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群众地震应急意识网络问卷调查分析

2016-06-27谢迪菲曹允谦

华北地震科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预案演练受访者

呼 楠,杨 帆,谢迪菲,张 伟,曹允谦

(陕西省地震局,西安 710068)

群众地震应急意识网络问卷调查分析

呼楠,杨帆,谢迪菲,张伟,曹允谦

(陕西省地震局,西安710068)

摘要:利用网络问卷发布系统和陕西省地震局官方微博、微信平台,向公众在线发布了地震应急意识调查问卷,最终收回有效问卷578份。针对问卷第一、二部分作答进行了定量分析,群众实际答题得分率为0.66,属于相对较低的水平;针对问卷第三部分进行了定性分析,表明群众对于地震应急各方面的需求很大,主要包括震前实践演练、震时应急避险技能和震后自救互救的技能。网络问卷调查面向群体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因此表现出较高的地震应对意识水平,但对于避震细节及重要事项的掌握明显不足。除继续加强媒体对地震应急知识的宣传,加强探索公众地震应急演练体系,使得公众疏散演练常规化也应得到进一步重视。

关键词:地震应急;群众演练;网络;问卷调查

0引言

国内关于地震应急的研究主要针对应急预案、救援队伍及指挥平台[2-6],而针对公众的分析调查主要涉及地震灾害认知(感知)方面[7-10],专门针对地震应急意识的调查研究相对较少,以及对目前公众地震应急工作的需求了解程度不够。此次地震应急意识网络问卷调查即为准确了解地震应急意识水平及需求,以便因势利导。调查结果将为陕西省地震局“十三五”期间应急工作提供参考决策依据,也为全国公众应急意识的提升及全民演练模式的探讨提供借鉴。

1调查方法及数据处理

1.1调查方法

近些年来,网络问卷调查作为问卷调查的一种新形势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之发展出很多优秀的发布平台,例如问卷网、问卷星等等。网络调查问卷受众面广泛,实时汇总资料,调查结果处理便捷,不受时间及地点的控制,是一种更为省时省力的问卷调查方法。鉴于我们此次调查的目的,利用陕西省地震局官方微博、微信发布平台,进行网络调查问卷发放。收集时间为期20天,共收集到调查问卷578份,剔除随意作答现象明显的问卷后,将剩余的543份问卷视为有效问卷,问卷有效率达到94.4%,超过在95%的概率保证度和4.3%的允许抽样误差下,所需要的最小样本规模519份[11],满足研究需要。

1.2问卷内容

问卷调查分为3个部分,一是地震基本知识,二是地震应急避险技能知识,三是意见和建议。此次问卷调查的重点是对目前公众地震应急意识强弱的考察,并设置了部分开放性题目,结合国际上目前逐步发展的全民演练征求了公众的建议和意见,为陕西省地震局“十三五”启动专项规划重点项目提供决策依据。第一部分地震基本知识包含3个问题,分别涉及相似概念的区别、地震谣言的辨识及防震减灾工作的了解程度;第二部分包含5个问题,其中2个问题涉及应急包,另外3个问题分别涉及紧急避险技能、救援被埋人员及学习的技能途径等;第三部分包含9个问题,其中部分问题包含延伸问题,就加快提高公众地震应对意识及一些未来工作的设想征求受访者的意见和建议。

1.3数据处理

问卷截止发放后,平台关闭相应链接,停止收集数据。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问卷涉及具体选项的正确与否,因此对其进行定量分析,共计7个问题,采用魏本勇[12]提出的综合统计分析,旨在评估公众的地震基本知识及应急避险技能的整体水平。为定量评估民众对地震灾害整体的认知水平,本文设定综合认知水平评价指标P,每份问卷代表上述变量P的一个样本。在样本i中,将反映民众认知水平的题目(j),确定为给指标P赋值的依据,根据题目的性质,计算赋值中实际使用的题目有7个(j=7)。其中,每题具体的赋分原则如下:①对于是非单选题,依据被调查者回答问题的接近最好结果的程度,对每题附0、1及2的分值;②对于多选题,要求被调查者选出最符合情况或自己认为正确合理的选项,每个选项赋分值为1,得分越高表示被调查者对该题所涉及内容的了解越充分或掌握越全面。之后,将各题得分求和得到每一样本i的评价指标值Pi,并以此评估民众对地震灾害整体的认知水平。其中,评价指标Pi的具体表达式为:

