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空间分布的基本特征与影响因素
——以南京市郊为例
2016-06-27张亦弛龚劭齐赵涔淅
张亦弛, 龚劭齐, 赵涔淅
(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南京 210095)
休闲农业空间分布的基本特征与影响因素
——以南京市郊为例
张亦弛, 龚劭齐, 赵涔淅
(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南京 210095)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休闲娱乐的需求逐步提高,休闲农业产业相应地开始进入规模化过程。为促进其健康发展,对休闲农场土地与空间适宜性的研究至关重要。笔者以南京市为例,结合环城游憩带理论,总结了南京市郊休闲农业空间分布的基本特征,从空间效应、社会效应、交通要素、农业资源和政府政策方面分析了休闲农业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空间布局;产业集聚;影响因素;休闲农业;南京市
由城市化带来的地域空间的扩散使得城市与城郊、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休闲、游憩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城市游憩市场由内而外辐射发展的趋势下形成的环绕城市外围、与城市交通联系便捷、主要适应城市居民短期休闲度假需求的土地利用形式,被众多学者称为环大城市游憩活动频发地带,简称环城游憩带[1]。
城郊地处城市边缘,是城市地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乡功能互相渗透与干预的地区。一般而言,城市地域分为3个圈层:城市中心区、近郊区和远郊区[2]。在城市郊区,尤其是城市近郊的各类旅游形式中,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极为活跃并已然成为环城游憩带的新兴产业。南京市郊风景优美,距离适中,符合环城游憩带的划分标准。为响应中央“一号文件”新农村建设的号召,地方投资并建设了大量休闲农庄以形成休闲农业产业带。笔者将以环城休憩带理论为依据,总结南京市郊休闲农业的分布规律,针对性地探讨休闲农业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并为休闲农业的规划提出建议。
1环城游憩带理论
前苏联地理学家普列奥布拉曾斯基于20世纪80年代初发现了存在于城市周边的娱乐带。20世纪末,我国地理学家吴必虎据此提出了“环城游憩带”理论。“环城游憩带”是指分布于大城市郊区,主要为城市居民光顾的游憩设施、场所和公共空间,特定情况下还包括位于城郊的外来旅游者经常光顾的各级旅游目的地,由此形成的环大都市游憩活动的频发地带[3]。
学者普遍认为,根据游客在单程旅行中所花时间来划分环城游憩带地域范围的方法较为适用。从环城游憩带的主要功能出发(观光、休闲等),一般情况下行游比数值(克服距离花费时间与目的地滞留时间之比)越小越好。因此,有学者提出划定单程时间需要1 h的地域范围,即主城区以外50 km范围以内的环形区域为城市环城游憩带的整体范围[4]。由于休闲农业的休闲、观光度假等活动可以满足日常出行休憩的要求,属于城市游憩带的一种具体形式,所以以上述城市游憩带的范围为标准,在此范围内的以南京市为行政界限的区域即为笔者所研究的市郊休闲农业布局的空间范围,包含六合、浦口、江宁、溧水、高淳以及雨花台、栖霞的部分地区。
2南京市郊休闲农业空间分布的基本特征
2.1位于行政交界线附近,与中心城区及工业开发区距离较远南京郊区的“农家乐”和休闲农业专业村大多处于区域的边缘地带(以行政交界线附近分布较为常见)。由于到城市中心区域有一定距离,此处工商业活动相对较少,人口密度较低,日常生活与生产活动对休闲农业发展的负效应轻微;土壤相对肥沃,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空气质量优越。兼从各方面考虑,自然、生态是休闲农业空间分布的最基本特征。
2.2以交通线路为依托,沿干道辐射分布德国人文地理学家拉采尔曾以“交通是城市形成的力”的论述来评价交通在城市形成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城市人流、物流的重要通道,交通对生产要素的流动、城镇体系的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也一直是产业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休闲农业而言亦是如此。休闲农业是一种高效的生态农业,为保障其生产效率,原材料、产品运输的机动性以及目的地的可达性至关重要,这就需要便利交通条件的支持。
一般而言,距离主干道或地铁线路越近,休闲农庄的分布就越密集。六合区、溧水区、江宁区以及浦口区的休闲农业总体布局均是此特征的典型体现:六合区内,休闲农业集中在滁扬路和冶六线-金江路(地铁S8号线途经线路)交界线附近,密集分布着如九九艳阳度假村、官塘赫客栈等大小十余家休闲场所;江宁区内,休闲农业主要沿宁高、宁杭、宁马和沪宁高速以及南京绕城高速分布;溧水区主要沿宁高—宁宜高速和S123、S246省道沿线分布;浦口区主要分布于沪陕高速和宁扬高速沿线。
