各类灾害风险及可能造成的灾害损失并树立农业灾害风险防范意识;再次是主动寻求相关灾害的预防、应对等技术及策略。比如增强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的参保意识,积极主动地提高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的应对能力,进而起到降低其社会脆弱性的作用。

第二,积极构建相关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应对微观组织并监督履行好相关管理职责,建立微观灾害风险应对组织,以村为单位的农民可以根据自身地理位置单独设立一个规模不同的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小组,也可以通过挂靠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生产经营组织及合作组织成立相关灾害风险应对小组,并依据实际情况设立组长,发挥灾害应对的指挥和协调作用。相关风险应对小组要完成以下逐项工作:一是与县乡气象局做好对接,灾害频发期时常关注灾害发生动向;二是要积极带领本组广大农民做好相关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的预防与应对工作,尽可能地降低农业灾害损失;三是积极甄别和帮扶本组农民当中的风险弱势群体,如残疾人员、五保户等。不使其因灾致贫或“雪上加霜”;四是通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及活动,拉近村民之间的友谊,提升灾害应对的整体社会水平。

第三,积极做好农业保险需求的引导工作。一是要对农民农业保险需求意愿和特征做好调研,把握其相关行为经济学原理;二是加大农业保险宣传,营造文化氛围;三是对农业保险提供保费补贴,提高农民农业保险需求,加大财政投入并与相关福利政策实现配套;四是促进农村合作组织建设,提高农民基层宣传和组织力度,促进农业保险业务发展普及;五是财政上要对农业企业及农保企业实施农业保险的组织激励和财税激励。

第四,丰富农民自然灾害损失风险的应对手段,提高应对能力。农民单一的农业灾害损失被动承受压力巨大,应积极拓展提升农民风险分散的工具和方式。一是提升农业生产灾害应对科技水平,如从农作物品种、种植结构、作物布局、机械化、规模生产、现代化等方面;二是提升社会网络水平,加强农村社会环境建设,构建农村和谐关系,使得一人有难八方支援;三是加强农业保险等金融产品的普及,提高灾害损失的市场分担;四是同质性社会网络资本灾害应对能力空间有限,应积极提升差异性社会网络资本构建,从而提高灾害应对能力;五是通过提高职业技能降低农业收入所占比重、丰富农业种植品种等手段平滑农业自然灾害损失风险。

[1]唐为安,田红,陈晓艺,等.气候变暖背景下安徽省冬小麦产量对气候要素变化的响应[J].自然资源学报,2011(1):66-77.

[2]谢家智.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Adger,W.N.Vulnerability[J].Global EnvironmentalChange,2006(3):268-281.

[4]黄英君.社会风险管理:框架、风险评估与工具运用[J].管理世界,2013(9):176-177.

[5]宋燕平,费玲玲.我国农业环境政策演变及脆弱性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3(10):9-14.

[6]王增文.社会网络对受助家庭再就业收入差距的影响[J].中国人口科学,2012(2):78-86.

Study on Countermeasuresof AgriculturalNaturalCalam ity Risk from the Perspectiveof Social Vulnerability

CHENQi-liang,CHEN Zi-li
(1a.Schoolof Economicsand ManagementofGuizhou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Bijie, Guizhou551700,China;1b.Schoolof Foreign LanguagesofGuizhou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Bijie,Guizhou551700,China)

The risk of agricultural natural disaster loss increases year by year,which has a great impact on the corresponding nationaleconomy and the stability ofpeople's life.Therefore,the further study of the corresponding topics isofgreatsignificance.So far,there isno feasible theoreticalbasis formore adequate foragriculturalnatural disaster risk ofeffective treatmentand response to provide the corresponding default.In this context,the knowledge and contentof the theory of social vulnerability of the catastrophe are coupled to provide a new effectiveway to dealwith the risk ofagriculturalnatural disaster and to apply the corresponding socialvulnerabilitymethod to the agriculturalnaturaldisaster risk.Enumeratesand explains,provides the direction instruction for the corresponding policy basis.

Agricultural Risk;Social Vulnerability;FinancialDerivatives

F32

A

2096-0239(2016)06-0053-08

(责编:明茂修 责校:明茂修)

2016-10-15

贵州省2013年度社科规划青年项目“我国农业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研究”,项目编号:13GZQN16。

陈启亮(1980-),男,安徽肥东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金融国际经济。

陈子丽(1983-),女,云南红河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脆弱性灾害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基于DWT域的脆弱性音频水印算法研究
地球变暖——最大的气象灾害
煤矿电网脆弱性评估
杀毒软件中指令虚拟机的脆弱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