(1)

另外,本文将每个样本i在认知水平上的实际得分与相应的理想得分(各相关题目均取最佳答案条件下的得分)之间的比,定义为样本的得分率。它代表了某样本认知地震灾害水平的高低,得分率越高代表认知水平越高,反之越低。

由于第三部分问卷主要为征求受访者建议和意见,为定性调查,因此对其答案分布进行归类统计。

2结果分析

2.1被调查者基本情况

对收回有效问卷的初步分析表明(表1),就年龄分段看,受访者总体表现为年轻化,其中20岁及以下被调查者占到总人数的27%;20~30岁之间的调查者所占比例最大,达到56%;40岁及以上被调查者占到总人数的17%。就被调查者的教育程度看,呈现出高学历的态势,74%以上的都是本科学历。鉴于网络问卷调查的特殊方式,此次调查结果主要代表了高学历年轻人目前的地震应对意识水平。

表1 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

2.2公众地震基本知识及应急避限技能现状

针对问卷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公众答题情况,利用公式(1)及上文确定的赋分原则,对公众实际答题的得分情况进行了统计,得到公众针对相应题目的理想得分为50分,公众实际答题的平均得分为32.8分,得分率为0.66,属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得分率达到0.7的受访者占样本量的40.5%;得分率达到0.9(反映出受访者地震应对意识较高)的受访者只有4人,占样本量的0.7%,以上数据表明被调查者的地震基本知识的掌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表2 被调查者部分题目(问卷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题目)总体得分情况

2.3公众地震应对需求调查

国内外针对公众地震应对意识的提升开展了一系列较为创新性的工作,例如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美国地质调查所、国家科学基金委等参与开展了“Great ShakeOut”计划(全民地震应急疏散演练)。结合我们目前的实际情况,问卷第三部分针对加快提高公众地震意识,为今后开展工作提供有益思路,对目前公众地震应急需求的状况进行了调查。79.24%的受访者认为掌握应急避险技能比依赖地震预报更有利于规避地震风险,只有3.46%的受访者认为地震预报在规避地震风险中具有更重要的地位(图1)。事实上,目前世界上唯一一次预报准确并避免严重伤亡的地震是1975年2月4日发生在我国的海城地震,说明我国地震预报事业有成功经验可循。自本世纪进入地震活跃期以来,发生过多次8级以上的大震,包括2008年我国汶川大地震,但并没有预报成功案例,地震的准确预报是公认的世界未解难题。因此,就目前来说,熟练准确地掌握应急避险技能更有利于规避地震风险,随着地震科普知识的不断宣传,显然受访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普遍较好。

图1 应急避险技能及地震预报在规避地震风险中的重要性

从公众参与应急避难培训的积极程度调查可以看出,41.18%的受访者愿意参加相关的专业讲座,55.54%的受访者愿意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接受相关的培训和讲座,87.89%的受访者有兴趣注册相关的专业网站,其中12.11%的受访者表示在网站具备如图2所示功能后愿意注册网站(图2)。说明受访者对于获取地震应急避难知识的积极性较高,并且对于获取知识类型目的性明确。网站功能这一题目中显示,群众希望具有实用逃生技能以外,还表达出参与地震应急演练的愿望,说明逐渐认识到演练对于地震逃生的重要性。另外,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应急避难知识的较强需求也得到了体现。网络是目前信息传输的主要渠道,不仅体现在其不断提升的便捷度,其多样化的表现使信息的接受面更加广泛,更加适应于目前的社会节奏。搭建地震应急避难方面的专业网站可以整合网路上相对零散的信息和知识要点,且填补了我们防震减灾宣传的一个空白,并切合实际满足公众具体需求。

