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实践育人模式研究
2016-06-25宋青楠
宋青楠
摘要:在我国高校教育中,社会实践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其对培养高校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等具有较为显著的积极作用。当下,在我国高校中使用较多的实践育人模式主要包括校企合作模式、项目化运作模式、高校与社区共建模式等多种模式,这些模式在高校的实践育人中较为常见,并为高校的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文章将对当前高校实践育人的主要模式进行研究分析,为我国高校实践育人提供更多的借鉴内容。
关键词:高校实践教育;育人模式;项目化运作模式;校企合作模式
为了能实践我国高校实践育人的教育目的,不少高校积极探索实践育人的途径与方法,大胆将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尝试与服务社会、勤工俭学、择业就业等结合,真正培养出能够服务社会的人才。当下,在我国高校中主要存在的实践育人主要包括校企合作模式、项目设计模式、高校与社区共建模式等多种模式,这些模式在培养实践型人才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 项目化运作模式
当前,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存在较大的脱节,本科教育将目标锁定于职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整体的全面发展情况,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德行与品格的培养,这样的功利性教育模式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而项目化运作则是指将工作任务和目标看成一个项目,并借助项目管理的方式与思路来进行处理。
项目化运作模式一般包括五个环节,主要为启动、规划、实施、监控与收尾,在整个过程中,始终坚持以项目为核心,围绕社会实践进行项目的分析与设计,并通过对项目的评价来不断调控项目,保证项目顺利实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仅须要掌握在有限的资源下进行有效分配与使用,也要学会如何与企业、部门等寻求经费支持,这可以有效地解决好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也使得学生能够自觉且有意识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有利于其实践育人。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高校多以年级为单位进行分阶段育人,将整个项目化运作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分层逐步进行,不断培养大学生的实践思维与实践能力,具体情况如下:
运用项目化运作模式,以扬州大学商学院农经专业为例,农经专业的专业课老师借助自身在专业、基地等多方面的大量资源,鼓励引导并组织本专业学生在课程中添设组件项目小组等课程任务,促使学生大胆借助科研项目接触实践。正是借助这样的全专业的努力,在试点班级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在拥有44人的班级内,18人取得扬州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3人已申请到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1人获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专题活动二等奖,1人在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获调研报告特等奖奖励,5人在省级及以上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总计6篇,另有其他大量校级以上的奖励,整个项目化运作的成果显著,成绩喜人。
二、 校企合作模式
国际上通常将校企合作称为“合作教育”,意指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展开合作,用以培育全面的素质人才的目的。“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往往是高校培育实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当前的校企合作办学通常融合了教育性、职业性等特征,校企合作的优势较为突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能够与企业实现双赢目标。一方面,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能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较好的教育环境,真正为企业提供所需的实用人才;另一方面,于校方而言,校企合作使得学生能够对专业理论知识有新的认识,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这能够快速地促成学生的成长,有利于学生成功的就业或创业。
第二,可以实现校企优势互补。在高校培养中会发现,学校更多的提供的是理论支持,而企业是实践与硬件的支持,双方将其硬件与软件的优势进行合作(如表2),能够更好地满足高校学生的成长需求,这也是双方进行合作的基础与前提。在整个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可以在资源与环境等多方面发挥各自的优势,互相支持,优势互补,资源互用,最终实现利益共享。
目前,进行校企合作的主要方式:一是共同建造实践育人基地,进行企业社会实践,在企业中接受1~2个月的实际训练,能使学生在实际生产情况中提升职场经验,提升专业技能,培养专业兴趣;二是加强校企双方的文化交流。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在影响和引导大学生发展中占据了较为重要的地位,有利于学生了解熟悉企业文化,培养对企业的兴趣;三是企业设立奖学金,在实际合作中,企业可以对一些符合本企业需求的优异学生提供现金支持,鼓励和激励大学生努力学习,这不仅仅会引导大学生注重自身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也可以促使其努力回馈社会,此举更能提高企业影响力,扩大在学生中的知名度,此外还有“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校场一体化”等模式。
三、高校与社区共建模式
作为社区的一部分,高校与社区之间的关系是紧密且相互影响的。所谓的“高校与社区共建”模式主要是指将社区服务与课程学习紧密结合的方法,借助高校的人才、人力、科研等资源和社区的环境、组织、财力等资源,实现高校与社区互动共建的双赢目的,在促进社区发展的同时提升高校学生自身的能力,与此同时,不断完善实践育人的模式。
高校与社区进行共建的较为常见的形式为:一是进行挂职实践,学生直接参与到社区日常工作中,体验并感受社区的工作内容,不断增加对社区工作的了解;二是选择科教进社区、文体进社区、法律进社区、卫生进社区等“四进社区”模式,真正发挥高校在人才与科研方面的优势,一方面为社区提供所需的资源支持,另一方面也为高校学生进行专业的实践学习创造了条件;三是采用义工服务的形式进行锻炼,义工其实是服务学习的重要途径,主要是引导学生有组织有计划地参与到社区的公共服务中,不断增强学生自身的服务意识与道德意识,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等。
以江越秀外语学院为例,其在高校与社区共建模式中采用社区义工的形式,使得本校的义工服务呈现为常态化的工作机制,这也使得整个社区义工的育人工作得以长期有效地进行。截止2015年12月,该学校的学生累积服务时间已经超过1 129 308小时,仅仅2015年一年时间内,该校学生的服务项目就已达到了350项,总计服务时间长达371 260小时。在整个服务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服务意识不断提升,不但养成了学生的服务习惯,其服务也得到了社区其他人的认可与鼓励,真正发挥了社区实践育人的真正作用。
在实际的高校实践育人过程中,并不能简单地划分各种模式之间的界限,高校为了能真正实现高校育人的最终目的,取得较好的效果,往往会采取多种模式相结合的形式。如,可将校企合作与项目化运作模式结合,一方面充分借助高校的学科优势,提供人才资源,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立项;另一方面,则争取校企合作,由企业提供项目的资金来源,这样既能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为其提供了人才资源,也能缓解高校自身的科研经费压力,真正的双赢之措。
以项目化运作、校企合作、高校与社区共建为代表的高校实践育人模式,是当前我国高校普遍使用的实践育人模式,也是较为成熟的有效的实践育人模式。学生通过这些育人模式,接触了解社会知识,储备自身的社会经验,增强自身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真正有利于高校学生的长远发展,也是我国高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一些诸如实践育人效果欠缺科学的评估,高校内部的支持保障缺少重视等实际问题使得高校实践育人难以实现最初的预设目标,使高校实践育人模式流于形式,因此仍需高校相关负责人不断完善,真正让实践育人模式发挥原有的作用,培养出更符合社会需求的全面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