总体而言,南京市郊的休闲农业布局基本呈现与交通线路成线状或块状集聚分布的态势,距离交通线路越远,休闲农庄数量越少,分布越稀疏。
2.3分布较为集中,具有区域性将“农家乐”等休闲农业集聚分布,可以使生产的物质信息交流更加密集,对于共同快速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例如:溧水区的休闲农业,以洪蓝镇为中心集聚分布;浦口区的休闲农业集聚分布在以沪陕、宁扬高速的交汇处为中心的区域和浦口区北部地区;高淳区则集中分布于高蓝村及其附近地区。此外,土地集约利用和产业集聚分布不仅顺应了当今全球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还有利于旅游线路的空间组织;通过组团开发,形成资源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应,有利于形成对区外的综合竞争力。但聚集状态也容易引起邻近企业对农业旅游资源的争夺,即资源集聚屏蔽效应[5]。
2.4多位于湖泊和干流等水体附近水体具有美化环境,缓解污染,滋养土地的作用。休闲农业布置在水体附近,一方面便于发展水产养殖和引水灌溉,促进农业渔业发展;另一方面能构造湿地水体景观,与自然山林农田风光相互掩映,并提供垂钓等休闲娱乐措施,是大中型综合性休闲农业开发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结合实地调查结果,在南京市郊不同区域的休闲农业建设中,山与水、树与水等的结合总体比较成熟。例如六合区的大泉人家和溧水区的东庐山景区,两处分别靠近大泉水库和中山水库,此处的休闲农庄利用得天独厚的水体资源和景观,通过水产养殖和休闲垂钓等娱乐项目吸引大量游客,效益可观;江宁区内,六顺生态农艺园积极发展渔业养殖,跻身“休闲渔业示范基地”之列;锁石村生态农业园悉心打造九乡河、爱莲池等水体景观;泉水农庄依水临空而建,水面面积1.3 hm2,亭台、假山、水榭错落有致,颇有“小桥流水人家”的风情。从南京市郊总体的休闲农业景观布置来看,“有水靠水,无水造水”的思想已为开发者和农户认同,实际运用也比较到位。
3休闲农业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国内外产业集聚的理论研究可知,休闲农业的空间分布影响因素涉及禀赋条件、外部性、规模经济、市场需求联系、运输成本和其他非经济因素[6]。在研究休闲农业产业集聚形成机制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休闲农业的空间分布主要受空间效应、社会经济、交通要素、农业资源和政府政策这5个因素的影响。
3.1空间效应在一般情况下,离城市越远,开发区与城市距离与项目开发者需付地租成反比,同游客旅游成本成正比。二力均衡下,旅游项目最终会集中在距城市中心的某个距离区域内,形成环城游憩带(图1)。现实经验显示其并不受行政区域的限制,有时会覆盖周边省市。
图1 “环城休憩带”形成机制Fig.1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ReBAM
从空间分布上来看,我国休闲农业园区可分为3种类型:城市依托型(六合区、溧水区)、景区依托型(雨花台区城乡结合部)以及景区型。
北京大学吴必虎、殷柏慧等学者在对中国大中城市周边72处观光休闲农业地空间布局进行抽样调查、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得到如下结论:观光休闲农业地在大、中城市周围分布总体上呈现衰减趋势(除了在开始的30 km范围内),即与主城距离越远,观光休闲农业地分布越少;85%的城市郊区型观光休闲农业地集中分布在距离客源城市100 km范围内;观光休闲农业地在城市周边分布主要有两个密集带,最密集带出现在距一级客源地城市30 km左右的地区,次密集带出现在距离客源城市80 km左右的地区[7]。
但笔者注意到另一规律:与城市距离越远,休闲农业园区规模越大,游客滞留时间也相应增加。因此距离城市较远的区域仍然有不少休闲农庄分布。
根据实际情况,位于研究范围内的有效数据区域主要为六合区、浦口区、栖霞区、江宁区、高淳区和溧水区。根据各区域与南京主城区之间的距离,可分为两类:①距主城区30~40 km:浦口区、栖霞区、江宁区和六合区。各区域的休闲农业或“农家乐”数量分别为31、4、25、31。②距主城区40~80 km:溧水和高淳。两区域的休闲农业或“农家乐”数量分别为26和23。从实际数据来看,距城区相对较远的区域内的休闲农业分布数量相对少一些,但由于调查和研究范围比较小,数量差距较小。另外,根据实地走访所见,溧水和高淳的休闲农业区占地面积较其他区明显更大,同一类型的休闲活动区域更空旷宽敞,不受限制,而距主城区较近的区域内的休闲农业地在总面积、选址和景观布置方面更趋紧凑,受城市地价和交通布局的影响更明显。
因此,综合各方面因素,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选址应着重区位的选择。与城市、景区靠近,即距离一级客源地城市100 km范围内,或距一级客源地城市30 km左右和80 km左右的地区是最理想的休闲农业产业带分布区。
3.2社会经济以克鲁格曼为代表提出的新贸易理论主张“源市场效应”,指出企业一般选择定位在有大量需求的地方[8]。休闲农业空间分布同样遵循此规律。只有当地具备足够的市场需求和经济实力,能够使企业经营至少达到盈亏相抵,保障企业正常运营,休闲农业企业才会选择在当地布局。
