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绿道效益及其存在问题研究
2016-06-27姜媛媛赵家敏吴华清
姜媛媛,赵家敏,吴华清
(1.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旅游系,广东佛山 528000;2.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广州市绿道效益及其存在问题研究
姜媛媛1,2,赵家敏1*,吴华清1
(1.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旅游系,广东佛山 528000;2.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摘要作为珠三角绿道建设的先河,广州市截至2012年底,累计建成绿道2 174 km,覆盖面积3 600 km2,服务人口超过800万,成为城市绿道建设的典范。在广州市绿道效益评估方面,通过定量分析评估其生态效益,数理模型结合SPSS分析评估其经济效益,定性分析评估其社会效益。针对广州市绿道存在的问题,笔者采取调查问卷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最终发现广州市绿道在建设和投入使用中存在三大问题:①绿道层次和使用率低;②生态功能薄弱;③有些路段选线不合理。笔者就此提出了合理化建议:转变建设者和使用者的观念;生态学专家参与绿道的规划;重点打造社区绿道。该研究旨在为广州市的城市建设和完善工作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和可借鉴的建议。
关键词绿道效益;广州市;条件价值法;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绿道(Greenway)一词由怀特率先提出,来源于美国[1]。2010年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布的《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所提及的绿道定义是:绿道是一种线性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行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住区等,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并为居民提供充足的游憩和交往空间[2]。国外关于绿道的研究比较成熟,系统涉及较多学科,且对绿道的研究比较全面。相对于国外,我国学者对绿道的研究起步较晚,张文、范闻捷于2000年首次将绿道概念引入我国,开创了绿道在我国理论研究的先河[3]。此后,绿道成为诸如城市规划设计、风景园林、景观生态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热点,但是相关研究也出现研究内容比较零散,不够全面和研究层次较浅等问题。系统地对我国绿道进行研究是一项亟待完成的任务。笔者以珠三角中广州市绿道作为典范,对广州市绿道发展现状和绿道效益进行评估分析,并通过现场调查问卷和实地考察得出广州市绿道效益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旨在提升广州市绿道效益的合理建议。
1广州市绿道发展现状和绿道效益评估分析
1.1广州市绿道发展现状广州市绿道与珠三角其他地区的绿道在选线和布局上综合考虑城市的自然与人文、交通状况和城镇布局等要素,确定总体布局。依据广东省2010年初下达的《珠三角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珠三角总共有6条区域绿道,全长 1 670 km。其中过境广州的有 1、2、3、4 号线,主线长 340 km。在广东省的规划下,广州市依据城市的实际情况,设置了6条不同主题的城市绿道,分别是曾江绿道、天麓湖绿道、芙蓉嶂绿道、莲花山绿道、流溪河绿道和滨海绿道,总长 480 km,并正确地处理区域绿道、城市绿道与社区绿道这三层绿道级别的关系,从而形成了广州市的绿道系统。截至2012年底,广州市绿道系统覆盖全市12个区县,串联起42个亚运场馆、52个地铁站、98个街镇、151个驿站、320个主要景点,绿道系统覆盖面积达3 600 km2,超过 800万的人口可享受到绿道的服务(图1)。
1.2广州市绿道生态效益评估广州市绿道因没有征收土地或者占用农田、大拆大建,而是尊重自然、因形就势地整合,使得广州市绿道与周边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相协调。所以在对广州市绿道系统进行生态效益评估时,应将其视为一种具有生态价值的景观,另外绿道是一种“公共商品”,并不收费,不在市场上进行交换,是没有市场价格的,因此根据绿道的这个特点,确定广州市绿道生态景观效益评估的方法为CVM(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条件价值法。通过对广州市民在网上发放调查问卷的方法获取基本的调查数据。调查问卷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年龄、性别、职业、年收入等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为居民的支付意愿和支付价格的调查。
