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2016-06-25李茜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14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李茜

摘 要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关键词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内涵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立足中国基本国情,以自然规律为前提,以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倡导和谐观念和推进和谐生产生活方式为着眼点的一种新型文明。”

当前,中国生态危机与各种社会转型矛盾相纠结,具有极强的特殊性,没有能够照搬的直接经验,只能从当下中国的问题中寻求突破口,从中国的国情中找到根据。我国最大的国情就是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依然是我国的主要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逻辑地包含了生态文明,因此理解当前我们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将它置于我国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总体布局来分析,在保持生态文明一般特质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契合。

1.2生态文明的 “中国特色”

1.2.1系统性与同步性

中国生态文明发展不应该是零散的、应景式的,而应该是系统的、整体的过程。要推进生态文明发展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发展的同步和协同。

1.2.2主动性与发展性

一方面,中国生态文明发展的特殊制度背景决定了中国的生态文明发展不应该是被动的,而应该是主动的;另一方面,中国生态文明发展的国内背景决定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不应该是消极的、脱离发展的,而应该是积极的、发展型的。

1.2.3互利性与内生性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特殊国际背景决定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不应该是对外掠夺和转嫁的,而应该是内生的和互利的。

1.2.4科学性与实践性

中国生态文明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结晶,是中国科学发展史上的文明成果,具有十分鲜明的科学性,需要尊重科学精神才能实现,同时中国的生态文明需要在中国特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才能实现。

1.2.5历史性与现实性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既要充分挖掘历史文化成果,需要在吸收和借鉴已有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不断发展的中国经济社会和日新月异的国际形势新变化这个客观现实,科学合理地谋划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2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1必要性

建设生态文明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要求。人类社会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自然界,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空间前提。自然界中生物群落与其所在的环境相互依赖,并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从而形成生态系统。人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成员,在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因此,人与自然需要和谐共处,这既是对人类长期发展的经验总结,又是对人类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是自然规律的必然要求。自然规律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的客观性和不可抗拒性。在自然规律面前,人类的任何力量都是渺小的,任何观点都是苍白。因此,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和不可抗拒性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一个新的文明——生态文明。

2.2重要性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归根结底是生态建设对人和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作用和意义,具体说来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建设生态文明可以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态文明是建立在人类尊重自然、适应自然,科学利用自然基础之上的新型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建设从空间格局开发到能源资源利用;从生态系统维护到自然环境保护都表现出一种积极健康的发展状态,这样一种宜居、健康的生存环境,人类必然生活得健康、长寿,人类社会必然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

其次,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可以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生态文明是一派天蓝山青水蓝的气象,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好状态,而这恰好是美丽中国的宗旨所在。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对维护中华大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环境系统的持续性上都具有深远意义。在生态文明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必定可以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和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

自 2007 年起,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学术研究领域的高热度词。十八大报告对如何建设生态文明提出了具体的实践路径:

3.1合理开发利用空间格局

3.1.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国土空间的开发和利用格局关系到国土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因此我国根据国家发展规划和土地的特性,制订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解决我国国土规划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具体地说,如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等。

3.1.2优化海洋格局,建设海洋强国

由于我国复杂的周边形势,十八报告首度将建设“海洋强国”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向世界宣示中国将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同时,这对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等有重要意义。为构建海洋强国,还需做到的是:一是做好海洋环境的监测保护工作,坚持“蓝色海洋发展”理念;二是站在国家发展高度,做好统筹规划,统一勘测,有序开发;三是培养海上渔民的国际意识和国防观念。

3.2走资源节约集约之路

3.2.1树立科学合理的发展理念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就是处理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是正确处理经济与环境关系的本质要求。我党和政府把“绿色发展”明确写进“十二五”规划,并单篇论述;“十八大”报告中 “绿色发展”理念是“第一发展理念”。日常生活中,绿色建筑、绿色经济、绿色消费模式、绿色政府采购等成为关键词。

3.2.2中国特色生态文明体系下的发展方式

在资源环境承载力内使经济得到“持续健康”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就是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经济发展方式。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就是在生产方法上强调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循环利用,从源头上减轻工业文明对资源环境压力的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生产,使经济活动成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无废弃物”的反馈或循环过程,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体现,从而达到了“资源消耗最小化、环境损害低、经济效益大”。

3.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系下的生活方式

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和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拒绝白色污染,灰霾空气等所有非环保的生活方式;开始学会接纳节能产品,接纳绿色出行等所有环保的生活方式即绿色生活方式,在社会上已成为共识。消费方式是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下需要改变奢侈、浪费的消费方式,提倡节俭、适度消费的观念。适度消费,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崇尚精神和文化质量的新型消费模式已悄然成风。

3.3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3.3.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产品——生态产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产品——生态产品,是包括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等公共产品。可见,生态产品本身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它既能够满足社会的环保需求,又能满足人们追求身心健康的生态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的生态消费力迅速提高,生态消费需求呈现急剧增长趋势。

3.3.2保护生态环境,防治环境污染

保护生态环境,防治污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我国绝不能再走资本主义“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应树立马克思主义扬弃观,即主动吸取国际国内先进的建设理念和方法,摒弃消极的不利的理念和方法。中国共产党在“十七大”、“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保护为先防治为重”的生态原则,就是要求人们主动选择低消耗、少污染、高效率的生产生活方式,在资源环境可承载的范围内进行社会活动。这既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宗旨和原则。

3.4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规矩就是规范和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建设也需要依靠制度的保护。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4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是一个系统理论,需要从整体上去把握。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一项庞大的理论工程,更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建设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积极行动起来,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者、实践者和推动者。最后,生态文明建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来说还是一场质的历史性变革,将促使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体系作出重要调整,从而推动社会主义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时代,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范松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内涵的渐次解读[J].宜春学院学报,2013(8).

[2] 朱国芬,高琳萍.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性选择[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2(3).

[3] 赵丽君,国政浩.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2).

[4] 李平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8(1).

[5] 张丽霞.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对策与措施探讨[J].林业经济,2010(10).

[6] 尹成勇.浅析生态文明建设[J].生态环境,2005(3).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贾康:“中国特色”的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中国特色”的低速电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