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成县刺叶栎研究初报
2016-06-27杨兴宏
杨兴宏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陇南742500)
甘肃省成县刺叶栎研究初报
杨兴宏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陇南742500)
摘要对甘肃省成县刺叶栎的生长环境、种群数量和结构特征进行实地调查,结果表明:刺叶栎在成县的分布较广,大多分布在阳坡的中坡和上坡,以土层较薄山脊分布较多。但种群数量不多,幼树数量不足,种群结构在短期内比较稳定,但容易衰退,必须加以重视。对天然刺叶栎资源的保护措施主要是疏伐其他建群树种,增加透光,促使刺叶栎结实和加快更新;在城市园林绿化应用中,必须解决人工引种繁殖的技术,不能以破坏天然刺叶栎资源为代价。
关键词刺叶栎;城市园林绿化;分布;生境;人工引种;人工繁殖
刺叶栎(QuercusspinosaDavid exFr.)又名铁橡树、铁檀、铁袍子、铁麻子树、刺青冈、九把斧[1-2],属种子植物门(Spermatophyta)被子植物亚门(Amgiospen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壳斗科(Fagaceae)栎属(QuercusL.),我国主要分布于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贵州、福建、江西、台湾等地,其树体高大,绿荫郁闭,树干粗壮,伟岸挺拔,是优秀的园林绿化树种[3]。刺叶栎为甘肃省成县土生树种,比较适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在当地城市绿化中有着充分的优势。甘肃省成县园林局准备利用这一树种进行城市园林绿化,但要利用好这一树种资源必须先对其进行调查和研究,鉴于此,笔者就成县刺叶栎的生境、分布、种群结构等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期为成县应用刺叶栎进行城市园林绿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研究区概况
1.1地质、地貌甘肃省成县属于秦岭山地的西端余脉,处于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三大板块的交界地带,为断陷盆地。当地主要以第三纪沉积石灰岩地貌和其上覆盖的第四纪黄土沉积物为主,在山体中上部,由于坡度较陡,黄土沉积物被冲刷掉,往往裸露出石灰质基岩,或有第三纪红色黏土覆盖物,其土性僵硬,养分贫瘠,有效水分含量少。从河谷到山顶,海拔高度约960~2 000 m。属于中低山地貌。
1.2气候当地属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气候类型,由于受秦岭的阻隔,季风气候明显,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被抬升,形成较多的降水,冬季西北气流也受到秦岭的阻隔,不至于形成极度的严寒。当地年降水量约800 mm,最低气温约-8 ℃,最大冻土深度不到10 cm,夏季无酷暑,最高气温约35 ℃。
2刺叶栎的生物学特性
刺叶栎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3~6 m;幼枝有黄色星状毛,后渐脱净。叶倒卵形至椭圆形,稀近圆形,长2.5~5.0 cm,宽1.5~3.5 cm,先端圆形,基部圆形至心形,边缘有刺状锯齿或全缘,幼时上面疏生星状绒毛,老时仅在下面中脉基部有暗灰色绒毛,叶脉在上面凹陷,叶面绉折,侧脉4~8对;叶柄长2~3 mm;托叶脱落。壳斗杯形,包围坚果约1/4,直径0.9~1.5 cm,高6~9 mm,内面有灰色绒毛;苞片三角形,背面隆起;坚果2年成熟,卵形至椭圆形,直径1.0~1.3 cm,长1.6~2.0 cm。
3成县刺叶栎的生境概况
刺叶栎生长地带土壤的成土母岩主要以石灰岩、第三纪红色黏土和第四纪风成黄土为主。其中黄土母质发育的土壤土层深厚,养分丰富,刺叶栎生长较好。石灰岩形成的土层浅薄,红黏土形成的土壤紧实僵硬,不利于树木根系的伸展。在成县当地,刺叶栎生长的土壤主要为淋溶褐土和山地棕壤,土壤为中性,从调查的样方资料可知,刺叶栎分布于海拔800~1 300 m的低山区域,在各个坡向均有出现,但阳坡多于阴坡,东坡和西坡差不多;就坡位而言,以上坡最多,其次是中坡,下坡最少,谷底基本没有出现;坡度范围25°~60°,以35°~45°生长最为集中。由此可见,刺叶栎喜阳,适宜生长在坡度较大、裸岩多、土壤较为瘠薄的上坡和山脊。
4成县刺叶栎种群数量和结构特征
刺叶栎为常绿乔木或呈灌木状,在岩石裸露的峭壁上大多显示低矮无明显主干,每1株从基部分出3~5个分枝,成灌木状生长,其习性形成的原因除因采伐刺叶栎烧炭后留下的树桩具有萌蘖能力外,可能还与其生境坡度大、岩石多和土壤瘠薄等有关,在逆境下,亚热带、暖温带地区的很多树种均显示出萌蘖繁殖的特点,以维持和发展其种群数量。在土层稍厚的原生群落中,特别是在靠近山岗的上坡位,以乔木的形态为主。
以树干胸径大小代替年龄结构,对当地的刺叶栎进行简单地分析。由表1可知,胸径<2.5 cm,高度<33 cm的Ⅰ级幼苗占总数的12%;胸径<2.5 cm,高度在33~100 cm的Ⅱ级幼苗占总数的17%;胸径<2.5 cm,高度>100 cm的Ⅲ级幼树占总数的28%;Ⅳ级幼树胸径在2.5~7.5 cm,占总数的27%;Ⅴ级树胸径在7.5~22.5 cm,占总数的12%;Ⅵ级大树胸径>22.5 cm,占总数的4%。可见刺叶栎的Ⅰ级、Ⅱ级幼苗及幼树的数量偏少,种群结构呈衰退型,这种状况是刺叶栎多生长在较严酷的生境下种子不易出苗、群体更新差年龄结构较简单及刺叶栎萌生性强的综合反映。
表1 刺叶栎种群大小结构
5结论
