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校园政治传播的问题及对策
2016-06-25李周
李周
摘 要 政治传播具有特定的内涵和作用,当把它限定在特定的环境——大学校园当中时,政治传播便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但是当前大学校园政治传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而对问题的解决应当从传播者、传播途径以及传播效果的反馈等方面找出大学校园政治传播的有效途径,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能力,也有利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 大学校园 大学生 政治传播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1大学校园政治传播界定
大学校园政治传播这一概念,简单来说是政治传播者利用符号意义,通过媒介向高校受众传播政治信息的行为。宏观的政治传播活动具有推进政治现代化,优化公共决策及其执行,塑造“国家形象”等作用。大学校园是进行高等教育的主要场所,是主流或者说大多数的社会精英必将进入的一个环境,是政治传播活动的重要传播对象。高校中的学生思维活跃、勤于思考,对于各种信息的接受能力相对更强,更重要的是,其政治观念尚未完全成型。高校群体中的政治传播发展情况直接关系到未来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国家和社会的政治民主生活和政治秩序的规范形成。
2大学校园政治传播面临的主要问题
2.1大学生的政治能力不高
虽然在校大学生是国家的精英人才,但毫无疑问大学生也存在政治认知能力不高、政治心理不稳定以及政治参与兴趣不高等问题。从政治认知层面来看,大学生的政治认知能力还有待加强。在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长期熏陶下,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总体能与主流价值观保持一致。但是大学生的政治心理并不稳定,对于社会政治现象更多的只是感性认知,而缺乏理性思考。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在这种社会变革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矛盾,这些现象对大学生的政治信念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冲击。
从实际政治参与情况来看,虽然大部分大学生都认识到了政治对自身、对社会、对国家的重大影响,但由于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仍有部分学生表现出对政治缺乏兴趣或者是漠不关心的行为,也就是说政治参与行为和政治认知并不同步。这些因素中,学校教育因素起了很大的作用。虽然国家十分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僵化的内容以及陈旧的授课方式让部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反而使学生远离政治。
2.2大学校园的亚文化影响广泛
大学校园虽然不像社会一样复杂,但不得不承认今天的大学校园已经不再是过去的象牙塔,社会上的种种不良风气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大学校园。而在校大学生不得不面对这样的客观现实情况,而这样的校园环境势必会影响到部分大学生的政治态度。部分大学生对现实政治生活产生负面怀疑情绪,感到失望,甚至会出现否定主流的社会政治意识的情况。
同时,在校大学生受家庭因素的影响日益减小,而受身边群体的影响日益增强。大学生活是一种群体性的生活,因此,身处大学校园的学生无论思想、言行等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其他同学的影响。但是由于大学生心理上的不成熟,难以全面认知社会政治现象,甚至会产生错误的观念和行为,而这样的观念和行为势必会影响到周围的学生,使自己原有的政治认知和政治心理产生变化。
因此,大学校园本身的某些不良环境以及校园中同侪群体都会影响在校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和政治心理,从而对于大学校园政治传播产生不良的影响。
2.3高等院校政治灌输的负面影响
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并非中国独有,“学校必须让学生建立一个符合国家意志的基本观念,因为它是其他道德观念的核心和基础。只要社会成员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即使在许多问题上存在分歧,也不至于导致社会动荡和崩溃。”
虽然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在校大学生学习政治知识、获取政治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对于大学校园政治传播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部分高等院校的政治理论知识灌输起到的作用大打折扣甚至还使大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
这其中虽然有大学生思想认识的问题,而高校本身的政治教育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一方面,高校政治教育的理念陈旧。素质教育仍然只是口号,这一现象在学校政治教育方面尤为明显,大多数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比较落后,单一落后的形式导致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单调乏味。当前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部分内容已经明显落后于时代的快速发展,同时与在校大学生想要获取的政治知识和政治能力存在一定的偏差。这些因素都对大学生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产生了负面影响,并影响了大学校园的政治传播。
3探索大学校园政治传播路径,提升政治传播有效性
3.1树立正确的政治传播理念,价值与责任并行