本次调查共回收问卷300份,有效问卷288份,其中有37人不愿意支付。
通过汇总调查数据统计出来的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情况见表1、表2。
通过表2的调查样本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接受调查的大多数广州居民愿意支付的数额是50元/人和75元/人。通过离散变量WTP的数学期望公式,可以算出调查样本广州居民的人均支付意愿:
图1 广州市6条城市绿道布局Fig.1 The layout of 6 regional greenways in Guangzhou Cty
E(WTP)=∑PiBi=90.82元/人
(1)
式中,Pi指各调查区域人口分布概率,Bi为各调查区域人口的数值。依据广州市2012年人口统计数据,2012年末广州市10区2市总人口为12 751 400人,把调查样本扩展到整个广州市的10区2市,可计算出广州市全市居民的支付意愿,也就是广州市绿道的生态景观价值为115 808万元。
因此,运用条件价值法评估广州市绿道的生态景观价值为115 808万元。但是抽样调查的样本容量是相对有限的,而且条件价值法本身是有缺点的,它采用模拟市场的方法,且缺少反馈机制,其模拟市场价格的精度没有实际市场高,因此要想十分准确地评估广州绿道的生态景观价值相当困难。但是通过以上估算,可以证明广州市绿道具有巨大的生态景观价值。
1.3广州市绿道经济效益评估2013年3月4~15日,调查小组在番禺区绿道、增城绿道、海珠区绿道、天河区绿道随机向游客发放350份问卷,问卷采用调查员一对一问答的方式,尽量保证问卷调查的准确性,最终回收有效问卷323份,有效回收率达92.3%。
(1)计算总旅行费用。总旅行费用包括游客的交通费、租自行车的花费、餐饮费用、购物、游船花费等。由于在调查中,有些游客是跟随旅行团绿道旅行线路包价旅游的方式,此类游客的旅行费用计为包价费用加上游客在绿道旅游的其他开支。经计算,323位调查样本游客的总旅行费用为26 021元,由此得出人均旅行费用为80.56元。
(2)依据调查样本游客的旅行费用划分区间并计算样本游客的旅游需求率。根据样本游客旅行费用的不同,将样本游客划分为15个区间,计算每个区间的人数Ni、旅游需求Mi、累计样本Pi比例和旅游需求率Qi,结果如表3所示。
(3)建立调查样本游客的旅游需求曲线模型。依据旅行费用区间的方法,以每个样本游客的旅游需求率Qi为因变量,以每个区间的旅行费用的中位值Ci为自变量,分别采用指数、线性、幂函数、半对数、倒数和二次曲线这几种方式进行回归拟合,最后得到指数的回归拟合最好,但是考虑到函数形式以简单为宜,故最终采用对数函数,且其R2=0.965,拟合度也很好,由此得到单个游客意愿旅游需求曲线模型:
Q=1.785-0.312lnTC
(2)
(4)计算各个样本和总共的样本游客消费者剩余。
(3)
式中,令Q=0,得到TC*=305.271 0。带入公式计算调查样本游客的总消费者剩余为16 871.65元,得出这些游客的样本人均消费剩余为52.23元。
表1广州市居民绿道调查受访者的基本信息
Table 1The basic information of respondents in greenway investigation in Guangzhou
受访者基本信息Basicinformationofrespondents特征Features人数Numberofpeople比例Proportion%性别Gender男15654.2女13245.8年龄段Agegroup20岁以下3211.121~30岁11339.231~40岁6121.241~50岁4013.951~60岁3311.561岁以上93.1文化程度研究生学历以上4114.3Degreeof大学本、专科学历20470.8education高中或中专学历3411.8初中及其他学历93.1年收入10000元以下5519.1Annualincome10000~30000元4214.630000~80000元17360.180000元以上186.2
表2广州市居民绿道生态景观支付意愿的样本分布情况
Table 2The sample distribution of residents’ willingness to pay for greenway in Guangzhou
绿道支付意愿WTPWillingnesstopayforgreenway∥元/人样本数Samples百分比Proportion%累计百分比Cumulativeproportion∥%03712.812.853010.423.2254114.237.4506321.959.3755418.878.11502910.188.2275155.293.4425124.297.6>60072.4100.0合计Total288100.0
注:600元以上的视为600元统计。
Note:More than 600 Yuan was counted as 600 Yuan.
