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杀麝香牛
2016-06-25王建男
在“环北极摄影考察”中,摄影家王建男先生深入加拿大北极小镇剑桥湾,体验当地因纽特人在极寒的环境中顽强的生活方式,在茫茫雪原上追踪拍摄动物界的“活化石”——麝香牛,并跟随年轻的因纽特猎人围猎……
前往北极小镇剑桥湾
打开加拿大北极小镇剑桥湾因纽特部落的官网,最吸引人的当然是这里的压寨古董——可以与游客“面对面”的麝香牛。
麝香牛是来自冰河时期的一种大型野生食草动物,曾经和猛犸象、剑齿虎等史前动物生活在同一时期。尽管猛犸象、剑齿虎早已灭绝,但麝香牛却奇迹般地幸存下来。
麝香牛的外表很像西藏牦牛,不同的是,这种貌似凶猛的庞然大物散发着一种温情的麝香味道,在发情期间尤其强烈。麝香牛非常耐寒,即使气温降到零下五六十摄氏度也决不离开北极,因此成为常驻北极的唯一大型食草动物。作为哺乳动物中的“活化石”,中美建交时,来自美国阿拉斯加的麝香牛和来自中国四川的大熊猫,成为两国政府互换的国宝级珍贵礼物。
2011年4月17日下午1点,我们从加拿大西北领地首府黄刀飞抵奴纳武特领地的剑桥湾。约好旅馆方面接站,却没见到接站车。幸亏瑞恩来了——他是剑桥湾部落向我推荐的因纽特猎人。
筹备剑桥湾行程时,我给这个部落的相关人士群发了求助邮件。内容除了客套话之外,就是我到剑桥湾考察的预期:跟随因纽特猎人打猎;拍摄麝香牛;访问一户因纽特人家……邮件发出后,如泥牛入海一般再无消息。
没想到,出发前4天,我们突然收到剑桥湾老年事务秘书妮寇的邮件,她向我们推荐了她的亲戚——年轻猎人瑞恩。一见面才知道,这个年轻猎人真的很年轻,只有23岁!
茫茫雪原不见麝香牛踪影
刚到旅馆放下行李,便想直接去看麝香牛。根据剑桥湾的官网描述,离小镇5分钟车程的地方就可以看到麝香牛,而且可以“面对面”。瑞恩说,在夏天可能只要5分钟车程就能见到派利山南部的麝香牛,但在冬天不行,因为所有的麝香牛都到派利山的深处去了。我们须乘雪地摩托在雪原上搜索,也许一两个小时也找不到它们的行踪。
瑞恩让我们穿得厚厚的,然后开车把我们拉到他家门前。临街的雪地上停着一辆雪地摩托,还有一台木质雪橇,上面固定着一个大木箱。这种木箱其实是客舱兼货舱,在如今因纽特人的雪橇上很常见,延续着传统皮船雪橇功能。依靠狗拉雪橇游猎、迁徙,是因纽特人几千年来的生存方式,兽皮制的船形雪橇不仅要装载行李和工具,还要载人。行动不便的老弱病残,只能缩在皮船里度过几天几夜甚至更长时间的严酷跋涉。从某种意义上讲,皮船就是因纽特人可以移动的家。
这个木箱大约长2米、宽1.3米、高1.3米。为了便于人进出,木箱上端的前半段封闭,后半段则是敞开的。木箱顶部镶嵌着一块约两平方米的苫布,向后拉可盖住敞开的箱口,使箱内形成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木箱底部铺了一张塑料泡沫,算是保温层。箱内还有一床棉被,里面的人可以盖在身上保暖。
瑞恩领着一个14岁的男孩跑来跑去,把两桶汽油捆到雪橇后面。随后,我和老婆被“塞”进大木箱里。
为了表示对远方客人的尊敬,陪我们一起去的还有瑞恩的妻子卡罗琳。那个跑来跑去的小马仔迪尔森也是陪同人员。
卡罗琳坐在瑞恩驾驶的雪地摩托的后座上。而身穿一件薄薄的时尚御寒外衣的迪尔森,则坐在雪橇木箱后面,完全暴露在刀子般的刺骨寒风里。行车半个小时后,迪尔森冻得受不住了,钻进木箱,把苫布拉下来,挡住自己,蒙头大睡。
那天的气温是零下30摄氏度,加上雪地摩托疾驰带起的寒风,实际给人感觉至少在零下40摄氏度。我们躲在箱子里面,裹着两层羽绒服,腿上盖着棉被,还是忍不住发抖。与此同时,木箱外,瑞恩和他的妻子迎着寒风,潇洒地驾驶着雪地摩托,木箱里,苫布后面则传来迪尔森的鼾声。因纽特人的抗寒能力真是不可思议!