研究表明,地区GDP和职工平均报酬与休闲农业从业人数呈负相关,与休闲农业年营业收入呈正相关;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个数、休闲农业年营业收入和城镇居民数呈正向关系,和公路里程数呈负向关系[9]。
随社会经济增长而扩大的市场更容易吸引休闲农业企业进入该区域并产生集聚现象。因此,社会经济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休闲农业的空间分布及其集聚程度。
当前,南京市休闲农业的游客主要是当地的城市居民和邻近省市的居民。其中,城市居民对休闲农业的消费需求与其个人收入水平密切相关。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差异,城市化进程不一,这就造成休闲农业的空间分布并非均衡,而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城市人口众多的地区。
横向比较来看,以南京市六合区和江宁区为例,二者与南京市中心均有一定距离,且都位于典型的环城游憩带,自然条件和交通可达性相近,但是二者休闲农庄空间分布情况有所差异:不论是数量还是密度方面,江宁区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都具相对优势。而由南京市统计年鉴可知,2015年江宁区人均收入为44 735元,六合区为42 591元,此数据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经济对休闲农业空间分布的影响。
纵向比较来看,江宁区具相对人均收入优势,排入南京市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前5名,栖霞区处于中等水平,浦口区和六合区分别为43 687元和42 591元,排在中后,而溧水区和高淳区以40 685元和40 588元排在南京市后5名。
联系各区域的实际发展状况,从休闲农业数量、规模及经济效益来看,总体与各区域的社会经济情况基本一致。江宁区、栖霞区、六合区和浦口区主要吸引主城区及城郊结合区域的本地客源,溧水区和高淳区则结合自身地理位置和经济状况,以南京本地和周边邻近城市或省区为客源目标,打造双方向市场,发展现状良好,发展潜力较大。
3.3交通条件交通条件在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中一向起着重要的作用,优越的区位和便捷的交通是发展休闲农业的先决条件。休闲农业的教育、体验和观光等功能需要游客亲身感受,而游客希望尽可能减少旅途时耗,以增加在景区停留的时间,缓解路途奔波中的疲劳。因此到达休闲农业地的时间、距离和可达性是影响游客出游的重要因素,因此地区的交通条件对休闲农业空间分布和集聚程度影响很大。从休闲农业观光地建设角度来看,旅游道路交通网必须满足农业生产、农产品观光采摘、环境保护及果园职工生产、生活等多方面的需要。园区内部道路也应与外部道路合理衔接,沟通内外部关系。另外随着自驾游的兴起,周末选择“农家乐”休闲的家庭数量也日益增多,因此休闲农业项目主要在公路交通便利的地区分布。
随着南京市郊道路交通的快速建设,休闲农庄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江宁区近年新建的大塘金“农家乐”村和黄龙砚“农家乐”村,就是在区政府投资修建道路之后建成的;江宁区、浦口区和六合区的休闲农业区也呈现明显的沿城市交通线路、高速路、省道而建的分布状态。道路交通的快速建设不仅促进了农业休闲观光的发展,也为农业生产、农副产品销售提供了有利的社会交通条件。最新的统计数据表明,南京市的私家车拥有量已有148.56万辆,增长迅速,且增势不减,这也为越来越普遍的休闲农业自驾游活动提供了更私人、更便捷的交通条件。此外,地铁线路的开发、村镇公交等公共交通的建设也使市中心与市郊的沟通更加快捷,联系更加密切。
3.4农业资源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依托,以农村为空间的对农业资源的深度开发。农业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或限制着休闲农业的发展,对休闲农业的产业集聚存在着一定的影响,被称为“第一性先天优势”。而新经济地理学强调历史和偶然事件中经济活动的区位决定方面的重要作用,这使得传统的比较优势退位,一些产业在某个地区的形成并不是由于该地区的要素禀赋优势所致[10]。休闲农业的产业分布可能也存在这种情况,随着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农业科技的进步,农业资源可能不再是关键因素,但仍然不容忽视。
南京市郊地处长江下游中部,山水城林融为一体,江河湖泉相得益彰。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热量充裕,无霜期长,光热雨与植物生长发育同季,且山丘河流兼备,为发展有机蔬菜的生产及桃、梨等经济林果的种植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绿化度较高,乡村生态良好,已拥有若干成熟的蔬菜生产基地、生态果园、自然生态园等发展休闲农业的优秀资源和坚实基础。