(5)计算广州市绿道的总游憩价值。2013年广州市绿道游客总人数估计最少为100万人,那么广州市绿道的总游憩价值RV为13 280万元。
1.4广州市绿道社会效益评估
1.4.1改善了广州市生态环境。广州市绿道建设通过环境整治、新建和改造绿地增加生态公园等一系列措施改善生态环境。2011年广州市启动了15个岭南花园的建设计划,并且完成1万多棵古树名木的挂牌保护[4]。南沙区青山绿地工程和林带林区建设与绿道建设相辅相成,使得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22 m2,并且还打造了广东省首条水上绿道,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东濠涌绿道是越秀区绿道的亮点,通过综合整治东濠涌,使原先脏乱的濠涌变成了景色优美、可观可游的城市绿道,并且新建绿地42 600 m2,改造绿地41 400 m2,城区绿地率达28.5%,绿化覆盖率达33.97%,公园绿地面积持续增加到654.1 hm2。通过广州市绿道的建设,广州市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和美化。
表3广州市绿道调查样本旅行费用分段统计结果
Table 3Guangzhou greenway survey sample travel cost segments statistical results
总旅行费用区间TotaltravelcostintervalNiMiPi∥%旅游需求率Traveldemandrate0~20元67323100.001.000020~40元5225679.260.792640~60元4120463.160.631660~80元2816350.460.504680~100元3413541.800.4180100~120元2210131.270.3127120~140元267924.460.2446140~160元185316.410.1641160~180元123510.840.1084180~200元10237.120.0712200~240元6134.020.0402240~280元172.170.0217280~320元261.860.0186320~360元041.240.0124360~400元441.240.0124
1.4.2提高了广州居民生活质量。为推进绿道的建设,广州市增加了许多生态公园、绿地广场、岭南花园等,绿道沿线新增大量基础设施,交通设施和环境卫生得到改善。游憩空间的增加和基础设施的改善直接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丰富了广州市居民的文化生活和休闲方式。茶余饭后或紧张的工作之后,市民可到社区附近的绿道亲近自然、休闲健身。
广州市绿道建设还提供了一个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绿道慢行道与城市许多交通节点相连,换乘方便。此外,绿道还提供了低碳便捷的通勤方式。例如萝岗区绿道串联起了百余家知名企业,在每天的上下班时间,成千上万的企业员工骑车在绿道上通勤,既环保,又方便。
1.4.3统筹了城乡一体化。广州市绿道的建设促使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广州市绿道建设将只有城市才有的基础设施引入到绿道沿线村庄,使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一样可以利用这些服务设施;另一方面,城市居民也享受到了农村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田园风光,促进了城市居民与乡村居民间的生活方式的趋同性,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
广州市绿道促进了城乡之间的空间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和生态环境的一体化。绿道建设通过改善城市与农村间的交通设施促进城乡间联系的加强;另外绿道的建设通过绿化工程和城市生态公园的建设,使得城市引入乡村的生态环境。因此,广州市绿道的建设使城乡基础设施实现合理布置,生态环境得以保护,促进了城乡空间的融合。
通过以上的评估研究,可以看出广州市绿道的建设和使用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但广州市绿道在建设和投入使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2广州市绿道效益存在问题分析
通过现场调查问卷和实地考察,得出广州市绿道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2.1广州市绿道层次和使用率较低广州市绿道的发展与国外其他国家的绿道相比尚处于初级阶段,其特点是修建的初衷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休憩,是游憩道、慢行道、公园道,可满足社区周边居民的休闲娱乐需求,以道路连接成网络,具有一定的绿道意义。由此看出,广州市以及整个珠三角建设绿道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居民休闲游憩需求,让居民在开阔的线性空间,通过绿道进入城市周边或外围的自然区域,与自然亲近,让自然成为居民的开敞大课堂。现在人们对绿道休憩功能的关注刚好与绿道建设者修建仅用于休憩功能绿道的想法吻合。目前很多广州市民将绿道仅仅是看做绿化后的可供休闲娱乐的道路,并没有认识到绿道其他更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广州市绿道的建筑建设和绿道的使用都比较单一,并没有达到多目的、多实用的状态,层次还较低。
