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省淤泥湖省级湿地公园规划

2016-06-27赖春林李妍彦

安徽农业科学 2016年12期
关键词:湿地公园生态系统环境质量

赖春林,李妍彦

(1.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湖北武汉430062;2.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32)

湖北省淤泥湖省级湿地公园规划

赖春林1,李妍彦2

(1.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湖北武汉430062;2.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32)

摘要笔者通过对淤泥湖湿地展开一系列深入调研和考察,分析规划项目资源,对淤泥湖湿地公园的生态系统、环境质量、湿地景观、基础设施及管理5个方面进行评分,评价得出该湿地公园建设条件等级属“优秀”。在此基础上提出要基于保护国家级团头鲂种质资源人工生态库的需要,加大对淤泥湖生态湿地的保护与恢复力度,实现当地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绿色产业项目的发展。

关键词湿地公园;淤泥湖;生态系统;环境质量;基础设施

根据我国林业厅《湿地公园管理办法》,湿地公园是指以湿地良好生态环境和多样化湿地景观资源为基础,以湿地的科普宣教,利用湿地功能,弘扬湿地文化等为主题,并建有一定规模的旅游休闲设施,可供人们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生态型主题公园[1]。现在大多数建成的湿地公园过于看重眼前的生态效益,几乎都是采用“抢救式”的保护模式对湿地进行建设规划,人为干预过于形式,并且后期乏力,导致运营情况较为混乱。大多数湿地公园不能很好地实现对湿地资源的可持续保护和科学恢复,有悖于设计规划的初衷,规划理念在湿地生态系统综合服务功能中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和体现[2]。湖北省淤泥湖省级湿地公园是基于保护国家水产种质资源的角度,通过科学有效的规划,合理利用淤泥湖湿地资源,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期望为今后湖北省湿地公园的建设思路提供参考。

1研究区基本情况

1.1地理位置湖北省淤泥湖省级湿地公园位于荆州市公安县境内江汉拗陷盆地西南部,西邻鄂西隆起山地,南邻洞庭湖盆地,地理坐标为112°03′51″~112°09′16″E,29°44′48″~29°51′02″N。

1.2地质地貌淤泥湖湖盆呈浅碟形,湖底平坦且淤泥深厚,属沉溺类湖泊,有机质含量高。湿地公园湖区周围是平岗和丘陵地带,地形东低西高,景色错落有致,自然风光优美。1.3气候当地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据观测记录统计,湖区年平均气温16.4 ℃,年平均总活动积温6 000 ℃,日照时数1 857.8 h,降雨日数为129.3 d,年降雨量达1 125.2 mm。

1.4土壤该规划区具有侵蚀与堆积的地貌特征,湖区周边均为平岗和丘陵,从河床到岗地,土壤质地从砂质逐渐向黏质过渡,土壤种类也相应具有飞砂土、灰砂土、灰油砂土、灰正土、黄土等。

1.5水文水质湿地公园内主要水体为淤泥湖,水深汊多且湖面开阔。湖水北经大至岗干渠通往虎渡河,南经甘厂闸连接松滋东河,属洞庭湖遗址湖。湖泊现有水面面积1 650.98 hm2,水位由涵闸控制,水深常年在3 m左右。

公安县环保部门对湖区的监测评价结果表明,湖水中六价铬、镉、铅、铜、锌、氟化物、硫酸盐、氯化物、硝酸盐、铁、锰等指标达到I类水质标准(GB3838—2002),其他常规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淤泥湖湿地公园水质检测

1.6动物资源通过野外调查及查阅相关历史记录,淤泥湖湿地公园内常见浮游动物4类38属50种;底栖动物有3门13科29属33种;脊椎动物共有5纲29目61科120属169种,其中鱼纲6目12科43属61种,两栖纲1目3科3属9种,爬行纲3目7科10属12种,鸟纲14目33科55属77种,哺乳纲5目6科9属10种。