图2 民众参与应急避难培训积极程度调查

在救援力量还未到来或者救援力量不能满足需求时,震后群众有序互救是一种及时有效减少伤亡的措施。目前,群众互救的表现形式主要为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图3),90%以上的受访者反映出参与群众互救的意愿,其中38.24%的受访者认为自身可以参与震后救援,55.36%的受访者希望参与救援,但目前还没掌握基本的救援技能,只有极少数受访者认为群众互救会引发混乱或者自身不具备救援他人的能力。以上说明掌握基本的救援技能、规范群众互救秩序和手段不仅可以提高震后群众参与互救的积极性,扩大救援力量,而且保证了震后互救的安全性,这是目前地震应急中面临的新需求。因此,探索有效方式规范震后群众互救,使得震后救援力量更加广泛而有力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图3 群众震后互救认知

在我国《地震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13]中指出,有关单位应当根据政府预案和部门预案制定本单位的地震应急预案,各类经济功能区管委会,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大型会展、文化体育等活动主办单位,可以制定地震应急预案,或者在综合应急预案中对地震应对处置做出规定。调查显示(图4),64.19%的受访者并不清楚自己所在单位或小区是否有地震应急预案;23.18%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所在单位或小区没有地震应急预案;只有不到15%的受访者确认自己所在单位或小区有地震应急预案,这其中仍有40%左右的受访者无法确认或否认预案的可操作性。这说明目前单位或小区地震应急预案在群众中没有得到较好的普及。事实上,97%左右的受访者认为针对单位或小区的地震应急预案的编制十分有必要,75%以上的受访者认为参加根据预案开展的应急演练有利于在地震发生时逃生,70%左右的受访者希望参加单位或小区定期组织的应急演练。以上数据表明,群众充分认识到地震预案及应急演练对于逃生的重要性,各单位及居委会应根据《地震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制定相应的地震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应急演练以保证预案的可操作性,充分认识到群众的地震应对需求,有关政府地震管理部门适时的监督也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为纪念1923年9月1日发生的关东大地震,日本政府于1960年将每年9月1日定为“防灾日”。每年的这一天,日本各地都要举行防灾演练,不光是救援队伍的演练,更多的是群众在各种场合进行地震应急演练,包括商场,地铁,超市等;美国每年举办一次“Great Shakeout”,模拟某一具体时刻大地震来袭,全国民众通过网站报名就地参加全民演练。可见,全民演练已得到极大的重视,其在地震来临之时发挥的积极作用获得广泛认可。此次调查显示,受访群众对于预案的知情度较差,参与演练的积极性和对演练作用的认可度较高。

此外,调查显示90%以上的群众愿意赴专业演练基地进行演习,其中36.68%的受访者愿意为此支付少量费用(图5)。据悉,全国各地已建成多个专业防灾逃生演练基地,包括火灾、地震等,可以模拟地震火灾发生时的真实场景。我省目前还没有建成面向社会群众开放的专业地震应急逃生演练基地。通过此调查显示,受访者对此需求较大,是今后工作可探索的一种演练新模式。

根据群众为地震应急工作的重要程度排名来看,所列出的5项主要工作平均排名几乎不分先后(表3),平均排名第1比平均排名第5只领先1.61个名次,说明受访群众对应急工作认知程度普遍较好。

图4 群众对应急预案及演练的认知

图5 演练基地参与度调查

内容平均排名深入学校及社区开展地震应急避险教育2.38面向大众的应急避险科普宣传2.55应急避难场所的建立2.66地震应急志愿者队伍的规范化3.99定期开展全民地震应急演练3.42

3结论与讨论

本文以网络问卷的调查方式对公众目前的地震应对意识进行了调查,并做了初步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包括以下几点:

1)受访者对地震基本知识掌握不够理想,尤其是对相似概念的区分。公众实际答题的平均得分为32.8分,得分率为0.66,属于相对较低的水平。

2)群众对于地震应急各方面的需求很大,均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主要包括震前的专业培训和实践演练、震时的应急避险技能以及震后的自救和互救的技能。但事实上,接受相关教育及参与专业演练的机会较少,对自身所处环境的应急避难要点并不清楚。这与国外公众地震应急意识培养体系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为我们今后进一步开展群众应急避险教育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突破点。

3)由于问卷采用网络发放形式,接受调查的人群年龄相对偏小,学历相对偏高,因此调查结果人群覆盖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代表了网络社会中高学历年轻人群目前地震应对意识的水平,由此,可以作为依据进一步推断目前地震应对意识的普遍水平。