笔者通过实地考察发现,绿道使用率的调查总体结果差强人意。广州市12条绿道精品线路中,除了个别线路比较好,串联景点多,基础设施完善的绿道外,其他大部分线路的绿道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使用率低的情况。城市外围的绿道基本无人问津,荒草丛生。有些绿道因绿道沿线可以游玩的景点不足,周围居民只能在绿道上散步、休息等,驿站服务等部分基础设施跟不上,市民纷纷表示很难再过来。大学城附近沿线的绿道本来主打休闲文化的精品线路,但废弃许久。驿站等基础设施的不完善是限制绿道发挥效用的一大原因,而另一个主要原因是绿道建设位置的局限性。从广州市绿道的建成来看,社区绿道较城市绿道和区域绿道而言比较缺乏,且不完善。对于现在广州市绿道的主体城市绿道和区域绿道,所需要花费的通勤时间都比较长。对于白天上班,晚上才能休闲娱乐的城市居民来说,无法满足其就近游憩的需要。2.2广州市绿道生态功能薄弱和对绿道理解单一 广州市绿道的建设者仅注重绿道的休憩功能,生态功能薄弱,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优先。必须承认的是,广州市绿道在涵养水源,净化空气,滞尘减噪,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方面发挥了一部分作用,但是通过对广州市绿道的实地考察发现,城区绿地并不是紧密相连的,而是被分割成不同的破碎形状,绿道系统之间的连通性并未实现,生态功能自然很难发挥。另一方面,一些地方的绿道建设也不符合生态性,直接在非机动车上标识出自行车的车道就草草完成。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有关部门对广州绿道的生态功能不够重视,加之绿道生态功能实施难度大,对土地利用的要求也高,使得许多广州市绿道的建设只能实现短期效益。
另外绿道的建设者对广州市绿道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慢车道的修建,实施结果大多数为自行车、步行道和游径,造成市民对绿道的理解单一,以为是自行车道或步行道。
2.3广州市绿道部分选线不合理广州市绿道路段的选线不合理,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许多地段的城市绿道只在城市主干道上划线,不仅占用城市道路用地,还不方便使用绿道。绿道并不是自行车道,然而一些部门直接把绿道建设成了自行车道,设计了大量占用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并且与机动车道没有绿色屏障隔离。这一点在广州市社区绿道的建设上最为明显,很多区的社区绿道直接占用了人行道,又没有与旁边的机动车道之间设置隔离。为了避免机动道驶进绿道,往往在转弯处或绿道上直接设置大的障碍物。这样设置的绿道既不方便行人和骑车者使用,也容易与机动车道的交通造成冲突。②一些路段的绿道在选线时没有考虑到绿道线路的连贯性,出现了一些断头路。③一些路段的绿道大量占用了盲道。造成上述选线不合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由于建设者建设思路的局限性造成的。建设者采取不征地、不占地、不拆迁的建设思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既要增加开敞的游憩空间,又不占用土地也是基本上无法实现的,因此出现了在建设绿道的过程中借用现有的道路,在现存的慢行道或者自行车道上进行简单标志的做法,不仅占用交通道路,还会增加步行和骑车的危险性。
3建议
3.1转变对绿道的认识在珠三角和广州绿道建设上,针对绿道的建设者和使用者对绿道认识程度尚浅、使用率低、选线不合理的问题,最迫切的就是要转变人们对绿道的认识。这样才不至于把绿道仅仅当做慢行道、自行车道和行人道,使得生态防护的理念只停留在规划上。对珠三角绿道建设者而言,在转变对绿道认识的同时,更新对绿道的观念,充分认识绿道在塑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培养居民绿色休闲方式,补充城市慢行道系统,以及建立区域范围的生态防护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从基于道路的认识转变成具备多种功能的生态防护和土地保护网络体系的认识,从慢行道的建设上转到绿色开敞空间网络体系上来。此外,珠三角和广州市的绿道要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除了城规等方面的理论体系外,还应该引入风景学、生态学、景观学等相关理论,通过交叉学科来完善绿道理论,更加完善绿道的建设和发挥它的作用,使它成为真正解决城市问题的有效途径,达到生态保护的目的。
3.2加强绿道规划的生态性珠三角以及广州市绿道的建设大多是由林业、交通、水利等不同部门临时组织人员承担绿道建设任务,可能会造成绿道实施效果受部门认识不同的影响。此外,绿道建设需涉及景观生态、城市规划、植物等多学科,因此需要多学科专家的参与,特别是生态学和风景园
林专家。在对绿道的建设规划中,注意挖掘广州绿道中的生态效益,但总规的编制以及绿道的建设多由城市规划人员主持承担,因此为了加强绿道的生态效益和建设的合理性,需要聘请该方面专家积极参与。
3.3重点打造社区绿道 广州市区域绿道和城市绿道的建设位置存在局限性,无法满足居民在其居住区附近从事游憩活动的需求,而社区绿道正好可以弥补区域绿道和城市绿道建设位置上的局限性。建设社区绿道应该把社区周围的公园、绿地系统、景观系统等融入绿道系统,这些景观和绿地元素的有机结合才能构成完整的广州市绿道体系。同时,还可以将社区绿道和城市慢行系统有机结合,这样既可以提高慢行交通的快捷性和观赏性,又可以降低单一打造城市慢行系统和社区绿道的开发成本。
通过对广州市绿道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评估,可以看出广州市将绿道视为一个完整的景观系统,绿道具有很高的生态景观价值。同时,广州市绿道改善了广州市的生态环境,美化了市容景观,提高了广州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并且培养了绿色休闲的生活方式,也促进了城乡之间的联系及城乡居民生活的趋同,最终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4结语
笔者将广州市绿道系统视为旅游产品,尝试建立了一个针对广州市绿道效益的评估体系。在广州市绿道经济效益的评估中,重点核算了广州市绿道的游憩价值,在生态效益的评估中主要核算了生态景观价值。由于生态景观价值属于环境资源的非使用价值,无法直接通过市场价格来衡量,因此采用了假设市场技术的方法来评估。虽然该方法具有一定的缺陷且受样本容量的影响,但是目前国内研究绿道效益的理论和方法相对缺乏,因此就目前来看,采用假设市场技术是较为合适的方法。此外,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评估方法,针对广州市绿道社会效益的评估采用了定性评估的方法,因此绿道社会效益评估的挖掘深度不够,这也是未来研究需要加强和深入挖掘之处。