大学校园政治传播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也并非政治宣传的一种手段。它在遵循基本的价值取向的同时更应该将视野放诸整个社会和国家,重视政治传播应负的社会责任。一方面,大学校园政治传播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和政治引导性,需要实事求是地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这对于引导大学生理性地认识个人、社会与国家的关系以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校园是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地,是前沿思想新观念的重要阵地,必然把高校视为政治战略的重要平台,充分利用高校系统化专业化的教育资源和环境,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另一方面,大学校园政治传播在注重所传递政治信息的价值取向时,还应强调传播的客观公正性和责任性,避免陷入意识形态的洪流适得其反。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的逐渐转型,大学校园可谓思想纷呈,形形色色,各种社会思潮纷至沓来,给大学师生带来强烈的政治思想冲击。大学校园的政治传播一旦失去良知,将会影响师生的思维方式、政治人格塑造和政治能力的培养,导致社会公信力的下降,最终还会损害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担负起一定的道德责任是大学政治传播的应有之义。在传播上做出适当的选择,方法方式的创新,内容的过滤整合相当重要,既要防止西方消极思想对高校政治文化的侵蚀,也要实事求是地传播社会主义政治思想。因此,要把价值衡量与道德责任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政治传播意识,以塑造良好的大学校园政治生态环境,引领师生建立理性的政治认知,提升政治素养和参与能力。
3.2重视主体力量,提高传播者综合素质
大学校园的政治传播发生于大学校园这个独特的社会场域,是党、政府、高校结合社会发展要求和大学生的自身特点,通过一定的媒介载体,与大学师生传递、接受与反馈政治信息的过程。作为大学校园的信息传播者就尤为重要,且各种政治传播主体互相影响,环环相扣。大学根据党和政府相关思想开展工作,包括平日的教学、举办的各类活动,组织架构无不体现了大学校园的政治传播。其中,教师及其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他们既是政治传播的接受者,也是大量教育传播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教师的言传身教包括很多政治信息和思想的传递,其传播信息的价值观念、思想内容、政治观点、道德取向等会影响了政治传播效果。如果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低,极易引导学生政治理念出现偏差,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可能偏离方向、误入歧途。因此,必须提高传播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只有他们在具备了良好的政治立场和政治素养条件下,才能培养出有较强的政治责任感、理性卓越的大学生。其次,要加强传播者的传播能力培养,从传播方式方法上下功夫。可以组织学习传播理论和传播知识,只有掌握好政治传播的相关过程和规律,才能创新政治传播实践,收到预期的政治效果。最后,要注重传播者自身的品德修养的提升,若传播者具有高尚的政治理想和积极向上的政治追求,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将会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会习得正面的政治价值观。此外,在受众群体中的部分学生党员、学生干部、意见领袖在政治传播过程中的作用也不可小觑,他们思想活跃,影响力颇大,要积极塑造和引导他们的思想观点、价值观念,以发挥他们在政治传播中的正面效应。
3.3适当运用传播载体,探索政治传播多种路径
当今社会信息传播越发多元化,各种媒介和载体层出不穷,并且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方便快捷,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大学校园政治传播的路径和效果。研究各类媒介特点及传播规律,组合利用多种传播载体,可以构建良好的传播合力,从而收到良好的政治传播效果。第一,大学政治传播中包含了受众者自我自觉的学习和思考,又有正规系统的教育培训和学习。前者充分发挥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较好的把所接收到的政治信息和思想内化为自己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态度。后者多为师长的言传身教和课堂的教学,系统性强,对于塑造稳定的政治人格有较好的强化作用。第二,传播媒介涵盖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媒介传播、新媒体传播等路径,大学校园的政治传播应根据传播的需要恰当选择和使用传播形式。人际传播感官参与度高、信息反馈量大和速度快、且无需经过传播媒体的中介作用,在信息、思想和情感沟通中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群体传播在形成群体意识和群体结构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针对受众群体数量较多的大学师生,群体传播可塑造成员一种政治情感和政治归属感。大众媒介传播及新媒体的使用,如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介等,在向大学校园广泛传播政治信息时有很大的优势,它大大拓展了大学生获取政治信息的渠道与方式,进入到更加自由开放、多元的虚拟领域。这在改变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同时,简单易得的政治意识也使得部分大学生缺乏理性思考。以前传统社会的政治信息传播范围和速度由于技术条件都受到限制,多数为直接的面对面的交往方式,而网络等传播载体其内容庞杂且不易管理,许多主流的和非主流的、正面的和反面的、高雅的和粗俗的兼有,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由此造成严重的消极性后果并不利于政治传播。因此,大学校园的政治传播在考量好各种媒介载体的特点和适用条件下,应有针对性的挑选和调用,让各种不同媒介“各显神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方位传播,促进政治传播的低成本高效率。
3.4有效控制政治传播过程,注重传播效果的反馈
政治传播是一个有机系统,其核心要素包括信息传递者、信息、媒介、信息受众者以及效果。政治信息传播前,信息的筛选加工、媒介的选择、受众者的特点考量、预计达成的效果各环节都要做出周密的部署。要有效控制政治传播的每个环节,一旦出现差错及时修正。
同时关注政治传播效果,做到信息的及时反馈非常关键。当考察评估高校政治传播是否有效时,需制定一份详尽完整的政治传播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分析在传播各要素各环节之间逻辑关联,才能作出更好的适时反馈与控制,以期进行下一轮政治传播工作的调整和改进。因此,大学校园的政治传播政治导向下,引导学生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和对党、政府的信任时,更要监察政治传播后的效果,是否改善了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困惑和政治意识淡薄问题,是否促进了政治信息的扩散和被接受,以防投入大量资源却毫无反响,效果寥寥。
参考文献
[1] 李庆广.论美国高校的德育教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