1.7植物资源据实地考察统计数据,淤泥湖湿地公园内共有浮游藻类8门35属44种,维管束植物58科141属187种(含栽培种10种)。在维管束植物中,蕨类植物有4科4属5种;裸子植物有1科1属1种(为栽培种);被子植物有53科136属181种(9种为栽培种)。

2总体建设

2.1项目性质为保护和修复淤泥湖水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特别是保护国家团头鲂种质资源人工生态库,促进湿地保护事业的发展,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人民政府决定建设淤泥湖省级湿地公园。

2.2项目建设期限规划期限:根据湿地公园分期建设目标,将项目的规划期分为近期规划(前3年)、中期规划(第4~5年)和远期规划(第6~8年)。总体规划期限为8年(2015~2022年)。

2.3功能分区根据《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导则》中对湿地公园功能分区的要求,结合《公安淤泥湖团头鲂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规划》及规划区内的地形、水文、景观、生态特征及资源分布状况,将淤泥湖湿地公园划分为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5个区域,各区域位置如图1所示。

图1 淤泥湖功能分区Fig.1 Functional division of Yuni Lake

2.3.1保育区。保育区是开展保护、监测等必需管理活动的地域,也是该湿地公园的重点核心区。规划将西起淤泥湖渔场场部,东至章田寺乡庙咀村的湖面区域作为保育区,占地面积906.31 hm2。同时,该区域也是湖北省公安县淤泥湖团头鲂种质资源保护区的核心区,包括团头鲂天然产卵场、苗种栖息和育肥场所,是培育种苗的重要场所,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沿湖水岸边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有大面积芦苇、香蒲等群落,同时有大量的湿地植物伴生,是湿地动物的重要栖息场所。

2.3.2恢复重建区。规划该区域用于开展退化湿地的恢复重建和培育等工作,占地面积420.44 hm2。淤泥湖湿地公园恢复重建区主要分布于八步港、魏家港、羊子岗和严家咀附近的港湾,因人为修筑坝堤和受自然灾害影响等原因,湿地资源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恢复湿地功能和生态景观是该区域建设的首要目的。该区域范围内水域较浅,且湖面波浪较小,适宜恢复水生植被,因此将该区域划为恢复重建区。

2.3.3宣教展示区。湿地公园宣教展示区是普及科学知识,宣传环保意识的区域。规划将淤泥湖渔场种鱼育种基地作为宣教展示区,面积为8.37 hm2,由4部分区域构成:科普宣教中心、水生植物园、观鸟区和文化长廊。游客可在此参观、学习和亲临体验,提高个人生态意识。

2.3.4合理利用区。区域可供开展生态旅游观光及生态养殖活动,规划面积389.54 hm2。计划于该区打造游人码头、亲水平台、休闲垂钓区、春妍荷池等一系列人文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娱乐场所。同时,合理利用渔业养殖技术,运用生态科学手段,以实现“人放天养,以质取胜”的绿色产业发展道路。

2.3.5管理服务区。管理服务区规划建设于淤泥湖渔场部,在区域内设置公园大门、办公楼、保护管理站、码头、停车场、医疗服务站等公共设施,共占地5.35 hm2。

3规划评价分析

淤泥湖湿地公园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完好,公园内生物多样性丰富而富有特色,湿地景观优美,湿地文化多姿多彩,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项目通过科学规划,充分利用淤泥湖湿地公园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把淤泥湖湿地公园建设成特色鲜明的省级湿地公园,乃至在全国范围都具有特色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成全国渔业资源“保护-恢复-利用”的生态示范工程。

依据《湿地公园评估标准》(LY/T1754—2008),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淤泥湖湿地公园的生态系统、环境质量、湿地景观、基础设施及管理5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价,每一项评价项目分值分别为40、23、15、10、10,另附加分2分,总分100分,因子权重分值αi如表2~6,因子赋值Χi在区间[0,1],分值按下面公式计算:

W=∑αiΧi

(1)

式中,W为每一项评价得分分值,αi为各评价因子权重分值;Χi为各评价因子赋值。

3.1生态系统评价淤泥湖省级湿地公园生态系统的评价系统按生态系统典型性、湿地面积比例、生态系统独特性、湿地物种多样性、湿地水资源5个因子进行,分值由各因子分值累加获得,满分40分,评价结果为36.7分(表2)。

3.2环境质量评价淤泥湖省级湿地公园环境质量评价因子有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空气环境质量、噪声环境质量4项,满分23分,评价结果分值为19.6分。

表2 生态系统评价得分

表3 环境质量评价得分

3.3景观评价淤泥湖省级湿地公园景观评价因子有科学价值、整体风貌、科普宣教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美学价值5项,满分15分,评价结果分值为13.6分(表4)。

表4 景观评价得分

3.4基础设施评价淤泥湖省级湿地公园基础设施评价因子主要有宣教设施、景观通达性、监测设施、接待设施4项,总分10分。根据设施条件给各因子打分,结果得分5.3分(表5)。

表5 基础设施评价得分

3.5公园管理评价淤泥湖省级湿地公园管理项目评价因子有功能分区、保育恢复、机构设置、社区共管4项,总分10分,评价得分6.8分(表6)。

此外,淤泥湖湿地公园区位优势明显,以盛产团头鲂且种质优良而著称,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团头鲂原种保护和供应基地之一,鱼类资源丰富而具有独特性,具有重要保护价值与典型意义,附加2分。综上对淤泥湖湿地公园的生态系

表6 公园管理评价得分

统、环境质量、湿地景观、基础设施及管理5个方面评分共84分,按照湿地公园评估等级标准,应列于“优秀”等级,说明淤泥湖湿地公园具备建设省级湿地公园乃至国家湿地公园的条件。从综合评价来看,淤泥湖湿地公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湿地公园的基础设施中的宣教设施、监测设施、接待设施还较欠缺,湿地管理中保育恢复尚待加强,机构设置还没有到位,社区共管水平还有待提高。

4结语

淤泥湖省级湿地公园是水体、滩涂及特色浓郁的湿地人文景观的结合,植被繁多,水鸟成群,广宇辽阔的湖泊湿地提供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淤泥湖省级湿地公园的建设不仅为国家团头鲂种质资源生态库提供了场所庇护,推广了生态养殖理念,同时还能向社会展示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环境共同保护的意义,彰显湿地的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 陶思明.湿地生态与保护[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6.

[2] 肖宇,肖利,江鹏.湖北湿地公园建设现状分析及发展思路探讨[J].湖北林业科技,2014(1):48-51.

Planning of Yuni Lake Provincial Wetland Park in Hubei Province

LAI Chun-lin1, LI Yan-yan2

(1.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Hubei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62; 2. College of Management,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2)

AbstractBase on a series of in-depth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n the Yuni Lake wetland, the planning project resources were analyzed. Five aspects were graded such as the ecosystem, environmental quality, wetland landscape, infrastructure and management. The park construction condition rank was “excellent”. Based on these, it was proposed that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and recovery of Yuni Lake wetland ecology based on the needs of state-level protection of blunt snout bream germplasm resources in artificial ecological library, so as to realize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industry project wit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the goal.

Key wordsWetland Park; Yuni Lake; Ecology system;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frastructure

作者简介赖春林(1991- ),男,广东深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湿地生态学。

收稿日期2016-04-13

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6)12-209-03

猜你喜欢

湿地公园生态系统环境质量
为了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河北省廊坊市深入开展水污染防治攻坚战
湘乡市:努力推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医院志愿者角色和功能的研究
生态系统视角下:农村留守幼儿情绪问题的形成
维护群众权益,改善环境质量
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景观设计探究
环境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