参考文献
[1] WHYTE W H.Securing open space for urban American:Conservation easements[M].Washington:Urban Land Institute,1959:69-71.
[2] 广东省人民政府.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A].2009.
[3] 张文,范闻捷.城市中的绿色通道及其功能[J].国外城市规划,2000(3):40-43.
[4] 曾妮.全市今年将新建绿道300公里[N].南方日报,2013-03-01(3).
[5] 焦扬,敖长林.CVM方法在生态环境价值评估应用中的研究进展[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39(5):131-136.
[6] 谢贤政,马中.应用旅行费用法评估环境资源的研究进展[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8(7):730-737.
[7] 谢双玉,訾瑞昭,许英杰,等.旅行费用区间分析法与分区旅行费用法的比较及应用[J].旅游学刊,2008(2):41-45.
[8] 刘亚萍.生态旅游区游憩资源经济价值评估的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06,21(1):31-35.
[9] LITTLE C.Greenways for American [M].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0:7-20.
[10] WORNELL H F.Laying down routes:An evaluation of the Great Vancouver regional district’s regional district’s regional recreation greenway program [D].Bah:Trent University,1994:19-20.
Research on Greenway Benefit and Existing Problems in Guangzhou City
JIANG Yuan-yuan1,2, ZHAO Jia-min1*, WU Hua-qing1
(1.Department of Tourism, Foshan University, Foshan, Guangdong 528000; 2. 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
AbstractAs the precedent of construction of the Pearl River greenway, Guangzhou has completed a total of greenways 2 174 km, coverage 3 600 km2, serving a population of over 8 million by the end of 2012. It becomes a model for other cities to learn greenway construction. For Guangzhou greenway’s benefit assessment, this paper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the ecological benefits, qualitatively evaluated the social benefits, and analyzed the economic benefits by mathematical model and SPSS analysis method. By using questionnaires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three problems in construction and use of greenway in Guangzhou were found out: low greenway levels and utilization rate, weak ecological functions and unreasonable route selection in some sections. Several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converting idea of builders and users; ecological experts participating in the planning of greenway; focus on building community greenway. The aim was to provide 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reference and suggestions for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ment of Guangzhou City.
Key wordsGreenway benefit; Guangzhou City; CVM; Economic benefit; Ecological benefit;Social benefit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771002);广州市教育局科技项目(2012A007)。
作者简介姜媛媛(1987- ),女,河南确山人,助教,硕士,从事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电子商务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通讯作者,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资源开发利用及环境生态。
收稿日期2016-04-14
中图分类号S 7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6)12-2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