以典型调查走访地区为例:①南京市高淳桠溪镇蓝溪村,山水优美,生态自然和谐。特色鲜明的古民宅、古井,天地戏场,宗教庙宇,油菜花、红枫林共构怡人画卷,极具山水、田野、村舍、庙宇和谐共生的意境美;②南京市江宁区“五朵金花”之一的东山香樟园,包含有香樟园、亲水园、垂钓园、梁武广场4个功能区,樟林茂密,水系纵横,既可轻垂鱼竿放松心情,也可观光采摘品乡土美肴;③南京市六合区的各个休闲农业开展地区,可利用面积充足,农业基础较好,已拥有比较成熟的蔬菜生产基地、生态果园、自然生态园等发展休闲农业的优秀资源,农业资源丰富,乡土气息浓厚;④溧水洪蓝镇的山凹“农家乐”村,山林优美,梅林万顷,竹海十里,月月有花,季季有果,油桃、李、板栗等果树漫山遍野,土菜美味可口,农副特产丰富,四季皆有不同体会。
总体来看,南京市郊拥有充裕的具有丰富农业资源的地区,景观特色显著,休闲氛围良好,利于遵循自然原则,紧密结合科学性、休闲性与艺术性,为“反城市”的农村休闲度假村的建设提供优质资源,给游客带来新鲜体验:安静改变生活节奏和提供放松的机会;接近自然、阳光与森林,提供人文关怀;由运动和游憩带来活动的变化;与生活圈和工作圈之外的人群交往;发现别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等。
3.5政府政策近年来,南京市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始终坚持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为前提,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和谐发展”为原则[11],先后出台了《2014—2018年南京市休闲农业市场前景调查及开发运营策略研究报告》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工程实施意见》等相关政策文件,站在全市现代农业发展高度,明确南京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科学发展思路,提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目标要求。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纷纷把发展休闲农业作为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建设新农村的途径,加大了政策资金扶持,形成了休闲农业产业大发展的浓厚氛围,吸引着各类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源向休闲农业产业集聚。而且,城市及郊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投资建设的,良好的设施环境会对休闲农业企业形成较大吸引力。此外,以政府为主导开展的休闲农业节庆活动(如南京的农业嘉年华)可以提高本地休闲农业的知名度,通过品牌效应进一步扩大休闲农业的市场需求。这些都促进了休闲农业集聚区的形成和发展。
在政府指导下,南京市目前已培养了一批“农家乐”集聚区,并且加快创建国家级休闲农业旅游景区、生态旅游示范区和自驾游基地,积极支持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汤山翠谷、六合九九艳阳农庄等争创省四星级休闲农业旅游点,并且着力打造以“南京乡村旅游节”为重点的休闲农业旅游节庆活动,打通更多特色旅游线路,积极通过网络平台,刺激南京市休闲农业市场的开发和扩大。
但是,政策的执行在现实中受到人际关系的考验。村镇与政府间的关系紧密度是一定程度下影响休闲农庄经营收益指数与平衡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据悉,六合区陈家客栈及其周边休闲设施全部由政府出资修缮,风格统一,功能完善,意在打造当地招牌。然而此处地段欠佳,周边景观没有特色,平日里人迹罕至,因而收入寥寥;据江宁区世凹桃源“农家乐”员工透露,政府为其开发与经营投放了不少资金予以帮助和扶持,然而农庄内自然风光并不出彩,且定价偏高,活动类型有限,吸引力不足,客流量较少;而在提供餐饮的以山子林“农家乐”为代表的一些休闲农庄,提供的时蔬新鲜,菜肴分量足,风味美,且价格合理,却因村镇与政府内部关系尚不紧密,至今未能在交通要道设立路标指引牌,使得游客不明路线,抱怨频频,休闲农庄的经济收入也大打折扣。
由此可见,政府相关政策的执行力度是休闲农业得以长足发展的重要保证。如何规划投资方向,怎样分配投资力度,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4结语
综上所述,休闲农业空间布局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经营者需要充分权衡利弊,选择合适的区位,采用合理的生产经营和营销方式。例如,注意各点位之间的错位经营,避免近距离的重复建设与恶性竞争。此外,政府也应做好相应的扶持工作,在加大对休闲农业投资力度的同时增强对休闲农业产业分布的空间规划,采取引导措施,促进相关信息的公开透明化。例如,应在重视各休闲农业旅游节点在地域空间上的排列组合和相互作用关系的基础上,对休闲农业的空间结构进行合理有效的划分和组织;还应该打破行政的制约,把行政上分属不同区但地域上相对集中的旅游资源组合起来。这些举措对促进整个研究区域的旅游总体发展具有必要性。休闲农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其发展是长期过程,如果经营者和有关部门能够及时针对现状做出必要调整,休闲农业一定能成为经济转型中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1] 吴必虎.上海市民近程出游力与目的地选择评价研究[J].人文地理,1997(1):17-23.
