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课程群改革与建设
2016-06-25王玉勤许雪艳史良马王宇
王玉勤 许雪艳 史良马 王宇
摘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一批创新意识强、工程实践能力扎实的工程技术人员,巢湖学院依托安徽省卓越计划质量工程项目,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以工程实践为主线,重点对专业课程群进行建设,设置了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发展能力三个培养模块,突出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和实习基地建设。所进行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群改革,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同类院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课程群;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程实践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的实施,旨在学习先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教育理念,以工程实践教育为手段,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工程素质扎实、能够适应较复杂的工程技术环境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员。作为一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巢湖学院历来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自2012年开始,依托省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卓越计划”项目,积极开展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和优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以下简称“机械专业”)课程群,着重在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修订和完善。
一、机械专业“卓越计划”课程群改革基本思路
机械专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应侧重“三个强化”:强化学科基础、强化专业能力、 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培养。巢湖学院机电学院高度重视知识结构的调整和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构建了“卓越计划”人才培养体系(见图1),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在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
课程体系改革是优化知识结构的前提条件,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须环节。通过社会调研和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修订后,机械专业“卓越计划”课程总学时3691学时,总学分189学分,其中课内总学时2381学时,课内总学分174学分。课程群设置了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发展能力三个培养模块,每个模块分别设置相关课程群,各模块学时、学分安排见表1。
二、 机械专业“卓越计划”课程群建设措施
(一)基本能力模块建设
基本能力模块以“社会人”所需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为导向,强调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必备素养。设置课程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课;体育、军事、安全和就业指导课;计算机基础课;心理健康教育课等课程。同时为拓展学生知识面、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设置10学分公共选修课程,学生可在人文类、自然类、经管类、艺体类、创新类、网络课程等类别中任选学习。
(二)专业能力培养模块建设
专业能力培养模块突出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强调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专业应用能力,能运用所学专业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并符合社会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该模块按学生专业能力培养规律分成专业认知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三个子模块。
专业认知能力子模块要求学生对机械专业的培养目标、内容和学习要求,对将来所从事职业的工作特点、工作内容和发展方向,对整体知识体系有清晰的认识。设置课程有:专业导论、专业认知实习、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专业核心能力子模块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机械专业基本理论和技术,具备解决本专业和相近专业基本问题的能力。该模块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核心环节,根据课程特点,设置了制图能力课程、工程力学能力课程、机电控制能力课程、机械设计能力课程和数字化设计能力课程五个子模块,各子模块课程设置、学分、学时安排如表2所示。
表2中,《机器人技术》和《流体力学》两门课程为新增课程,以提高学生对机器人先进工艺和流体力学性质的了解和掌握。
在非“卓越计划”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对部分专业核心课程学时进行修订,缩减了理论课时,增加了实验、实践课时,如表3所示。
专业应用能力子模块旨在促进学生专业所学的实际应用转化,以独立设置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类课程为主,含专业实习、实验实训、课程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等,旨在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模块涵盖大学物理实验、机械基础实验、专业认识见习、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机械制造方向)、模具设计课程设计(模具设计方向)、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周总计40周,课程设置如表4所示。
(三)发展能力培养模块建设
发展能力培养模块是专业能力的进一步升华,突出能力的全方位拓展,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同时,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设置专业发展能力和综合拓展能力两个子模块。
专业发展能力子模块旨在进一步拓宽学生知识面,提升专业学习深度和层次,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具备在该专业相应领域解决专门问题的能力。模块设置了机械设计制造方向和模具设计方向,学生任选其一,课程设置如表5所示。
综合拓展能力子模块旨在进一步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包括创新创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第二专业能力。
1.创新创业能力。学生在校期间应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学术交流活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进行发明创造、参加教师教科研项目、出版作品或获得专利等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并给予相应学分。毕业时该环节不得少于12学分,其中素质拓展10学分,创新能力培养2学分。
2.社会适应能力。设置综合社会实践和职业能力两类课程,其中综合社会实践课程安排2学分,由各专业统筹安排;职业能力为选修,以获取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认证(如二维CAD、UG、Pro-e等)作为基本衡量依据,计1学分。
3.第二专业能力。进一步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在修读主修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业任务基础上,辅修第二专业和学位,该能力培养不计入总学分。
(四)实践教学体系和实习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军事训练、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专业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注重与理论教学体系的互补关系,在学好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一系列实践、实训环节,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调整后,卓越班实践教学环节增至40周,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40.21%;非卓越班分别为33周和34.04%。
全面实行“3+1”人才培养模式,机电学院先后与合肥三洋股份有限公司、巢湖银环锚链有限公司、庐江县风机厂、巢湖市七四一工厂、安徽康佳电子有限公司、洛阳一拖集团有限公司和芜湖奇瑞汽车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基地,与安徽三联泵业集团公司合作新建了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安排学生在本科四年级时赴实习基地进行一年的见习和实习,邀请企业专家来校教授专业课程和举办学术讲座,安排企业工程师担任卓越班学生导师,指导学生学习、实践、毕业论文、科技创新和学科竞赛,实行校企联合培养机制。
三、结束语
经过不断对机械专业“卓越计划”课程群建设和在实践中进行修订和完善,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取得了预期的效果。近两年来,机械专业卓越班学生申报并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4项;申报并授权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2项;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篇;在第九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和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共荣获省级以上一等奖4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4项。以“卓越计划”人才培养为契机,巢湖学院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机械专业课程群建设,培养应用型工程实践类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提供了新一代卓越工程师后备力量。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47-55.
[2]韩彬,刘永红.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及教学模式思考—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J]. 中国电力教育,2012,(29):19-20,28.
[3]赵岩.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3,27(4):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