离开剑桥湾大约45分钟,雪地摩托开始放慢速度,瑞恩边驾车边四处张望,显然是在搜索麝香牛的行踪。我能感到,麝香牛应该离我们不远了,于是忍不住从木箱里站起来左顾右盼。然而,茫茫雪原,一望无际,除了白色,还是白色,哪有什么麝香牛?连个黑点都难看到。意外的插曲是,右前方大约60米处的山坡上有一只北极狐,居然还笑眯眯地看着我们!遗憾的是,只按了一次快门,这个小精灵就转身溜之大吉了。
渴望见到麝香牛的兴奋支撑着我,在剧烈颠簸的木箱里努力保持住平衡,顶着凛冽的寒风,瞭望、再瞭望。直至白茫茫的雪原变成了镶着紫色亮边的巨大黑洞……我沮丧地揉着眼睛,回过头问老婆:“能找到吗?”老婆麻木地缩在那里——她已经冻僵了!
出现3头麝香牛
耐寒与食草是麝香牛得以存活并繁衍至今的重要原因。
麝香牛以地衣、苔藓和草本植物为食。由于气候变暖而导致大多数动物食物链断裂的问题,对麝香牛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只要草和苔原生物还在,麝香牛就不会饿肚子。麝香牛的毛是世界上最密的自然纤维,保暖效果高出羊毛8倍。即使气温降到零下五六十摄氏度,它们也不退缩,更不南迁,而常驻北极。
当然,冬季对麝香牛的觅食能力是个考验。当低洼处的草和地衣、苔藓都被大雪埋没时,它们必须转移到高地。因为在那里,它们可以寻觅到露出雪面的草尖,并填饱自己巨大的胃囊。
终于,在下午4点58分,驾车的瑞恩突然回头兴奋地向我做了个手势:右前方约1000米处隐隐约约出现了3个小黑点!雪地摩托逐渐减速慢行,一分钟后熄火。瑞恩示意我们下车,向100米外的麝香牛方向步行移动。
我哈着腰,小心地挪动脚步,唯恐惊跑了这3头罕见的宝贝。为了保险起见,我先用400毫米的镜头远距离抓拍;再靠近,换上300毫米;但不敢再靠近……
其实,我之所以不敢靠得过近,是因为我怕惊跑它们,更怕惊恼了麝香牛,惹得它们冲过来用犄角攻击我!没想到,正当我小心翼翼地挪动寸步时,瑞恩已经匍匐前进到离麝香牛不足10米之处,正趴在雪地上用小数码相机近距离拍麝香牛。难道他就不怕遭到麝香牛的攻击吗?
麝香牛身高约1.5米,体长2—2.5米,体重可达400公斤。它们的重量主要集中在有肉峰的前半身,那里显得格外矫健有力。它们貌似凶猛——那对坚硬而永不脱落的犄角像两把钢叉,令人望而生畏,但它们其实是温顺的羊科动物。麝香牛是很有组织的群居性动物,每天大部分时间都躺在地上打瞌睡,而不是攻击其他动物。当遭遇强敌(主要是狼群)时,它们首先会选择集体奔逃,走投无路时,便聚到一起形成一个头朝外、臀相依的自卫阵形,恪守“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则,严阵以待,从不主动出击。
瑞恩谙知个中奥秘,自然艺高人胆大。我也想如法炮制瑞恩与麝香牛的亲密接触模式,但为了以防万一,瑞恩还是不许我突破20米的距离线。不过,这个距离已经足够了!足够清晰!足够激动!足够面对面了!
3头史前动物怡然伫立在广袤苍茫的北极雪原,如同雕塑一般。不,应该说如同化石一般,将冰河期的时光凝固在我们面前。超时空梦幻?蒙太奇遐想?此时除了快门,还是快门!
相偎相依的3头麝香牛给了我们大约25分钟的宁静。正当我们陶醉其中,一只麝香牛突然开始摇头摆尾、焦躁不安,几秒钟后,它们同时转身撒腿狂奔而去!
