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郯城县:搞好目标管 理精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2016-06-27
郯城县位于山东省临沂市最南部,耕地面积107.47万亩,人口97万人,其中,农村人口82.8万人,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县,农业生产连续9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2012-2015年被确定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和示范县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作为助推全县“三农”工作的一项系统工程来抓,立足产业,注重创新,搞好目标管理,精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一、开展社会调研,精准选择培训产业
郯城县被农业部确定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试点和示范县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责成农业局组织人员开展社会调研。农业局组织农广校、科技教育科、农业产业化科、种植业管理科、基地品牌办、农技中心、经营中心等相关科室人员组成三个社会调研小组,到乡镇、社区(村庄)、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田间地头等地方,针对产业发展和农民培训需求开展社会调研。通过社会调研,完成了《郯城县农业生产基本情况调研报告》《关于郯城县农民素质与教育培训需求的调研报告》《郯城县农业产业发展与农业农村政策调研报告》《郯城县草莓生产调研报告》《郯城县粮食、草莓种植效益分析》等调研报告,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县政府根据社会调研,精准选择粮食作物、瓜果蔬菜和花卉苗木种植为培训产业。针对培训产业,研究制定了《郯城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施方案》《郯城县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方案》《郯城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定管理办法》《郯城县粮食作物、瓜果蔬菜、花卉苗木产业新型职业农民引导扶持政策体系》等一系列方案、办法和政策扶持体系,成立了组织领导机构,为保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二、搞好宣传发动,精准遴选参训农民
郯城县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试点和示范过程中,在社会调研和确定粮食作物、瓜果蔬菜和花卉苗木种植等主导产业为培训产业的基础上,印刷《致广大农民朋友的一封信》宣传纸,利用会议、宣传车、电视广告、LED广告屏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发动,为遴选参训农民打下基础。在遴选参训农民时,按照个人申请、基层推荐、部门审批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以“认知态度、文化程度、产业规模、年龄限制、村级意见”等为条件,对照《郯城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定管理办法》人员遴选标准精准遴选参训农民。
1. 瞄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在参训人员遴选时,立足培训产业,瞄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的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负责人及骨干,把他们中学习愿望强烈、愿意从事农业创业、有一定产业规模、示范带动作用强的人员遴选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作为重点培养。
2. 科技示范户
结合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贴项目,把从事粮食和瓜果蔬菜种植的科技示范户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做到精准培育。
3. 扶贫村科技带头户
结合贫困村和省、市派驻第一书记村扶贫科技培训项目,将学习积极性高、立志从事农业创业、走科技脱贫致富之路的人确定为培育对象,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做到精准科技扶贫。
三、立足产业实际,精准遴选培训教材、师资、基地
郯城县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实施过程中,立足产业实际,精准遴选和编印培训教材、培训教师和建立实训基地。
1. 精准定购培训教材和自编地方教材
针对粮食作物、瓜果蔬菜和花卉苗木生产实际,除定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系列教材外,还组织专家编印了《小麦、番茄、草莓栽培技术培训与管理月历》《郯城农业科技培训教材》《小麦、玉米、水稻高产栽培技术》《郯城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自编地方教材,保证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教育培训工作的需要。
2. 精准选聘培训教师
立足产业实际,整合教育培训资源,组建了郯城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家队伍和郯城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技术指导员队伍两支师资团队。专家和技术指导师资团队,由粮食作物、瓜果蔬菜、植物保护、土壤肥料、林果和花卉园艺、农村政策法规等相关专业中选聘33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中、高级职称的专家组成,负责职业农民生产技能教育培训和后续服务技术指导,保证了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师资需要。
3. 精准建设实训基地
根据培训产业和实训需要,建立了港上镇草莓协会、种子公司稻麦原种场、育新水稻农机化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富硒家作物种植合作社、国峰真菌菇种植合作社、百发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科兴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临沂千姿梅花研究所等17处教学实践基地。其中,省农业厅命名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训基地2处,市农业局命名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训基地7处,建立了12处标准化“农民田间课堂”,涉及粮食作物、瓜果蔬菜、大棚草莓、食用菌种植、绿色观光农业、花卉苗木、农机服务等产业,保证了教学、培训、实践实习的需要。
四、创新培训模式,精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1. 教育培训
根据产业和遴选人员分布情况,按产业分班,教学班设在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或社区。教学班按照“统一建筑标识、统一培训流程、统一培训装备、统一师资队伍、统一管理制度、统一团队建设”的“六统一”标准建立规范化的“农民田间课堂”。在3公里范围内相同产业的培育对象集中在同一教学班培训,每班30~50人不等,精准到人。教育培训采取“一点两线” (即以产业为立足点,以生产技能提升和经营管理水平提升为两线)模式培训。生产技能线培训采取集中培训、“田间课堂”与参观实训相结合的方式,做到学员居住地到教学班不超过3公里,教学班到实训基地不超过300米,每次田间课堂培训时间不超过3小时,保证42学时培训时间,旨在方便农民学习实践,解决农民生产中的实际难题,提升生产管理技能。经营管理线培训采取异地集中准军事化的培训方式。按照统一培训计划、统一培训教材、统一师资调配、统一培训资料、统一考试考核、统一发放证书的“六统一”模式培训。通过对国家惠农政策、市场营销和农业风险防控等知识讲授,开展案例分析,组织学员经验交流、课堂模拟训练和基地参观实训等方式,保证58学时,提升学员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2. 资格认定
资格认定是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依据《郯城县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的要求,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按照个人申请、资格审查、专家评审、张榜公示、颁发证书的“五步认定法”进行评审认定。按照标准和条件先拟定认定对象,再组织人员到乡镇和村庄严格进行资格审查,对达到新型职业农民认定资格标准的要求本人填写“郯城县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证审批表”和提交相关证明材料。县政府组织有关专家召开评审认定会议进行评审认定。评审认定结果在村、乡镇公示栏和县政府网站进行三级公示,公示无异议后,才能确定为郯城县新型职业农民,给予颁发资格证书,做到规范程序,认定精准。截至2016年3月,已经培训农民1075人,分四批次认定新型职业农民669人。
3. 扶持政策落实和服务管理
通过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可享受《新型职业农民引导扶持政策体系》规定的“一倾斜四优先”扶持政策:现有农业优惠扶持政策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优先安排申报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及各项配套服务,优先提供金融信贷支持,在各类评优奖励如省、市“乡村之星”中,同等条件优先,优先安排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各类考察、学习、培训交流活动,并实行免费或补助,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平台等。同时可享受《郯城县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实用人才扶持奖励办法》规定的列入财政预算,用于表彰奖励、贷款贴息或物化补贴的总额50万元的奖励扶持资金。在管理上,对已经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建立管理档案,以户为单位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实行动态考核制度,对新型职业农民产业发展、效益目标完成、参加培训情况和遵纪守法等情况进行动态考核管理。同时,利用联谊会、网络信息平台、热线电话和技术专家团队现场服务指导等方式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跟踪指导服务,做到服务管理和扶持政策落实规范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