[2] 冯健.我国城市郊区化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人文地理,2001(6):30-35.
[3] 吴必虎.大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M)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1(4):354-359.
[4] 胡勇.南京市环城游憩带旅游开发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5] 王艳荣,刘业政.农业产业集聚形成机制的结构验证[J].中国农村经济,2011(10):77-78.
[6] 张广海,包乌兰托亚.我国休闲农业产业化及其模式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2(10):30-37.
[7] 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8] 佟家栋.国际贸易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9] 赵丽宁,欧维新,逄谦.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10.
[10] 殷广卫.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集聚机制研究:兼论近十多年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D].天津:南开大学,2009.
[11] 南京市政府.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工程实施意见[A].2012.
Study on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Leisure Agriculture—A Case Study of Nanjing Suburb
ZHANG Yi-chi, GONG Shao-qi, ZHAO Cen-xi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5)
AbstractWith the boost of economics and the leap of citizens’ life quality, there have been growing demands for recreation at spare time. Consistent with such situation, leisure agriculture has prevailed. To foster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kind of new industry, it’s necessary to give an insight into what kind of places are liable to take the advantage with the implement of leisure farms. Taking Nanjing City as example, combined with recreational belt around metropolis (ReBAM), the basic feature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 Nanjing suburb were summarize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were analyzed from aspects of spatial effect, social effect, traffic factors,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policies.
Key wordsSpatial layout;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Leisure agriculture; Nanjing City
基金项目江苏省大学生创新与实践训练项目:南京市郊休闲农业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作者简介张亦弛(1995- ),男,安徽绩溪人,本科生,专业:人文地理与城市规划。
收稿日期2016-04-05
中图分类号S 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6)12-2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