原来,这是调皮的迪尔森怂恿瑞恩和麝香牛玩的恶作剧:他们驾驶大声轰鸣的雪地摩托靠近麝香牛,麝香牛则随即演出了防范狼群的三部曲:狂奔、围阵对峙、再狂奔……
受惊的麝香牛在无际雪野上呼啸狂窜,空旷的派力山谷回响着它们踏雪的飒飒蹄声。最酷的那只公牛,脖子后面一尺左右的长毛已经擀毡成片,狂奔起来,颇似披挂上阵的骑士,更似怒发冲冠的雄狮,威风凛凛,气势汹汹。3头麝香牛相继奔出我们的视野,消失在茫茫雪原之中……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用到瑞恩身上一点都不为过。6岁开始,他就随爷爷和叔叔外出打猎。9岁,他向北极驯鹿开了第一枪,从此成了持枪的因纽特猎人。11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留下两个妹妹。面对沉重的家庭负担,瑞恩发誓要做一个有担当的因纽特汉子。从此,孩子们的游戏再也与他无缘,他变得少年老成,不仅坚持和爷爷出去打猎,还多次参加政府组织的狩猎培训班,熟练掌握现代狩猎技巧。
传统和现代手法的结合,使瑞恩成为出类拔萃的因纽特猎人,成为当地年轻人崇拜的偶像。每次出猎,都会有心悦诚服的马仔鞍前马后地跟着他。
如今,23岁的瑞恩已经成了两个孩子的爸爸,狩猎也成了他的第二职业。他的本职是剑桥湾住房协会市场助理,每月收入4000加元。妻子卡罗琳在剑桥湾唯一的餐馆工作,月薪2000加元。两口子每月6000加元的工资,在剑桥湾已经是高收入家庭了,但对于瑞恩来说,却远远不够。他说,他必须多赚钱,让家人的日子过得更好些。他看好剑桥湾的潜在旅游市场,刚刚注册了一家探险旅行社。下一步还准备经营自己的家庭旅馆,再开一家雪地摩托出租和维修公司,争取做成一个生态旅游托拉斯。
在到剑桥湾之前,我们约定随瑞恩去冰面猎海豹。但到剑桥湾的第二天,瑞恩告诉我,这几天猎海豹的人都空手而归。因此他改主意了,要去猎麝香牛。麝香牛怎么可以猎杀?!瑞恩平静地告诉我,因纽特人可以狩猎麝香牛,但要到当地的野生动物管理办公室登记。“没有配额限制吗?”“没有。”瑞恩肯定地回答,我却半信半疑。
傍晚,在回旅馆的路上,我看到有几堆被大雪覆盖的麝香牛皮,足足有上百张!事后得知,这里有一家食品加工厂,每年有400头商业性捕杀的麝香牛配额。
他们拥有狩猎豁免权
麝香牛那种由肩并肩的庞大身躯和坚硬的犄角形成的防御圈,使天敌——北极狼和北极熊往往无隙可攻。这个特殊的防御方式,使麝香牛得以在残酷的北极自然环境中生存了几百万年。
然而,当皮毛和牛角被当作“软黄金”时,大批来自欧洲的枪手开始蠢蠢欲动,面对他们,麝香牛的经典防御圈便丝毫不起作用了。捕猎者先是派出猎狗追赶麝香牛,当麝香牛愤怒地形成防御圈时,捕猎者便举起枪一一射杀。屠杀式的捕猎给麝香牛带来了灭顶之灾。1865年左右,阿拉斯加最后一头麝香牛被射杀。到20世纪初,加拿大和格陵兰的麝香牛也濒临灭绝。
1917年,加拿大政府立法禁止捕杀麝香牛。1930年,美国国会提供资金,从格陵兰运来了34头麝香牛,将其重新引进到阿拉斯加。
在严格有效的保护措施下,麝香牛迅速繁衍。阿拉斯加境内的麝香牛一度恢复到3000头左右。但此后,由于饥饿、洪水和大灰熊猎食,大批麝香牛遭遇群体死亡。大多数伤亡发生在北极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那里的麝香牛数量曾经于1986年达到鼎盛时期——399头。但据阿拉斯加当地媒体报道:2006年春,那里只剩下一头野生的麝香牛了。而这一头何时死亡,已不得而知。
目前,全世界初步探明的麝香牛存量为8—12万,主要生活在高寒的加拿大、格陵兰北极圈内。
第三天上午,我们采访了部落财务官杰伊·哈顿。谈到麝香牛,杰伊说,尽管它们是远古动物群中的幸存者,但基于目前麝香牛的存量状况,它们已不再属于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