(1)刺叶栎生长缓慢,生境恶劣影响其更新。刺叶栎生长缓慢且材质坚硬,当地群众常将其作为薪柴采伐或作为烧炭的上等材料,因而使其遭到过度采伐和严重破坏,致使本来分布狭窄、数量有限的资源处于局部频危状态。从刺叶栎的种群结构来看,Ⅰ级幼苗少于Ⅱ级幼苗,Ⅱ级幼苗少于Ⅲ级幼树,表明刺叶栎种群的更新不好,这可能是因为刺叶栎所处的群落郁闭度较高,光线不足,影响结实,也有可能是因为刺叶栎分布区域大多土层瘠薄、坡度较大、岩石裸露,生境条件恶劣影响了坚果的出苗,导致其更新不好。
(2)人工促进刺叶栎更新。种群的年龄结构是种群内不同年龄的个体数量的分布情况,它不仅反映了种群数量动态及其发展趋势,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种群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在种群中的作用和地位。由刺叶栎大小结构代替年龄结构可以看出,刺叶栎幼苗储备不足,幼苗仅占12%,这导致种群不能迅速增长。而处于中等级的个体较多,种群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虽然刺叶栎的种群结构暂时属于稳定型,但从长期来看,若不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其种群必将走向衰退,甚至趋于灭亡。刺叶栎虽然有萌蘖能力,但其所处群落郁闭度较大,大多处于0.6~0.8,群落中的优势种主要为马尾松、油松、白栎等高大乔木,林下还有箭竹、荆条等,严重影响了群落的透光性及刺叶栎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因此在保护工作中应采取疏伐以增加光照,人工辅助出苗,譬如破除坚果外壳等措施以增加刺叶栎幼苗,保护刺叶栎种群稳定发展。
(3)应加强刺叶栎异地引种交流和人工繁育。刺叶栎在当地分布数量少,有可能造成种群近亲交配率提高,降低刺叶栎的繁殖力,使种群进一步衰弱,因此有效增加当地刺叶栎种群与其他分布区的种群间的个体和基因交流,可以达到长期保护刺叶栎的目的。另外,对刺叶栎进行引种迁地保护和人工繁殖可增加有效种群的数量。引种应选择向阳、坡度较大、裸岩多、土壤较为瘠薄的上坡和山脊。
(4)刺叶栎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需注意的问题。若采用刺叶栎进行城市园林绿化,绝对不能以破坏天然刺叶栎资源为代价,须进行深入研究和引种试验,探明刺叶栎适应能力,筛选出可在城市环境中良好生长的种类。可提高刺叶栎的人工繁殖技术以扩大园林绿化苗木的来源。
参考文献
[1] 安定国.铁橡树、铁檀、铁袍子、铁麻子树[M]//安定国.甘肃省小陇山高等植物志.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2.
[2] 成俊卿,杨家驹,刘鹏.槲栎[M]//成俊卿,杨家驹,刘鹏.中国木材志.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
[3] 成俊卿,杨家驹,刘鹏.枹树[M]//成俊卿,杨家驹,刘鹏.中国木材志.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
Preliminary Study aboutQuercusspinosain Chengxian County,Gansu Province
YANG Xing-hong
(Longnan Teachers College, Longnan, Gansu 742500)
AbstractThe growth environment, population quantity and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Quercus spinosa in Chengxian County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Quercus spinosa was widely distributed in Chengxian County, mostly located in middle and upper slopes in sunny slope. The population quantity was not much and saplings were insufficient. Population structure was relatively stable in the short term, but it was easy to decline, which must be paid attention to. The main measures for protecting natural Quercus spinosa resource included: thinning other tree species, increasing light transmission, promoting seed-setting and updating; in the application of urban landscape, the technology of artificial introduction and propagation must be solved, and the resource of natural Quercus spinosa can not be destroyed.
Key wordsQuercus spinosa; Urban landscape; Distribution; Habitat; Artificial introduction; Artificial propagation
作者简介杨兴宏(1968-),男,甘肃陇南人,副教授,从事土壤与肥料方面的研究。
收稿日期2016-03-28
中图分类号S 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6)12-19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