4)网络问卷调查的优势十分明显,发放速度快,受众面广,利于问卷回收及结果分析,但其无法控制受访者的年龄、学历、性别及其他层次,这是目前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以后的调查中,可探索纸质调查问卷和网络问卷相结合的调查方式,以便发挥各自的长处。

致谢:感谢陕西省地震局“十三五”专项规划重点项目为本课题提供了相关的经费支持,感谢陕西省地震局宣教中心提供网络问卷发放平台,并为问卷设计提供了很多有益的意见,一并对陕西省地震局应急处所有同志在本课题中给予的帮助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刘亚娜, 罗希. 日本应急管理机制及对中国的启示——以“3.11地震”为例[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 24(5):16-20.

[2]王海鹰, 欧阳春, 孙刚. 地震应急期关键应急处置业务的时序特征[J]. 华北地震科学, 2014, 32(1): 59-64.

[3]吴新燕, 陈虹, 顾建华. 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救援行动的规范[J]. 灾害学, 2012, 27(4): 128-131, 137.

[4]姜立新, 帅向华, 聂高众, 等. 地震应急指挥协同技术平台设计研究[J]. 震灾防御技术, 2012, 7(3): 294-302.

[5]王启东, 程志, 林加宝, 等. 基于语信通的地震告警信息发布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 华北地震科学, 2015, 33(3): 64-67.

[6]明小娜, 周洋, 卢永坤. 云南地震灾情速报系统设计探讨[J]. 华北地震科学, 2015, 33(4): 62-65.

[7]文彦君, 周旗, 郁耀闯. 陕西凤翔地区农村居民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的调查研究[J]. 陕西农业科学, 2011,57(5): 208-212, 222.

[8]文彦君, 周旗, 桑蓉. 城市中学生地震灾害感知研究——以陕西省宝鸡市石油中学为例[J]. 灾害学, 2010, 25(4): 78-83.

[9]魏本勇, 苏桂武, 吴琼, 等. 农村家庭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特点及其家庭际差异——以2007年云南宁洱6.4级地震灾区为例[J]. 自然灾害学报, 2012, 21(4): 116-214.

[10]郁耀闯, 周旗, 王长燕. 普通民众认知与响应汶川MS8.0地震特征分析——以陕西勉县为例[J]. 地震地质, 2010, 32(2): 269-281.

[11]郝大海.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12]魏本勇, 苏桂武, 陈彪, 等. 北京市民众地震灾害认知特点的初步分析[J]. 地震地质, 2013, 35(1):165-176.

[13]中国地震局. 地震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S]. 北京: 中国地震局, 2007.

An Analysis of the Earthquake Emergency Response of the Social Public Based on Network Questionnaire Survey

HU Nan, YANG Fan, XIE Di-fei, ZHANG Wei, CAO Yun-qian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of Shaanxi Province, Xi’an, 710068, China)

Abstract:578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which are released by official Microblog and WeChat of the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of Shaanxi Province are collected by the WenJuan websit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the part Ⅰand partⅡof the questionnaires show low level score rate about 0.66. The part Ⅲ was analyzed by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the results indicates the emergency needs of the public is great, including emergency drills before earthquake, protection skills during earthquake and recovery skills after earthquake. To some degree, the people who take part in the questionnaires are well educated, thus a higher level of consciousness of the earthquake response is shown. But the details of the skills mentioned above are clearly insufficient. In addition to continuing strengthening the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of knowledge on earthquake, the research for public earthquake drill system and the public earthquake drill routinization should also be given further attention.

Key words:earthquake drills; the social public; network questionnaires

收稿日期:2015-10-09

基金项目:陕西省地震局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专题研究

作者简介:呼楠(1987—),女,陕西延安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应急救援、小震定位等分析研究.E-mail:yanan_77@163.com

中图分类号:P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1375(2016)02-0079-06

doi:10.3969/j.issn.1003-1375.2016.02.014

呼楠,杨帆,谢迪菲,等.群众地震应急意识网络问卷调查分析[J].华北地震科学,2016,34(2):79-84.

猜你喜欢

预案演练受访者
启东市强化预案演练
首次演练
今天,你休闲了吗?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核电网络安全应急预案考虑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统计知识综合演练B卷
未雨绸缪演练忙
2016年版《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