杰伊说,加拿大西北领地的班克斯岛是麝香牛最集中的地方,有6—8万头麝香牛。加上其他地区的存量,在加拿大北极地区,几乎每个居民可拥有一头麝香牛。他还说,世世代代的因纽特人的主要食物是驯鹿、麝香牛、北极鲑鱼和海豹,不让他们猎杀麝香牛,就等于剥夺他们的生存权。加拿大政府虽然早在1917年就立法禁止随意猎杀麝香牛,但面对世世代代以狩猎为主要谋生手段的北极原住民,法律还是给了他们一定的豁免权——因纽特人有权猎杀麝香牛用作自家食用,但商业性捕杀和加工,则必须申请配额。
与牛群对峙
下午3点,我们再次来到瑞恩家门前。身背猎枪的瑞恩在雪地摩托散发的气雾里若隐若现——出猎前的气氛有点难以名状的紧张。
瑞恩的团队成员有了变化。前天那个14岁的男孩迪尔森没来,今天是两个20岁左右的小伙子。他们和瑞恩各骑一部雪地摩托,阵容比前天强大了,但只有瑞恩佩枪。
照例是漫无边际的搜索。行进一个半小时后,前方出现了八、九个蠕动的黑点——数量是前天的3倍!但不知为什么,这么多麝香牛的出现,却怎么也激发不出我前天迸发出的那种热血沸腾的感觉。
瑞恩招手示意两个助手从另一个方向包抄。他继续驾车正面逼近牛群。迟疑了几秒钟之后,牛群开始奔跑。围追了七八分钟后,有两头牛开始脱离队伍,放慢脚步,直至站住不动。随后,跑在前面的牛群也停下来,形成松散的防御阵形和我们对峙,以声援那两头掉队的同伴。
瑞恩停下车,却没有举枪。侧翼包抄的雪地摩托轰鸣着逼近牛群,刚刚站稳的牛群再度奔跑,两头掉队的麝香牛也重新起跑,试图赶上队伍。又经过大约5分钟的狂奔,跑在最后面的那头牛越落越远。突然,它又停下了。同病相怜的伙伴也在远处停下来,试图等它。出人意料的是,这头麝香牛竟然回过头,旁若无人地漫步到离我们不足100米之处。
雪地摩托还在轰鸣,狂奔的牛群不再理会掉队的同伴,继续狂奔,直至消失在山坡的另一侧。瑞恩终于举起枪,瞄准这头麝香牛。这头可怜的麝香牛直面瑞恩的枪口,居然依旧踱着它那几乎原地不动的四方步——是因为筋疲力尽到寸步难移了,还是误以为人类在和它做游戏?
“砰!”瑞恩的枪响了……可怜的麝香牛毫无反应地站在那里,十几秒钟后,慢慢侧身倒下……一切发生得似乎都是那么平常,只发一弹,就使拥有厚厚盔甲的麝香牛倒地身亡。瑞恩面无表情地退出弹壳。站起来,拎着枪朝麝香牛走去。在确认猎物彻底死亡后,瑞恩才把麝香牛扶起来,摄影留念。
为养家糊口,他们要面对血腥
接下来,就是因纽特版的“庖丁解牛”了。那头400多公斤重的麝香牛,在瑞恩小猎刀游刃有余的剥离下,不到50分钟就被大卸八块,分解完毕。
瑞恩一边指挥两个马仔收拾现场,一边告诉我,他和他的捕猎团队反复围追而不急于开枪,目的只是要淘汰那些迟早要被狼群弱肉强食的老弱病残。他的这种捕猎原则,只会有助于提高麝香牛“适者生存”的竞争力,促进其进化,却不会影响它们的繁衍。没想到,年轻的瑞恩会有如此时尚而深刻的行为哲学。
分解后的麝香牛,被一张纤维布包了起来,捆到雪橇前端。瑞恩骑上摩托走了。雪原上,只留下一滩充满烂草的麝香牛内脏。一切都结束了。
我和老婆挤在大木箱里,相对无语。半小时后,回到了瑞恩的家。
没有奔走相告,没有嘘寒问暖……这个家里的所有人都像什么也没发生过一样,继续忙着各自的事。看来,对于他们,猎获麝香牛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在安顿我们休息之后,瑞恩从外面的雪橇上割下一块麝香牛肉,塞到绞肉机里,说:“做汉堡包。”绞肉馅,出去买面包,煎肉饼,瑞恩一个人从头忙到尾,没有人帮忙。倒是小儿子戴瑞尔接管了绞肉机,不过是当作玩具而已。
20分钟后,冒着油香的麝香牛肉饼汉堡包被端到我们面前。对于冻了一个下午的人来说,这可能是因纽特人给予的最高礼遇的接风了。但是,如何下咽?我和老婆面面相觑。我急中生智地说:“她有点不舒服。休息一会儿,我们回旅馆。”瑞恩感到莫名其妙,摇了摇头,去餐桌吃饭了。
如此自欺欺人,我对自己的行为哭笑不得。想起美国女摄影家夏普的一段话,那就是针对我这种人的虚伪而言的:“当你在快餐店吃汉堡包的时候,当然不需要面对牛被宰杀的血腥。而因纽特人不同,他们必须面对血腥,因为他们要以此养家糊口。”
〔本刊责任编辑 袁小玲〕〔原载《国家人文地理》
201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